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东北人的好感与日俱增,总想为他们做点什么。直到有一次,我参加另一个老师的课堂,他要求学生配对合作学习,格蕾丝又是一个人孤零零地坐在角落,老师居然在课堂上公开强调:“每个学生都是平等的,不要因为你来自南方,我来自北方,他来自东北,就排斥别人。”

心里一下子就开怀了。

不知道历史上印度东北人和我们中华民族到底有什么关系,但每每在印度看到他们,还是忍不住想多看两眼。“自作多情”的背后,有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体悟,叫人回味无穷。




艾哈迈达巴德



2014年9月17日,正好我开课一周之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印度,印度总理莫迪盛情接待,首站选定古吉拉特邦,艾哈迈达巴德。

之所以这么安排,拿莫迪的话来说,一来印度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希望习主席能看到不一样的印度;二来这里是莫迪的故乡,有利于培养领导人的个人友情;三来莫迪在这里辛勤耕耘了十多年,创造了“古吉拉特模式”,符合“发展”的主题。

之前的几天,艾哈迈达巴德为了迎接习主席可谓煞费苦心。《艾哈迈达巴德镜报》头版头条放上习近平的照片,上书中文“欢迎习近平”,城市里的许多广告牌都换上了莫迪和习近平的全身像,用中英文书写:“热烈欢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印度”。

第一学期,我的中文课开了两个班,一共66名学生,当天那个班有30多人到场,我在课堂上跟学生说:“这样的安排很巧妙,我猜下一次莫迪中国行,首站很可能是西安,那里是习近平主席的故乡,而且有中国文化的代表——秦始皇陵兵马俑。”大半年之后,这个预言得到了证实。

我突发奇想建议:“下课后,有没有人愿意跟我去艾哈迈达巴德,咱们两个国家的元首在萨巴马蒂河边看表演,兴许能碰上他们。”

最终,有四名同学响应了我的号召,他们是:

米兰(Milan),男,大四;

桑吉(Sanjit),男,大三;

拉蒂卡(Radhika),女,大三;

莉祖(Rizu),女,大四。

事实也证明,态度好的学生,成绩也好。

在中国,旷课往往被视为严重违反纪律的行为,而IITGN的学生政策是很自由的,老师起指导作用,如果学生有信心不需要课堂学习也可以考试过关,旷课是没问题的。所以每学期上中文课的学生,总是越到期末人越少,唯有少数学生,真心喜欢中文,从不旷课。这四位学生就是如此,他们一直是我的铁杆支持者,和我保持了非常好的关系,也都能顺利获得A或A+的考试成绩。

其实,由于下课太晚,我当天并没有信心能够见到两位国家元首,我不过是找个由头,让学生们带领我畅游艾哈迈达巴德这座城市。

我们下课时已近五点,两位政要五点半即将飞往新德里,我们需要一个快速的交通工具。

印度没有招手即停的出租车,那些黄顶绿体的“突突车”便成了满足个性化需求的灵活工具。它们无处不在,中心城区、乡间小道,连接着这个国家每个角落的喜怒哀乐。为出行提供方便的同时,也让无数的底层印度人民安身立命,但价格混乱也导致了宰客的情况屡见不鲜。这种中国城市普遍取缔的落后产业,在印度仍有着非常旺盛的生命力,依据他们的城市规划和减贫速度,想来未来三十年内也不会失宠。

从学校出发到目的地果然花了半个小时,当我们赶到萨巴马蒂河畔的时候,表演早已结束。

当然同学们也不必失望,我答应请他们吃晚饭。印度人吃晚餐的时间是八点以后,此刻离饭点还有两个多小时,好在季风到了九月中旬已经消退,我便叫他们带我去随处转转,我逐渐认识了这座城市。



艾哈迈达巴德,古吉拉特邦旧首府,后因用地紧张,首府搬迁至32公里之外的甘地讷格尔,但其仍保持着古吉拉特邦的中心城市地位,一般认为是印度综合排名第七的城市,仅次于孟买、德里、加尔各答、班加罗尔、海德拉巴与金奈。不过我也曾看到另一个排名方式,从竞争潜力来看,由于其经济长期高速增长,居然排名第一。在2011年福布斯发布的“世界增长最快城市”评选中,艾哈迈达巴德仅次于中国的重庆和成都,排名第三。

也因此,只占印度总人口5%的古吉拉特邦却贡献了印度全国16%的工业产值和22%的出口份额,并多年保持GDP两位数以上的增长。无论从硬指标,还是从印度人的口碑中,古吉拉特邦都是印度最发达的一个,难怪被称为“印度的广东”。这个称号,正是莫迪访问广东后,对广东模式赞不绝口,亲自起的。

艾哈迈达巴德的城市结构为圆环形,三条环路有板有眼,蜿蜒的萨巴马蒂河穿城而过,把城市划分为东西两部分,东大西小。河水并不干净,成群的绿藻和垃圾严重破坏了原本养眼的景观,让人惋惜。

当然,优美整洁的环境,在还在为消灭绝对贫困而奋斗的印度人民心目中,从来就不是一个主要需求。和生存问题比起来,环保的议题还太过奢侈。

暮色四合,华灯初上,艾哈迈达巴德向我们展示了它的林林总总。

艾哈迈达巴德是传统的,城内随处可见古老的建筑,动辄数百年历史。贾玛清真寺,修建于1423年;爱玛大清真寺,建于1424年;西迪赛义德清真寺,建于1573年;达达·哈里台阶井,建于1501年……然而它们并非如同历史遗迹般被保护、被开发,然后请游客购票入内,恰恰相反,印度人在这方面相当缺乏“经济头脑”,大部分的清真寺和印度教寺庙时至今日仍在供信徒使用,游客也可以免费参观。只需记得,无论进入任何宗教场所,一定要脱鞋。

我和学生们步入一个又一个清真寺,在西迪赛义德清真寺的院落里,几个穿着白大褂,头戴白头巾的穆斯林,坐在地面,各自背靠着一根柱子,看了看我们,又埋下头去念他们的经文。夕阳的余晖洒落在寺庙的院落内,几缕光束透过墙角的缝隙,把古建筑的圆顶和房檐衬托得熠熠生辉。我们小心翼翼地迈步,生怕惊扰了这里的一切。而任凭我们逗留、拍照,穆斯林也再没有多看我们一眼,仿佛喧嚣的世界与他们无关。

更多的,是无处不在的印度教寺庙,相较之下它们没有清真寺那么显赫的历史,但无疑是学生们自身的信仰。经过一个银色的寺庙,我们看见众多的信徒络绎不绝,学生们也跟上排了进去。里面供奉着一个全身漆黑、凶神恶煞的神——摩诃迦罗,中国形象地把他翻译为“大黑天”。每个人走进寺庙时都会俯身摸地,以示虔诚。他们面对摩诃迦罗双手合十,念念有词,随后将数量不等的钱币投入功德箱内,再从另一侧出来。

艾哈迈达巴德又是时尚的,在中心城区内,可以看到许多铺面整洁、灯火通明的商店,里面坐着一些干净的印度人,对坐而谈,面带笑容。几乎很难看到女性单独活动,她们或有男士陪伴,或两三个女性自成一桌。她们有的穿着时尚,有的穿着传统的莎丽。商店的周围停着许多私家车,有的依序停放,有的则显得很随意,但几乎都是白色。不过,无论多么光鲜的建筑,仿佛都是独立存在,只需要走出建筑半分钟,立刻又可以看见衰败的民房、肮脏的街道、赤贫的人民。那些黄绿相间的破旧突突车,见缝插针地守候在商店外面的私家车丛中,等待着偶尔光临的无车一族。

学生们推荐我去品尝塔里(Thali)——那是流行于印度和尼泊尔的自助吃法,每人面前一个大盘子,六七个小碗,服务员来来回回走动,提供各种菜品,一人280卢比左右。温馨的是,事前学生还友好提醒我:塔里很贵。我很理解他们,因为IITGN学费中包含伙食,家里每月给他们的零用钱仅仅为1000到1500卢比,我对他们的可爱和体贴心怀感激。

艾哈迈达巴德还是混乱的,一顿晚饭的工夫,那么多小贩不知道从哪里都冒了出来,吆喝着卖些廉价的东西,阻断了本就混乱的交通,也增加了街上的垃圾。我问学生们:“这是被允许的吗?”学生说:“摆摊只能在政府划定的集市区,城里的街道上是不允许的,他们都是悄悄摆摊的,如果政府的人来了,他们就会立刻开跑。”果不其然,不一会儿便看到,一群头戴小黄帽、手持竹竿的印度城管,挥舞着竹竿驱赶小贩。有的小贩逆来顺受地跑,有的则边跑边回头骂骂咧咧。跑得慢的,或者态度极其恶劣的,免不了遭受皮肉之苦,但毫无疑问,他们在城管散去以后又会回来继续他们的生计。

任何一个以发展为导向的民族,在尚未脱离贫困,在完善的法治社会到来之前,猫捉老鼠的游戏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上演。底层的平民痛斥腐朽的官僚体制不顾他们死活,城市富人和中产阶级却感谢他们维护了城市的整洁和秩序。

社会的各个利益群体,在社会结构剧烈变化的时代努力寻求着一个最大公约数,维持着社会的大体平衡,这在印度表现得尤为明显。

艾哈迈达巴德,就如同独立之后印度的一个缩影,时尚与传统,虔诚与反叛,如影随形,这里的每一寸土地上都在进行着激烈的争夺,然后在矛盾与冲突中,像个步履蹒跚的孩子一样,跌跌撞撞地长大成人。

有趣的是,从那天以后,古吉拉特邦的人民对于中国的热情和好感与日俱增。有好几次,街上的老百姓跟我打招呼,问我来自哪里,当我说出“中国”后,他们就热情地欢呼:“哇噢!Jinping Xi!Jinping Xi!”

他们也许不懂政治,更不了解中国,但他们有着一个最质朴的心愿——来的都是客,未来,大家的日子一定都会越来越好。




万家灯火



磨合期逐渐结束,我的生活渐渐归于平静,生理和心理上都已开始适应印度社会的阴晴圆缺。中文课很自由,学校不会对我提出任何要求,我也不会给学生太大的压力。我长期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课堂——教师餐厅——公寓,只要会翻墙,任何两个点都可以在十分钟内到达。

安居乐业的生活带来了诗意,也带来枯闷,尤其是在印度这样糊里糊涂的国家。刚到印度时的那种新鲜感在漫长而单调的日子中早已消耗殆尽,面对的场景更多是这样:一上街便有烈日和灰尘交织袭人,在家上网则大部分时间消耗在浏览器页面的跳转中,又没有家人朋友的陪伴;有时候甚至一天什么事都不做,一句话也不说,就浑浑噩噩地过去了,也几乎没办法交朋友,最大的问题,是语言障碍。

有朋友问我,为什么不学一点印度语?到一个国家,有了语言环境,只要找一本教材,花一段时间练习一下,应该很快就可以做到日常沟通。我想说,在大部分的国家,这绝对是可行的,比如到韩国学韩语、到泰国学泰语,这没有问题,教材也很好找,可是,唯有在印度,不行。这世界上,就没有一个叫做“印度语”的玩意儿。

《圣经》里面有一个故事,讲地面上的人类为了到天上去找上帝,就在地面修建了一座通天塔,又叫做巴别塔,越修越高。于是上帝为了阻止人们去见他,便将人类分成无数个族群,说无数种不同的语言,让他们无法沟通,于是修塔的工作就被迫停止了。这就是关于世界上为什么有那么多种语言的传说,以至于,“巴别塔”渐渐成为了语言障碍的代名词。

世界各国之间有巴别塔,很多国家,也都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形成的巴别塔,比如中国有很多少数民族有自己的语言。哪怕同一民族同一语言,不同的方言口音之间也会形成交流障碍,比如北京话和粤语。巴别塔无处不在,唯一的区别只是交际障碍的程度而已。

然而,没有一个国家的语言问题,可以有印度这么复杂这么严重。曾经有印度同事跟我开玩笑:“印度有多少人口,就有多少种语言。”只有亲自来印度走一走看一看,才会明白这句话虽然夸张,但又那么贴切。如果真有上帝存在,那通往上帝的巴别塔一定建在印度。

如果有人问我们,世界上按使用人数算,排名第一的语言是什么?大家都知道,凭借咱们华夏儿女人口上的绝对优势,答案是汉语。第二呢?英语吧,全球那么多国家使用,又那么重要,当之无愧的世界语言,除了汉语,谁能匹敌?

我以前也是这么认为的,不过遗憾的是,世界第二大语言,是印地语。

印度的官方语言有两个,一个是英语,一个是印地语,因此印地语勉强算是印度的“普通话”。现在问题来了:印地语既然是这么大的民族语言,又是官方语言,为什么还说印度语言是个大问题?又为什么不学点印地语?

这个问题,可以由语言学家来写成长篇大论,在此,我只能从自身的感受来谈谈这个问题。

印地语虽然在形式上是印度的官方语言,却不是所有印度人的母语,它其实就是印度众多语言中的一支。只是相对其他语言而言,印地语主要在德里和一些邻邦使用,所以官方有意识地要将印地语推广为通用语言。然而,虽然很多印度人多多少少懂点印地语,但不主要使用它,导致印地语在印度地位低下。

就拿我周边环境来说,一上街看到的广告牌,有的是古吉拉特语,有的是英语,有的是印地语,而日常交流,则全是古吉拉特语。

古吉拉特语是个什么概念?有一个例子最能够说明问题。

2015年印度总理莫迪访华,在西安的大兴善寺留下墨宝,可惜的是,没有人能够看懂。大兴善寺的方丈想知道留言的内容,便请一个叫李利安的教授翻译,教授找到自己的博士生——从印度到中国学习佛教的冠秀杰先生帮忙,但是这个印度人也很无奈,因为莫迪是用他家乡的古吉拉特语写的。

冠博士身为印度人,却不懂古吉拉特语,他只好找到一位懂得古吉拉特语的印度朋友,这位朋友却和众多古吉拉特人一样,别说不懂中文,英语也很烂,于是这位朋友只能先把古吉拉特语翻译成了印地语。

这下冠博士懂了,可是冠博士虽然会说点中文,却无法进行印地语和中文的直接翻译,于是他把印地语翻译成了英语。

最后,拿到英文译本的李利安教授再将留言从英语翻译成了汉语。

就这样,经过多方接力,我们才看懂了莫迪的意思,那是对于玄奘的致敬和对和平的向往。

这接力赛的源头,就是我在此地天天接触到的古吉拉特语。古吉拉特人之间交流通常不会使用印地语,所以我没有印地语的环境,而古吉拉特语是小众方言,我没有教材去学习它,就算学了,也无法和我来自印度全国各地的学生和同事交流,毫无价值。而古吉拉特人英语又很差劲,所以我没法和大部分的古吉拉特人交流。

那么为什么不学印地语呢?因为在印度,说英语是受过良好教育的象征,所以IITGN校园内,到处都张贴了标语,要求学生们说英语,和中国的大学要求学生说普通话是一样的道理。校园内部的邮件往来、通告、会议等全部用英语进行,实际上包括印度的主流媒体在内,报纸、杂志、门户网站……只要是非常正式的场合,都使用英语。虽然他们英语的发音方式完全按照印地语来,生涩难懂,但毕竟是英语,那我自然也就没有了学习印地语的必要。



关于语言的问题,我后面还会谈很多,说回交朋友的话题。

没有三朋四友,就要自己想办法消遣。好在,印度的网速虽然几近休克,收发邮件对网速还不算特别挑剔。IITGN每个员工都有一个Gmail的账号,每天都有大量的邮件通过群发到达我的邮箱,虽然大部分和我没关系,但我会特别留意一些活动,唱歌跳舞、游戏比赛、宗教礼拜……权当消遣。

2014年10月23日,是印度排灯节的第一天,校方举办了大型庆祝活动。

印度人对于节日的概念和我们很不同。在中国,除了除夕夜,其他节日期间都是商家的促销良机,古的、今的,中的、洋的,只要赶上一个“节”,商家恨不得24小时营业,把你口袋里的最后一分钱榨干。而印度刚好相反,所有的节日,商家都关门了,街道上清清静静,生活区却是热闹非凡,各小区大功放的音响一个赛一个响亮,一群人围着神像没完没了地跳舞,而且一搞就是两三天、三五天。

Prev | Next
Pg.: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 35


Back to home | File page

Subscribe | Register | Login |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