补母即“虚则补其母”。是指一脏之虚证,不仅需补益本脏,同时还要依据五行相生的次序,补益其“母脏”,通过“相生”作用而促其恢复。补母适用于母子关系的虚证。
泻子即“实则泻其子”。是指一脏之实证,不仅需泻除本脏亢盛之气,同时还可依据五行相生的关系,泻其“子脏”,以辅助泻除其本脏的实邪。泻子适用于母子关系的实证。如肝火炽盛时,除需用清泻肝火的药物(如龙胆草、柴胡等)外,还需用清泻心火(如生地、木通等)的方法,通过泻其子脏来帮助消除过旺的肝火。
②常用治法: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常用的有滋水涵木法、益火补土法、培土生金法和金水相生法等。
滋水涵木法:是滋肾阴以养肝阴的治疗方法,又称滋肾养肝法、滋补肝肾法。适用于肾阴亏损而肝阴不足,甚或肝阳上亢之证。
益火补土法:是温肾阳以补脾阳的治疗方法,又称温肾健脾法、温补脾肾法。适用于肾阳衰微而致脾阳不振之证。
必须说明的是,按五行生克次序来说,心属火,脾属土,火不生土应当是心火不生脾土,而益火补土应当是温心阳以暖脾土。但自命门学说兴起以来,多认为命门之火具有温煦脾土的作用。因此,目前临床上多将“益火补土”法用于肾阳(命门之火)衰微而致脾失健运之证,而少指心火与脾阳的关系。
培土生金法:是健运脾土以补益肺金的治疗方法。主要用于肺脾气虚证。
金水相生法:是滋肺阴养肾阴的治疗方法,亦称滋养肺肾法。主要用于肺阴亏虚、不能滋养肾阴,或肾阴亏虚、不能滋养肺阴的肺肾阴虚证。
(2)依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治则和治法
①基本原则:临床上运用五行相克规律来治疗疾病,其基本治疗原则是抑强扶弱。
抑强:即泻其有余,抑制强者。适用于相克太过引起的相乘和相侮。如“木旺乘土”或“木亢侮金”,治疗应以抑木为主。抑制强者,弱者机能自然恢复。
扶弱:即补其不足,扶其虚弱。适用于相克不及引起的相乘和相侮。如“土虚木乘”或“土虚水侮”,治疗以扶土为主。扶助弱者,加强其力量,可以恢复脏腑的正常功能。
②常用治法:依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常用的有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和泻南补北法等。
抑木扶土法:是疏肝健脾或平肝和胃以治疗肝脾不和或肝气犯胃病证的治法,又称疏肝健脾法、调理肝脾法或平肝和胃法。适用于木旺乘土或土虚木乘之证。临床应用时,应依据具体情况的不同而对抑木和扶土法有所侧重。
培土制水法:是温肾健脾利水以治疗水湿停聚病证的治疗方法,又称为敦土利水法。适用于脾肾阳虚、水湿不化所致的水肿胀满之证。
佐金平木法:是滋肺阴和清肝火以治疗肝火犯肺病证(木火刑金)的治疗方法,又称滋肺清肝法。临床上多用于肝旺生热、热灼肺阴之证。
泻南补北法:是泻心火与补肾水相结合的一种治疗方法,亦称泻火补水法、滋阴降火法。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旺证。
总之,根据五行相生、相克规律可以确立有效的治则和治法,指导临床用药。但在具体运用时又须分清主次,要依据双方力量的对比进行全面考虑。或以治母为主,兼顾其子;治子为主,兼顾其母。或以抑强为主,扶弱为辅;扶弱为主,抑强为辅。如此,方能正确地指导临床实践,提高治疗效果。
4.指导针灸取穴
在针灸疗法中,针灸学家将手足十二经近手足末端的井、荥、输、经、合“五输穴”,分别配属于木、火、土、金、水五行。在治疗脏腑病证时,根据不同的病情以五行的生克规律进行选穴治疗,补虚泻实,恢复脏腑的正常功能。
5.指导情志病的治疗
情志疗法是治疗情志失调病证的重要手段。情志生于五脏,五脏之间有着生克关系,所以情志之间也存在着这种关系。正是由于在生理上人的情志变化有着相互抑制的作用,而在病理上和内脏亦有着密切关系,故在临床上可以运用情志的相互制约关系来达到调整情志、治疗疾病的目的,又叫“五志相胜法”。
第三章 藏象
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内在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与精气血津液神、形体官窍、外界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说,是中医学的理论核心。
第一节藏象学说概论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藏象”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藏”,指隐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它是中医学特有的关于人体生理病理的系统理论,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
二、藏象学说的形成
藏象学说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
(一)古代的解剖知识
古代解剖知识不仅为藏象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形态学基础,而且古人还以内脏形态结构为基础,认识了内脏的某些功能,并有意识地用于临床实践。
(二)长期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
古代的解剖学比较粗浅,对人体复杂深奥的生理病理现象难以作出明确的解释。因此,古人就采用了“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以及“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来认识人体脏腑的功能。通过对人体生命现象的整体观察,分析人体对不同环境条件和外界不同刺激所作出的不同反应,来认识人体的生理、病理规律,这是藏象学说形成的主要依据。如发现人体皮肤受寒时,会出现鼻塞、流涕、打喷嚏、咳嗽等症状,从而认识到皮毛、鼻、肺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得出“肺主皮毛”、“肺开窍于鼻”的理论。
(三)反复的医疗实践总结
古代医家是根据临床诊断和治疗效果来总结人体脏腑、精气血津液、经络等理论的。在临床实践中,从病理现象和治疗作用来分析和反证机体的某些生理功能。如许多眼疾从肝着手治疗而愈,久之便得出“肝开窍于目”的理论;又如在使用某些补肾药物后,加速了骨折的愈合,因而认识到肾的精气有促进骨骼生长的作用,从而产生了“肾主骨”的理论。
(四)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
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代表的古代哲学思想渗透到中医学中,对藏象理论的形成及系统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藏象学说的特点
藏象学说的特点主要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体现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及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一)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性
藏象学说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将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脏腑形体官窍联结成有机整体。五脏,代表人体的五个生理系统,人体所有的组织器官都可以包括在这五个系统之中。这五个系统相互之间并非孤立,而是通过经脉的络属沟通和气血的流贯相互联系。五脏机能的协调共济,相互为用,是维持人体生理平衡的重要保证。
(二)内外环境的统一性
以五脏为中心五大功能系统又与外界相通应,自然界的五时、五方、五气、五化等与人体五大功能系统密切联系,构成了人体与外界环境相应的统一体。
四、脏腑的分类和各自的生理特点
藏象学说以脏腑为基础。脏腑是内脏的总称,依据生理功能的特点和形态结构的不同,内脏可分为脏、腑和奇恒之腑三类。脏即心、肺、脾、肝、肾,合称五脏(在经络学说中,心包亦作为脏,故又称“六脏”)。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合称六腑。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五脏、六腑、奇恒之腑,它们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各有特点。《素问·五脏别论》说:“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高度概括了五脏、六腑各自的功能特点。五脏的形态结构多为实质性器官,共同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具有“满而不实”的特点;五脏藏神。六腑的形态结构多为空腔器官,共同生理功能是受盛和传化水谷,具有“实而不满”的特点。奇恒之腑的“奇”字,作“异”字解,“恒”是常的意思,奇恒之腑,即异常之腑其形态结构多为中空,与腑相似,但不与水谷直接接触;功能多主藏精气,与脏相似,似脏非脏,似腑非腑,与寻常有异,故称之为奇恒之腑。
五脏六腑的生理特点,对临床辨证论治有重要指导意义。一般说来,病理上“脏病多虚”、“腑病多实”,治疗上“五脏宜补”、“六腑宜泻”。
中医藏象学说中的脏腑名称,虽与西医脏器的名称相同,但在生理、病理含义上,却不完全相同。脏腑在中医学里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概念,更重要的是一个生理、病理学概念。一个中医脏腑的功能,可能包括几个西医脏器的功能;一个西医脏器的功能,可能分散在几个中医脏腑的功能之中。因此,不可把中医学的脏腑与西医解剖学的同名脏器混同起来,要注意区别理解。
第二节五脏
五脏,即心、肺、脾、肝、肾的合称。五脏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藏神。五脏的功能各不相同,但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彼此协调,共同维持生命过程。其与六腑及形体官窍有着特殊的联系,使人体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的特殊系统。
一、心
心位于胸中,两肺之间,横膈之上,有心包卫护于外。其形如倒垂的莲蕊。它主宰人体的生命活动,在五脏六腑中居于首要地位,所以《素问·灵兰秘典论》称之为“君主之官”。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脉和藏神。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互络属于心与小肠,故心与小肠相表里。心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
(一)主要生理功能
1.主血脉
心主血脉,是指心气具有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的作用。
心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血,即血液;脉,即脉管,为血之府,是血液运行的通道,故也称脉道。心脏与脉管相连,血液运行脉中,心、血、脉三者构成一个血液循环系统。心气旺盛,心脏不停地搏动,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周流全身,循环不息,以供全身脏腑组织器官对营养物质的需要。心脏正常搏动,全赖心气。心气是推动血行的基本动力。只有心气充沛,才能维持正常的心力、心率和心律,推动血液在脉管中正常运行。另外,血液的正常运行还必须血液充盈及脉道通利无阻。因此,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必须以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道通利为基本条件。
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可以从面色、舌色、脉象及胸部心前区感觉等几个方面反映出来。心主血脉功能正常,则面色红润、舌色淡红荣润、脉缓和有力、胸部舒畅。若心气不足、心血亏虚,则面色无华、舌色淡白、脉细无力、心悸。若心脉瘀阻,则面色晦暗、舌色青紫或见瘀斑、瘀点、脉涩或结代、心前区憋闷刺痛等。
2.主藏神
心主藏神,又称心主神志或心主神明,是指心有主司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作用。
神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之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包括面色、眼神、言语、应答、肢体活动姿态等。狭义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即心所主之神。现代生理学认为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是大脑的功能,即大脑对客观外界事物的反应,而中医藏象理论认为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与五脏的生理功能有关,而主要由心所主宰。《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灵枢·邪客》称“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可见,中医学所说的“心”,除了具有现代医学循环系统的功能外,还包括了中枢神经系统的大部分功能。
心主血脉和心主神志关系密切,血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之一,如《灵枢·营卫生会》说:“血者,神气也。”
心主神志的功能是否正常,可反映于精神、意识、思维和睡眠等方面。心神的物质基础主要是心血,心血充足,心神得养,心主神志功能正常,则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维敏捷、睡眠安稳。若心血不足,神失所养,即可出现精神萎靡、反应迟钝、失眠、多梦、健忘等。另外,火热、痰浊等病邪影响心神,可出现心烦、失眠、谵妄、神昏、躁狂等心神失常之症。
(二)与体、华、窍、志、液的关系
1.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心在体合脉:是指全身的血脉统属于心,由心主司。心的气血是否旺盛,脉道是否通畅等均能从脉象反映出来。
心其华在面:是指心的功能正常与否,可从面部的色泽反映出来。由于头面部的血脉极其丰富,全身血气皆上注于面,所以,心的气血盛衰与否,可以显露于面部的色泽变化。心的气血旺盛,则面部红润光泽、脉和缓有力;心之气血不足,则面色无华、脉细无力;心脉痹阻,则面色晦滞、脉涩或结代;心火亢盛,可见面色红赤、脉洪数等;心阳暴脱,可见面色苍白、脉微欲绝等。
2.在窍为舌
又称心开窍于舌。舌的功能是主司味觉和表达语言。观察舌的变化可以了解心主血脉及主神志功能是否正常。心主血、主神志功能正常,则舌体红活荣润,柔软灵活,味觉灵敏,语言流利。若心有病变,亦可从舌上反映出来。如:心血不足,则舌淡;心火上炎,则舌红生疮;心血瘀阻,则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若心主神志功能失常,则可见舌强、语言謇涩,甚或失语等。
3.在志为喜
喜,属于对外界刺激产生的良性反应。喜乐愉悦的心情有益于心主血脉的功能。但喜乐过度则可使心神受伤。从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状况来分析,又有太过与不及的变化。一般说来,心主神志的功能过亢,则使人喜笑不止;心主神志的功能不及,则使人易悲。另外,心为神明之主,不仅喜能伤心,而且五志过极均能损伤心神。
4.在液为汗
汗,是津液通过阳气的蒸化后,经汗孔排出的液体。如《素问·阴阳别论》说:“阳加于阴谓之汗。”心在液为汗,是指心与汗有密切关系。心主血脉,血液与津液同源互化,血液中的水液渗出脉外则为津液,津液是汗液化生之源。心血充盈,津液充足,汗化有源。汗出过多,津液大伤,必然耗及心血。故有“血汗同源”,“汗为心之液”之说。同时,汗液的生成与排泄又受心神的主宰与调节。当情绪紧张、激动、劳动、运动及气候炎热时均可见汗出现象。惊恐伤心神,又可导致大量汗出。
附:心包络
心包络,简称心包,亦称“膻中”,是心脏外面的包膜,有保护心脏的作用。在经络学说中,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为表里,故心包络属脏。古代医家认为,心为人身之君主,不得受邪,所以若外邪侵心,则心包络当先受病,故心包有“代心受邪”之功用。在温病学说中,将外感热病中出现的神昏、谵语等心神功能失常的病理变化,称之为“热入心包”。由痰浊引起的神识模糊、甚至昏迷不醒,或痴呆等心神昏乱的病证也可称之为“痰热蒙闭心包”。实际上,心包受邪所出现的病证,即是心的病证。
二、肺
肺位于胸腔,左右各一,覆盖于心之上。肺上连气道,与喉、鼻相连,故称喉为肺之门户,鼻为肺之外窍。肺在五脏六腑之中位置最高,覆盖诸脏,因而有“华盖”之称。肺叶娇嫩、不耐寒热燥湿诸邪之侵,加之肺上通鼻窍,外合皮毛,与外界相通,易受外邪侵袭,故又有“娇脏”之称。肺位高近君,犹如宰辅,故《素问·灵兰秘典论》称之为“相傅之官”。
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主宣发与肃降、主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在志为悲(忧),在液为涕。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互络属于肺与大肠,故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在五行中属金,为阳中之阴。
(一)主要生理功能
1.主气司呼吸
肺主气,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两个方面。
(1)主呼吸之气:是指肺具有呼吸的功能,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人体通过肺的呼吸作用,不断吸入自然界清气,呼出体内浊气,吐故纳新,实现机体与外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以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肺主呼吸之气的功能正常,则呼吸均匀通畅。若病邪犯肺,影响其呼吸功能,则会出现胸闷、咳嗽、喘促、呼吸不利等症。
Back to home |
File page
Subscribe |
Register |
Login
|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