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中医学诊治疾病的着眼点是对证候的辨析和因证候而治。证同则治同,证异则治异。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来治疗,这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至秦汉时期。代表当时文化和科学发展的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古代哲学理论,对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被引入中医学,与中医学自身固有的理论和经验相融合,用以阐释人体的形态结构、生命过程及疾病的原因、机理、诊断、防治等,成为中医学方法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本章主要介绍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
第一节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它是古人探求宇宙本原和解释宇宙变化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属于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范畴。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世界本身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促成了事物的发生并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和变化。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中医学的阴阳学说作为中医学特有的思维方法,广泛用来阐释人体的生理功能、疾病的发生原因和病理变化,并指导着疾病的诊断和防治,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阴阳的概念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所谓“阴阳者,一分为二也”(《类经·阴阳类》)。
阴阳最初的涵义是很朴素的,是指日光的向背,即朝向日光则为阳,背向日光则为阴。这时的阴阳的涵义是原始的、朴素的,仅指日光的向背,并不具备哲学上的涵义。以后随着观察面的扩展,阴阳的朴素涵义逐渐得到引申。如向阳的地方温暖、明亮;背阳的地方寒冷、晦暗。于是古人就以光明与黑暗、温暖与寒冷分阴阳。如此不断引申的结果,就是把自然界许多的事物和现象都划分为阴与阳两个方面。这时的阴阳不再特指日光的向背,而变为一个概括自然界具有对立属性的事物和现象双方的抽象概念。因此说,阴阳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并不专指某一具体的事物和现象。故《灵枢·阴阳系日月》说:“阴阳者,有名而无形。”
(二)事物的阴阳属性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间凡属相互关联且又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或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分析其各自的属性。阴阳,既可以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又可以代表同一事物或现象内部对立着的两个方面。前者如天与地,日与月,水与火等;后者如寒与热,升与降,明与暗等。一般地说,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无形的、明亮的、兴奋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有形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属于阴。如以天地而言,则“天为阳,地为阴”,由于天气清轻向上故属阳,地气重浊凝滞故属阴。以水火而言,则“水为阴,火为阳”,由于水性寒而润下故属阴,火性热而炎上故属阳。以物质的运动变化而言,“阳化气,阴成形”,物质从有形化为无形的过程属于阳,由无形凝聚成有形的过程属于阴。阴和阳的相对属性引入医学领域,将人体中具有中空、外向、弥散、推动、温煦、兴奋、升举等特性的事物及现象统属于阳,而将具有实体、内守、凝聚、宁静、凉润、抑制、沉降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统属于阴。如脏为阴而腑为阳,精为阴而气为阳,营气为阴而卫气为阳等(表1)。
表1事物阴阳属性归类表
属性
分为阴,阳;空间(方位)分为上,下,内,外,左,右,南,北,天,地;时间分为昼,夜;季节分为春夏,秋冬;温度分为温热,寒凉;湿度分为干燥,湿润;重量分为轻,重;性状分为清,浊;亮度分为明亮,晦暗;事物运动状态分为化气,成形,上升,下降,动,静,兴奋,抑制,亢进,衰退。
表格描述结束
事物的阴阳属性,是根据事物或现象不同的运动趋势、不同的功能属性、不同的空间和时间等,通过相互比较而归纳出来的。因此事物的阴阳属性,既有绝对性的一面,又有相对性的一面。若该事物的总体属性未变,或比较的对象或层次未变,它的阴阳属性是固定不变的。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主要表现在其属阴或属阳的不可变性,即不可反称性。如上述的水与火,水属阴,火属阳,其阴阳属性一般是固定不变的,不可反称的。水不论多热,对火来说,仍属阴;火不论多弱,对水来说,仍属阳。其他如天与地、日与月、上与下、升与降、动与静、寒与热、明与暗、温煦与凉润、兴奋与抑制、推动与宁静、弥散与凝聚等,其阴阳属性具有不可变性和不可反称性,故说事物的阴阳属性在某种意义上是绝对的。
若事物的总体属性发生了改变,或比较的层次或对象变了,则它的阴阳属性也随之改变,故事物阴阳属性在某种意义上说又是相对的。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阴阳的相互转化: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相互转化,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如在人体物质和功能代谢过程中,两者在生理条件下是相互转化的,功能要不断转化为物质,物质又不断转化为功能。这种物质与功能的相互转化,保证了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2)阴阳的无限可分性:事物或现象的阴阳两方面,随着归类、划分条件和范围的改变,可以无限地一分为二,即阴阳的每一方可以再分阴阳。例如就昼夜而言,昼为阳,夜为阴。昼夜之中可以再分阴阳,即白天的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夜晚的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
由此可见,自然界中相互关联又相互对立的事物可以概括为阴阳两类,同一事物内部又可分为阴和阳两个方面,而每一事物内部的阴或阳的任何一方,还可以再分阴阳。事物这种既相互对立而又相互联系的现象,在自然界是无穷无尽的。故《素问·阴阳离合论》说:“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事物的阴阳属性,既有以阴阳两分法标示的,也有以阴阳三分法标示的。上述的昼夜时段分属于阳中之阴、阳中之阳、阴中之阴、阴中之阳,即属阴阳的两分法。以阴阳三分法表示事物的阴阳属性,是将一阴分为三阴:太阴、少阴、厥阴,一阳分为三阳:阳明、太阳、少阳,主要用以阐释自然界气候变化的规律、经脉及脏腑的阴阳属性和伤寒病的六经辨证体系。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可以从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消长平衡、阴阳相互转化等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阴阳对立制约
阴阳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阴阳学说认为,自然界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如上与下、左与右、天与地、动与静、出与入、升与降、昼与夜、明与暗、寒与热、水与火等等。阴阳双方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统一是对立的结果。
阴阳的相互对立,主要表现于它们之间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正是由于阴与阳之间的这种相互对立制约才维持了阴阳之间的动态平衡,因而促进了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如春、夏、秋、冬四季有温、热、凉、寒的气候变化,春夏之所以温热,是因为春夏阳气上升抑制了秋冬的寒凉之气;秋冬之所以寒冷,是因为秋冬阴气上升抑制了春夏的温热之气的缘故。这是自然界阴阳相互制约、相互消长的结果。《类经附翼·医易》所谓“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说明了阴阳的相互制约关系。
人体处于正常生理状态下,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方面,也不是平平静静各不相干地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是处在相互制约、相互排斥、相互消长的动态之中的。这种阴阳之间的动态平衡,是阴阳双方相互对立、相互制约的结果。阴阳双方相互制约而达到协调平衡,则人体生命活动健康有序。即《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如果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关系失调,动态平衡遭到了破坏,则标志着疾病的产生。
(二)阴阳互根互用
1.阴阳互根
阴阳互根是指阴阳之间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即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对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如上为阳,下为阴,没有上也就无所谓下,没有下也就无所谓上。热为阳,寒为阴,没有热也就无所谓寒,没有寒也就无所谓热等等。所以说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中医学把阴阳的这种相互依存关系,称之为“互根”。
2.阴阳互用
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指出阴为阳守持于内,阳为阴役使于外,阴阳相互为用,不可分离。如王冰注《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
阴阳学说运用阴阳互根互用关系,广泛地用来阐释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和人体的生命活动。如春夏阳气生而渐旺,阴气也随之增长,天气虽热而雨水增多;秋冬阳气衰而渐少,阴气随之潜藏,天气虽寒而降水较少。如此维持自然界气候的相对稳定。
阳依赖于阴而存在,阴也依赖于阳而存在。如果由于某些原因,阴和阳之间的互根关系遭到破坏,就会导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甚则“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生气通天论》)。
(三)阴阳消长平衡
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静止的、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中,阴阳双方在彼此消长的运动过程中保持着动态平衡。
阴阳消长是阴阳运动变化的一种形式,而导致阴阳出现消长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阴阳之间存在着的对立制约与互根互用的关系。由阴阳对立制约关系导致的阴阳消长变化主要表现为阴阳的互为消长,即阴长阳消、阳长阴消;由阴阳互根互用关系导致的阴阳消长变化主要表现为阴阳的皆消皆长,即此长彼亦长、此消彼亦消。
1.阴阳互为消长
在阴阳双方彼此对立制约的过程中,阴与阳之间可出现某一方增长而另一方消减,或某一方消减而另一方增长的互为消长的变化。
(1)此长彼消:即阳长阴消,阴长阳消。阴阳中的任何一方增长而强盛,势必制约对方太过,使对方减弱。如以四时气候变化而言,从冬至春及夏,气候从寒冷逐渐转暖变热,“阳长阴消”,气候逐渐变热;从夏至秋及冬,“阴长阳消”,气候由炎热逐渐转凉变寒。以人体病理变化而言,热盛则伤阴,寒盛则伤阳。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谓“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
(2)此消彼长:即阳消阴长,阴消阳长。阴阳中的任何一方衰减,势必引起对方增长甚至偏亢。以一日昼夜变化为例,中午至黄昏及夜半,为阳消阴长;夜半至清晨及中午,为阴消阳长。以人体病理变化为例,阴虚则热,阳虚则寒,中医临床可见阴虚火旺和阳虚阴盛证,发病机理就是阴消阳长和阳消阴长。
四时气候的变迁,寒暑的更易,反映了阴阳消长的过程,但从一年的总体来说,阴阳还是处于相对的动态平衡状态的。可以看出,阴与阳之间的互为消长是不断进行着的,是绝对的;而阴与阳之间的平衡则是相对的,是动态的平衡。
2.阴阳皆消皆长
在阴阳双方互根互用的过程中,阴与阳之间又会出现某一方增长而另一方亦增长,或某一方消减而另一方亦消减的皆消皆长的消长变化。
(1)此长彼长:即阴随阳长,阳随阴长。在阴阳双方互根互用的过程中,阴与阳之间又会出现某一方增长而另一方亦增长,称为阴随阳长或阳随阴长。阴阳双方相互依存和资助,若互用得当,一方旺盛,则可促使另一方随之增长。如气旺生血,血盛助气,故治疗疾病用药时,补气以生血,补血以养气,阴中求阳,阳中求阴。
(2)此消彼消:即阴随阳消,阳随阴消。在阴阳双方互根互用的过程中,某一方消减而另一方亦消减的消长变化,称为阴随阳消或阳随阴消。
四季气候变化中,随着春夏气温的逐渐升高而降雨量逐渐增多,随着秋冬气候的转凉而降雨量逐渐减少,即是阴阳皆长与皆消的消长变化。人体生理活动中,饥饿时出现的气力不足,即是由于阴(精)不足不能化生阳(气)而导致阳的不足,属阳随阴消的阴阳皆消的消长变化;而补充营养物质(阴),产生能量,增加了气力,则属阳随阴长的阴阳皆长的消长变化。
阴阳消长只是阴阳变化的过程和形式,而导致这种过程和形式出现的根本原因则是阴阳的对立制约与互根互用。世界上的事物十分复杂,变化万千,性质各异,因而各类事物中的阴阳关系亦各有侧重。某些事物中的阴阳关系以互根互用为主,如精与气、气与血等;另一些事物中的阴阳关系却以对立制约为主,如寒与热、水与火等。诚如明代张介宾《景岳全书·补略》所说:“以精气分阴阳,则阴阳不可离;以寒热分阴阳,则阴阳不可混。”正因为如此,一旦出现阴阳消长变化失常时,前者多表现为此消彼亦消、此长彼亦长,而后者多表现为此消彼长、此长彼消。
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的消长变化,反映了事物之间对立制约和互根互用关系的协调平衡。若阴阳的消长变化超越了正常的限度,在自然界则形成灾害,在人体则产生疾病。前述的“阳胜则阴病”、“阴盛则阳病”及“阳虚阴盛”、“阴虚阳亢”,皆属阴阳对立制约关系失常而出现的超过正常限度的此长彼消或此消彼长,而“精气两虚”、“气血两虚”,则属阴阳互根互用关系失常而出现的异常的阴阳皆消。
(四)阴阳相互转化
阴阳转化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例如一年四季气候的变化,属阳的夏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冬天,属阴的冬天又可以转化成属阳的夏天。人体的病证,属阳的热证可以转化为属阴的寒证,属阴的寒证又可以转化为属阳的热证。
阴阳转化是阴阳运动的又一基本形式。阴阳双方的消长运动发展到一定阶段,事物内部阴与阳的比例出现了颠倒,则该事物的属性即发生转化,所以说转化是消长的结果。阴阳相互转化,一般都产生于事物发展变化的“物极”阶段,即所谓“物极必反”。因此,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如果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的过程,那么阴阳转化则是在量变基础上的质变。
阴阳转化必须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素问·天元纪大论》的“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都是阐释阴阳转化的条件和机理。任何事物都处在不断地运动变化之中,事物的发生发展规律总是由小到大,由盛而衰,即是说事物发展到极点就要向它的反面转化。任何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物极必反”的规律。“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的“重”,“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的“极”,以及“寒甚则热,热甚则寒”的“甚”,即阴阳消长变化发展到“极”的程度,是事物的阴阳总体属性发生转化的内在因素和必备条件。如邪热壅肺的病人,表现为高热、面红、咳喘、气粗、烦渴、脉数有力等,属于阳实热证。邪热极盛,耗伤正气,可致正不敌邪,而突然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精神萎靡、脉微欲绝等一派虚寒表现的阴证,就是由阳转阴。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阴阳学说贯穿在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主要用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组成人体的所有脏腑经络形体组织,既是有机联系的,又都可以根据其所在部位、功能特点划分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两部分。
Back to home |
File page
Subscribe |
Register |
Login
|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