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
主编蒋燕
中国盲文出版社
图书在版编目(ClP)数据
中医基础理论(大字版)/蒋燕主编.—北京:中国盲文出版社,2014.6
ISBN978-7-5002-5084-5
I.①中…II .①蒋…III.①中医学基础 IV.①R22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4)第085009号
中医基础理论
主编:蒋燕出版发行:中国盲文出版社
社址:北京市西城区太平街甲6号
邮政编码:100050
电话:(010)83190019
印刷:北京汇林印务有限公司
经销:新华书店
开本:787X10921/16
字数:144千字
印张:19.5
版次:2014年6月第1版2016年8月第2次印刷
书号:ISBN978—7—5002-5084-5/R.748
定价:35.00元

全国盲人医疗按摩中等专业统编教材专家指导委员会
主任委员
董福慧(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教授)
张明理(中国盲人按摩指导中心副主任)
副主任委员
赵勇(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教授)
于天源(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副院长)
奚肇庆(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教授)
戚燕平(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委员(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天芳(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王和鸣(福建中医药大学教授)
付国兵(北京东方医院教授)
刘东明(北京联合大学特教学院副教授)
刘明军(长春中医药大学教授)
刘黎青(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
庄雅稚(长春中医药大学副教授)
吴旭(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张成全(中国盲人按摩指导中心副处长)
张素芳(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教授)
林秀玉(长春中医药大学教授)
周运峰(河南中医学院副教授)
赵燕(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
赵京生(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
赵学纲(山东中医药大学副教授)
郝万山(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姚笑(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副教授)
蒋燕(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中医基础理论》编委会
主编蒋燕(北京中医药大学)
副主编李海燕(山西省特殊教育中等专业学校)
许筱颖(北京中医药大学)
编委(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妍(山西省特殊教育中等专业学校)
王锋(山东省特殊教育中等专业学校)
刘红(南京市盲人学校)
许筱颖(北京中医药大学)
宋亚南(北京中医药大学)
李海燕(山西省特殊教育中等专业学校)
李烁华(山西省特殊教育中等专业学校)
郭天祥(陕西省自强中等专业学校)
蒋燕(北京中医药大学)
前言
“全国盲人医疗按摩中等专业统编教材”是根据国家《盲人按摩工作“十二五”实施方案》中完善盲人医疗按摩专业教材规范化建设的要求,结合当前我国盲人医疗按摩教育和临床现状以及未来发展需要,由中国盲人按摩指导中心组织全国部分盲人按摩大中专学校、中医药大学和中医医疗机构的专家教授编写完成的盲人按摩中等专业统编教材。
本套教材采用了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机构与盲人特教院校联合编写的方式,坚持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充分考虑到盲人学生学习的特点和要求,面向以学习中医按摩技能为主的中专学生,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初级盲人医疗按摩专业人才。在编写过程中,以盲人学生为中心,坚持以“三基”(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为根本,着眼于科学性、系统性、先进性,突出“实用、有用、够用”的原则。在课程设置方面,针对目前社会对医疗按摩的需求以及各特教院校遇到知识体系多变的教学难题,编委会一致认为,盲人按摩中等专业教材在第三版基础上删除《保健按摩学》、《按摩师职业修养》、《心理咨询基础》,增设《西医学基础》、《医古文》,将《中医学基础》分为《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这样既有利于教学单位的课程设置,又有利于盲人系统掌握按摩专业的相关知识,保障教学质量。
本系列教材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实用人体学》、《按摩学基础》、《经络腧穴学》、《内科按摩学》、《伤科按摩学》、《妇科按摩学》、《儿科推拿学》、《触诊诊断学》、《西医学基础》、《医古文》十二门主课及教学大纲。其他相关基础课教材由各学校自行选用。
董福慧、王和鸣、王天芳、奚肇庆、戚燕平、郝万山等专家对教材的审定严格把关,为教材的编写提出了宝贵的意见,是高质量教材出版发行的坚强后盾。教材在编写过程中还得到了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河南中医学院、北京联合大学特教学院相关专家的指导,也得到了北京市盲人学校、山东省特殊教育中专学校、山西省特殊教育中专学校、河南推拿职业学院、江苏省南京市盲人学校、陕西省自强中专学校的领导和原作者的理解与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教材由中国盲文出版社列入“十二五”盲文出版事业重点规划项目,出版社编辑人员精心编审、认真工作,同时出版汉文大字版、现行盲文版、双拼盲文版等版次,以满足不同视障学生的学习使用需求,在此谨致谢意。
本系列教材在继承第三版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改革与创新,在探索的过程中难免有不足之处,衷心希望各地按摩教学人员和广大读者在使用过程中不吝赐教,及时提出宝贵意见,为进一步修订做好准备,使教材质量不断提高,以便更好地适应我国盲人按摩事业发展的需要。
全国盲人医疗按摩中等专业统编教材
编审委员会
2014年4月
编写说明
本教材是根据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残联《盲人医疗按摩管理办法》的精神,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文件精神,为适应我国盲人医疗按摩中等专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盲人医疗按摩人才,提高全国盲人医疗按摩教育质量与医疗按摩人员理论水平,加强盲人医疗按摩专业教材规范化建设,由中国盲人按摩指导中心组织编写,可供全国盲人医疗按摩中等专业的在校学生使用。
在编写过程中,紧紧围绕“技能为主,理论够用”的原则,在保证内容科学性、系统性、先进性、实用性的前提下,重点突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以满足盲人就业的愿望。本教材广泛吸收全国髙等中医院校各版《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尤其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规划教材和全国盲人医疗按摩中等专业教育统编第三版教材的成熟规范的理论和先进共识之处;兼顾盲人医疗按摩教育的现状和特点,删去了经络等内容,以避免与《中医诊断学》、《经络腧穴学》内容的重复;精炼文字,语言力求简单明了。
本教材共分七部分。绪论由王锋、许筱颖、蒋燕撰写;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由刘红撰写;藏象由郭天祥撰写;精气血津液神由蒋燕、许筱颖、宋亚南撰写;病因与发病、病机、防治原则由李海燕、李烁华、王妍撰写。
敬请各位教师和学生在使用本教材过程中提出宝贵意见,以便修改提高。
《中医基础理论》编委会2014年4月
目录
第一章绪论...1
第一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1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2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4
第二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9
一、整体观念...10
二、辨证论治...17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21
第一节阴阳学说...21
一、阴阳的概念...22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27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35
第二节五行学说...47
一、五行的概念...48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54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60
第三章藏象...73
第一节藏象学说概论...73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73
二、藏象学说的形成...73
三、藏象学说的特点...75
四、脏腑的分类和各自的生理特点...76
第二节五脏...78
一、心...78
附:心包络...83
二、肺...83
三、脾...91
四、肝...97
五、肾...104
第三节六腑...113
一、胆...115
二、胃...116
三、小肠 ...118
四、大肠 ...120
五、膀胱 ...121
六、三焦 ...122
第四节奇恒之腑...124
一、脑...124
二、女子胞...126
第五节脏腑之间的关系...128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128
二、脏与腑之间的关系...137
三、腑与腑之间的关系...141
第四章精气血津液神...143
第一节精 ...144
一、精的概念...144
二、精的生成...144
三、精的功能...145
第二节气...147
一、气的概念...147
二、气的生成...147
三、气的运动...149
四、气的功能...151
五、气的分类...154
第三节血...160
一、血的概念...160
二、血的生成...161
三、血的运行...163
四、血的功能...165
第四节津液...166
一、津液的概念...166
二、津液的代谢...167
三、津液的功能...171
第五节神 ...173
一、神的概念...173
二、神的生成...173
三、神的分类...174
四、神的作用...174
第六节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175
一、气与血的关系 ...175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178
三、气与精的关系 ...181
四、精与血的关系 ...183
五、血与津液之间的关系...184
六、精气神之间的关系...185
第五章病因与发病 ...188
第一节病因 ...188
一、外感病因...189
二、内伤病因...204
三、其他病因...214
第二节发病...224
一、发病的基本原理...225
二、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227
三、发病类型...231
第六章病机...234
第一节邪正盛衰...234
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235
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240
第二节阴阳失调...243
一、阴阳偏盛...243
二、阴阳偏衰...245
三、阴阳互损...247
四、阴阳格拒...248
五、阴阳亡失...249
第三节气血失常...251
一、气的失常...251
二、血的失常...256
三、气血关系失调 ...259
第四节津液代谢失常...261
一、津液不足...262
二、津液输布排泄障碍...263
三、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265
第七章防治原则...268
第一节预防...268
一、未病先防...268
二、既病防变...273
第二节治则...275
一、正治与反治...275
二、治标与治本...280
三、扶正与祛邪...282
四、调整阴阳...285
五、三因制宜...287
第一章绪论
中国医药学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同疾病做斗争的宝贵经验总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是世界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它逐步形成并发展成为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为中国人民的保健事业和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直至今天,中医学仍在中国人民的医疗保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一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科学,它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受到古代的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的深刻影响,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学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经过长期医疗实践的不断验证和充实,中医学逐渐得以完善和提高。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受到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而且受到传统文化、自然科学、医疗经验等多方面的影响;以人为本,从临床实践出发,融汇了各科的先进技术和思想,探讨了人体的生理和病理规律。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中医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至秦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专著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这本书是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众多医家的论著集成,托名黄帝。内容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总结了西汉以前的医疗成就和治疗经验,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基础。该书全面论述了中医学的思维方法,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体的解剖形态、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防治等,融汇了多学科知识,创立了独特的中医学理论体系,成为中医学发展的基础和源泉。后世有创见的医家都是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进行发挥和补充,从而丰富了中医学的内容。
《难经》又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大约成书于西汉时期,是对《黄帝内经》中81个疑难问题的解答,相传作者为秦越人(扁鹊)。全书主要阐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和防治等,在藏象、脉学和针灸等方面补充了《黄帝内经》的不足。与《黄帝内经》一样,成为后世指导临床实践的理论基础。
《伤寒杂病论》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是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专著,后经宋代林亿等整理后,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伤寒论》创立了六经辨证,《金匮要略》用脏腑辨证的方法,对内伤杂病进行辨证论治。《伤寒杂病论》使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创立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诊疗体系,为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神农本草经》成书于汉代,托名神农所著。该书总结了汉代以前的药物学知识,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书中载药365种,系统地总结了汉代及其以前药物学知识。根据养生、治疗和有毒无毒,将中药分为上、中、下三品,记载了每种药物的性能、主治,提出了四气五味的药性理论,即寒、热、温、凉分四性,酸、苦、甘、辛、咸分五味,为中药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之,在这一时期,从中医学基础理论、临床医学和药物知识等方面,总结了以往的成就,使中医学由零散的医学知识和医疗经验,上升为系统的理论,形成了中医学的理、法、方、药为一体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为后世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促进了医学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医学理论不断创新,治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学在汉代以后进入了全面发展时期。
(一)晋隋唐时期
晋隋唐时期,出现了众多名著,推动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晋代王叔和编撰的《脉经》,是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该书首次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实践,对中医脉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提倡“寸口诊法”,描绘了24种病脉的脉象形态及其所主病证,推动了寸口脉诊法的普遍应用。

Next
Pg.: 1 2 3 4 5 6 ... 19


Back to home | File page

Subscribe | Register | Login |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