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人体部位分阴阳:中医学根据组织结构所在部位不同,将人体组织结构划分为阴阳两类。上半身为阳,下半身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背部为阳,腹部为阴;四肢外侧为阳,内侧为阴。
脏腑分阴阳:五脏与六腑而言,五脏藏精气而不泻,故为阴;六腑传化物而不藏,故为阳。由于阴阳之中复有阴阳,所以分属于阴阳的脏腑形体组织还可以再分阴阳。如五脏之中,心、肺居于上部属阳,肾、肝、脾位于下部属阴。每一脏之中又有阴阳之分,如心有心阴、心阳,肾有肾阴、肾阳等等。
经络分阴阳:经脉之中有阴经与阳经,络脉之中有阴络与阳络。其中十二正经中有手足三阴三阳经。属腑而行于肢体外侧面的为阳经,分别为手足阳明、少阳、太阳经;属脏而行于肢体内侧面的为阴经,分别为手足太阴、厥阴、少阴经等。督脉为阳脉之海,任脉为阴脉之海等等。
总之,人体脏腑经络及形体组织结构的上下、内外、表里、前后各部分之间,无不包含着阴阳的对立统一。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对于人体的生理活动,无论是生命活动的整体还是就其各个部分,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说明。人体的整体生命活动,是由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各司其职、协调一致来完成的,而脏腑经络的功能,是以贮藏和运行于其中的精与气为基础的。阴精是阳气的物质基础,阳气是阴精的外在表现。正是由于人体内阴阳二气的交感相错、相互作用,推动着人体内物质与物质之间、物质与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推动和调控着人体的生命进程。同时又是由于体内阴阳二气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和消长转化,维系着协调平衡的状态,人体的生命活动才能有序进行,各种生理功能才能得到稳定发挥。若人体内的阴阳二气不能相互为用而分离,人的生命活动也就终止了。故《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处于动态平衡的结果。疾病的发生标志着这种协调平衡的破坏,故阴阳失调是疾病的基本病机之一。阴阳学说用来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
疾病是由于病邪作用于人体,引起邪正相争,导致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和生理功能失常的结果。而病邪可以分为阴、阳两大类。《素问·调经论》指出:“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六淫之中,风、暑、火(热)为阳邪,寒、湿为阴邪。
2.分析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就是邪正斗争的过程,邪正相搏,导致了阴阳失调而发生疾病。阴阳失调的主要表现形式是阴阳的偏盛、偏衰、互损和转化。
(1)阴阳偏盛:阴阳偏盛是阴或阳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即阴偏盛、阳偏盛。《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阳胜是指阳邪侵犯人体而表现为阳热亢盛的一类病证。由于阳气的特性是热,故说“阳胜则热”。如温热之邪侵犯人体,可出现高热、烦躁、面赤、脉数等“阳胜则热”的热证。由于阳能制约阴,故在阳气亢盛时必然要消耗和制约机体的阴液,致使津液受损,出现口干唇燥、舌红少津等“阳胜伤阴”之证。
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阴胜是指阴邪侵犯人体而表现为阴寒亢盛的一类病证。由于阴的特性是寒,故说“阴胜则寒”。如寒邪直中太阴,可出现面白形寒,脘腹冷痛,泻下清稀,舌质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紧等“阴胜则寒”的寒证。由于阴能制约阳,故在阴盛时必然会损耗和制约机体的阳气,导致其虚衰,故说“阴胜则阳病”。当寒邪直中内脏,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出现肢冷、蜷缩、脉迟伏或微细欲绝等“阴胜伤阳”或“阴胜阳衰”之证。
阴阳偏盛所形成的病证是实证,阳偏盛导致实热证,阴偏盛导致实寒证。故《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
(2)阴阳偏衰:阴阳偏衰是指阴或阳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即阴虚、阳虚。根据阴阳相互制约的原理,阴或阳任何一方的不足,无力制约对方,必然会导致另一方相对的偏盛。
阳虚则寒:人体阳气虚衰,不能制约阴,则阴气相对偏盛而出现寒象。如机体阳气虚弱,可出现面色苍白、畏寒肢冷、神疲蜷卧、自汗、脉微等“阳虚则寒”的虚寒证。
阴虚则热:人体之阴气虚衰,不能制阳,则阳气相对偏亢而出现热象。如久病耗阴或素体阴虚,可出现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口干舌燥、脉细数等“阴虚则热”的虚热证。
阴阳偏衰所导致的病证是虚证,故《素问·通评虚实论》说:“精气夺则虚。”阴虚出现虚热证,阳虚出现虚寒证。
(3)阴阳互损:阴阳互损是指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而影响另一方,形成阴阳两虚的病理状态。表现为阴损及阳,阳损及阴。由于阴阳之间互根互用,所以在阴阳偏衰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阳损及阴或阴损及阳,最终导致“阴阳两虚”。
①阳损及阴:阳损及阴是指当阳虚至一定程度时,因阳虚不能生阴,继而出现阴虚的现象,称为“阳损及阴”。
②阴损及阳:阴损及阳是指当阴虚至一定程度时,因阴虚不能生阳,继而出现阳虚的现象,称为“阴损及阳”。
这种阴阳两虚并不是阴阳双方处于低水平的平衡状态,同样存在着偏于阳虚或偏于阴虚的不同。
(4)阴阳转化:阴阳转化是指在一定条件下,阳证转化为阴证,阴证转化为阳证。
在疾病过程中,对立的邪正双方的力量对比是不断变化的,由于阴阳互根,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所以当阳盛或阴盛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阳证转化为阴证”或“阴证转化为阳证”的病理变化。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由于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在于阴阳失调,所以任何疾病,尽管临床表现错综复杂,但都可用阴阳来概括。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言:“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阴阳学说用于疾病的诊断,主要包括分析四诊所收集的资料和概括各种证候的阴阳属性两个方面。
1.辨别四诊资料的阴阳属性
对于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各种资料,包括即时的症状和体征,以阴阳理论辨析其阴阳属性。
(1)色泽分阴阳:观察色泽的明暗,可以辨别病情的阴阳属性。色泽鲜明属阳;色泽晦暗属阴。
(2)气息分阴阳:观察呼吸气息的动态,听其发出的声音,可以区别病情的阴阳属性。语声高亢宏亮者属阳,语声低微无力者属阴。呼吸有力声高气粗者属阳,呼吸微弱者属阴。
(3)动静喜恶分阴阳:了解患者的动静、喜恶等情况,也可以区分病证的阴阳属性。躁动不安属阳,蜷卧沉静属阴。身热恶热属阳,身寒喜暖属阴。
(4)脉象分阴阳:辨脉之部位、动态、至数、形状也可以分辨病证的阴阳属性。如以部位分,寸为阳,尺为阴;以脉率分,则数者为阳,迟者为阴;以形状分,则浮大洪滑为阳,沉涩细小为阴。
2.阴阳是辨证的总纲
辨别病证的属阴或属阳是诊断疾病的重要原则。在各种辨证方法中,八纲辨证是分析疾病共性的辨证方法,是各种辨证方法的总纲。八纲辨证中,表证、热证、实证属阳;里证、寒证、虚证属阴。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
总之,阴阳学说广泛应用于四诊和辨证之中,只有辨清阴阳,才能正确分析和判断疾病的阴阳属性。
(五)用于疾病的防治
调整阴阳,使其保持或恢复相对平衡,达到阴平阳秘,是防治疾病的基本原则,也是阴阳学说用于疾病防治的主要内容。
1.指导养生
养生的目的,一是延年益寿,二是防病治病。人体的阴阳,是生命的根本。注重养生是保持身体健康无病的重要手段,而其最根本的原则就是要“法于阴阳”,即遵循自然界阴阳的变化规律来调理人体之阴阳,依据“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使人体中的阴阳与四时阴阳的变化相适应,以保持人与自然界的协调统一。因此,在治疗上有“冬病夏治”、“夏病冬治”之法。
2.确定治疗原则
由于阴阳失调是疾病的根本原因,因此,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恢复阴阳的协调平衡,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之一。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1)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阴阳偏盛形成的是实证,故总的治疗原则是“实则泻之”,即损其有余。
阳偏盛而导致的实热证,宜用寒凉药物抑制亢盛之阳,治热以寒,即“热者寒之”。阴偏盛而导致的实寒证,宜用温热药物消除偏盛之阴,治寒以热,即“寒者热之”。若在阳盛或阴盛的同时,由于“阳胜则阴病”或“阴胜则阳病”而出现阴虚或阳虚时,则又当兼顾其不足,在“实者泻之”之中配以滋阴或助阳之品。
(2)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阴阳偏衰出现的是虚证,故总的治疗原则是“虚则补之”,即补其不足。
阴虚不能制约阳而致的虚热证,不能用苦寒清热的药物,须用“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治法,滋阴制阳,《内经》称之为“阳病治阴”。
阳虚不能制约阴而致的虚寒证,须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治法,扶阳抑阴,《内经》称之为“阴病治阳”。
(3)阴阳互损的治疗原则:阴阳互损导致阴阳两虚,故应采用阴阳双补的治疗原则。对阳损及阴导致的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证,当补阳为主,兼以补阴;对阴损及阳导致的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证,当补阴为主,兼以补阳。如此则阴阳双方相互资生,相互为用。
3.归纳药物的性能
熟练地掌握药物的性能,根据确定的治疗原则,选用适宜药物,才能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药物的性能,一般地说,主要靠它的气(性)、味和升降浮沉来决定,而药物的气、味和升降沉浮,又都可以用阴阳来归纳说明。
药性:药性主要是指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又称“四气”。其中寒凉属阴,温热属阳。一般说来,属于寒性或凉性的药物,能清热泻火,减轻或消除机体的热象,阳热证多用之;属于热性或温性的药物,能散寒温里,减轻或消除机体的寒象,阴寒证多用之。
五味:五味就是酸、苦、甘、辛、咸五味。有些药物具有淡味或涩味,故实际上不止五味,但习惯上仍称为“五味”。辛味有发散之性,甘味能滋补与缓急,淡味有渗泄作用,酸味能收敛,苦味能降能坚,咸味能软坚和泻下。其中辛、甘、淡味属阳,酸、苦、咸味属阴。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临床用药过程中,一般都依据证候的性质将药物的气与味综合考虑以处方。
升降浮沉: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在体内发挥作用的趋向。升是上升,浮为向外浮于表,升浮之药,其性多具有上升发散的特点,故属阳。降是下降,沉为向内沉于里;沉降之药,其性多具有收涩、泻下、重镇的特点,故属阴。
总之,阴阳学说在疾病的防治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养生防病,须根据四时阴阳的变化情况“法于阴阳”;治疗疾病,则要根据病证的阴阳偏盛偏衰等情况,确定治疗原则:阴阳偏盛者,损其有余;阴阳偏衰者,补其不足。然后再根据药物四气五味和升降浮沉的阴阳属性选择适当的药物,调整疾病过程中的阴阳失调,使之向恢复平衡方面发展,从而达到治愈疾病和减缓病情之目的。
第二节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是研究木、火、土、金、水五行的概念、特性、生克制化乘侮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变化及相互关系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属于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范畴。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所构成的,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都是这五种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中医学把五行学说应用于医学领域,以五行学说来阐释人体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体表与内脏的有机联系以及人体与外在环境的统一。五行学说作为一种思维方法贯穿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用以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并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五行的概念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是可用来归纳宇宙万物并阐释其相互关系的五种基本属性。
五行最初的涵义与“五材”有关,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或基本元素。《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说:“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木、火、土、金、水这五种物质是人类日常生产和生活中最为常见和不可缺少的基本物质。
五行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尚书》对五行的特性从哲学高度作了抽象概括,指出:“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此时的五行,已从木、火、土、金、水五种具体物质中抽象出来,上升为哲学的理性概念。古人运用抽象出来的五行特性,采用取象比类和推演络绎的方法,将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和现象分归为五类,并以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来解释各种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因此,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相克规律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探求宇宙变化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五行的特性
五行的特性,是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对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直观观察和朴素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抽象而逐渐形成的理性概念,是用以识别各种事物的五行属性的基本依据。一般认为,《尚书·洪范》所说的“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是对五行特性的经典性概括。现分述如下:
1.木曰曲直
曲直,是指树木的枝条具有生长、柔和、能屈又能伸的特性。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木。
2.火曰炎上
炎上,是指火具有炎热、上升、光明的特性。
引申为凡具有温热、上升、光明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火。
3.土爰稼稼穑
稼穑,泛指人类种植和收获谷物的农事活动。引申为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土。故有“土载四行”、“万物土中生”、“万物土中灭”和“土为万物之母”说。
4.金曰从革
从革,是指金有刚柔相济之性。金之质地虽刚硬,但有随人意而更改的柔和之性。引申为凡具有沉降、肃杀、收敛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金。
5.水曰润下
润下,是指水具有滋润、下行的特性。引申为凡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水。
从上述五行的特性可以看出,五行学说中的木、火、土、金、水,已经不是这五种具体物质本身,而是五种物质不同属性的概括。
(三)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
五行学说依据五行各自的特性,对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进行归类,从而构建了五行系统。事物和现象五行归类的方法,主要有取象比类法和推演络绎法。
1.取象比类法
“取象”,即是从事物的形象(形态、作用、性质)中找出能反映本质的特有征象;“比类”,即是以五行各自的抽象属性为基准,与某种事物所特有的征象相比较,以确定其五行归属。事物或现象的某一特征与木的特性相类似,则将其归属于木;与水的特性相类似,则将其归属于水;其他类推。例如:以方位配五行:日出东方,与木升发特性相似,故东方归属于木;南方炎热,与火特性相类似,故南方归属于火;日落于西方,与金之沉降相类似,故西方归属于金;北方寒冷,与水之特性相类似,故北方归属于水;中原地带土地肥沃,万物繁茂,与土之特性相类似,故中央归属于土。
2.推演络绎法
即根据已知的某些事物的五行归属,推演归纳其他相关的事物,从而确定这些事物的五行归属。

Prev | Next
Pg.: 1 2 3 4 5 6 7 8 9 ... 19


Back to home | File page

Subscribe | Register | Login |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