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希就此重新赢回了家人的尊重。

这是一部励志家庭剧,但是我们也可以在其中看出不一样的印度文化,那就是对于印度这个无数语言并行的国家来说,英语的掌握程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的社会地位。这种对于一门外语的极度依赖性,我们中国人很难体会到。

所以,要研究印度的巴别塔,就一定要听听他们对于英语深层次的认识,这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了解印度的社会问题。此外,过去我也在国内长期从事过英语的一线教学,应试的、口语的、商务的,都做过,可以借此机会与中国人对于英语的认识做一些对比,为低效的中式英语教学提供一些思考。

能考上IIT的学生,或者在IIT工作的员工,英语都出类拔萃,所以在排灯节那晚,我和桑吉也就英语的问题进行了交流。

我问桑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是,两个异地印度人之间交流,他们可能随时在英语和印地语之间切换,所以我想搞明白,当你思考问题的时候,你脑海中自然反映出来的是什么语言,或者你做梦的时候,梦中说什么语言?”

这是一个人的本能,能反映出他把什么语言作为母语,就好比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做梦一定是说汉语,我觉得这是个不需要思考的问题,结果这问题居然把桑吉给难住了。思考了好半天,他给了我一个神奇的答案:“其实,我们根本就没有刻意去区分印地语和英语,很多时候,印地语就是英语,英语就是印地语。在梦中,也是混着的。”

这个回答倒也不假,我注意到,印度人说印地语的时候,句子的主干是印地语,但是夹杂着大量的英语单词,所以只要他们一说“Chinese”,我就知道一定在谈我。同样,印度人也活用了很多印地语单词进入英语,比如英语的数字单位中,“thousand”表示一千,“million”表示百万,“billion”表示十亿,印度人创造性地把“lakh”、“crore”两个单词加入其中,分别表示“十万”和“千万”,在日常生活中方便了不少。比如一个教授工资为十万卢比,与其佶屈聱牙地说“one hundred thousand”,不如直接说“1 lakh”就解决问题了。

我们谈到了单词量,其实,印度精英的单词量也达不到母语使用者的标准,约莫在一到三万之间,而美国高中生动辄拥有五六万词汇量,所以一些我觉得生僻难懂的单词,同样也会难倒他们。但一个明显的区别在于,我们的英语单词主要是在象牙塔中,靠死记硬背得来的,而他们是在日常生活中靠大量的阅读和对话,在真实的场景中磨练出来的,所以一来用得地道,二来记得牢靠。

这么一来,就产生了不同的学习效果,印度人的英语听力明显高过我,比如我和他们一起去电影院看过《星际穿越》和《复仇者联盟2》,虽然有英语字幕,但是充满科幻味道的英语还是让我昏昏欲睡。有些一闪而过的美式幽默,我摸不着头脑,整个电影院的人却同时哄堂大笑起来,让我着实领略到了他们扎实的英语功底,这就是长期接触真实英语的效果。

我也在IITGN每周的电影节中,给印度学生播放过几部中国电影,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中国合伙人》,其中不管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说英语的部分,都没有字幕,他们也能听懂。而中文对白的桥段,有些英语字幕一闪而过,我便问他们能不能在看到一句英语的一瞬间在脑海中反应出整个句子的意思,学生都告诉我说没问题。

带着些许的不甘心,我在第一个暑假参加了IITGN为全体师生开设的“英语浸入式学习班”,主讲人是C·S·夏玛教授。

C·S·夏玛在邮件群发宣传这门课的时候,写了一段话,很有意思:


不精通英语,是一个严重的问题,而且会在你人生和事业的每一个阶段继续产生问题。如果那些来自非英语背景的朋友意识到这一点,现在有一个机会,你一定要抓住。虽然我们不可能承诺在短短两周内让所有参与者成为专家,但是我们相信,可以将他们引领上正确的轨道,并且提升他们的自信,让他们掌握自学的方法,或许这就是最好的方法。

祝贺国际英语节。爱英语也好,恨英语也好,但我们还是离不开它。

所以,尽情享受吧。


这本来是针对印度师生的选修课,但我还是向C·S·夏玛教授回复了邮件,表示我愿意参加。他非常高兴,客气地表示,我的加入,可以让他们的课堂更加精彩。

C·S·夏玛教授和我接触的很多教授一样,偏向于英式发音,听起来不难懂。越资深的教授,越会向标准英语看齐,而几乎所有的学生张口就是印式英语,这说明一个印度人在没有接触社会之前,是意识不到发音问题重要性的,反倒在他们看来,刻意模仿英美人的发音,非常做作。

C·S·夏玛教授丝毫没有纠正学生们的发音问题,似乎不觉得这会给他们带来什么麻烦。整个两周的教学活动,主要的亮点有两个:一是尽量让学生多说,老师少讲,这一点,和国内英语教学理念已经一致;第二点则很不同,那就是与其说他们是在学习英语,不如说是在用英语学习人生哲学,诸如“提升人格魅力的方法”、“人生的价值”、“生活技能”等,PPT做得非常理论化、体系化。将英语用于真实语境,这确实比单纯地学习英语效果更佳。

此外,课程中也会专门学习一些纯语法点。让我意外的是,这些语法极其简单,比如单复数变形、几个时态、情态动词等,这些我们初中就学过的语法,到了高中就不再专章讲述了,他们却学得津津有味。C·S·夏玛教授让我们做题,我立刻发挥出了中国应试教育的优势,速度和正确率远高于这些印度精英,让他们啧啧称奇。但是我心里清楚我们学的是不同的东西,我们学习的是怎么样去保证一个句子的完美,怎么样保证得高分,而印度人学的是怎么用英语完成听力理解和自我表达,至于他们句子中的小毛病,C·S·夏玛可以挑出一大堆,他们也并不在意。

但不管怎么说,以上的这些实录,已经很容易让我们得出结论:印度人整体的英语水平和中国不是一个重量级。

中国的英语教学体系,仍然还处在初级阶段,很多问题还在摸索,特别是老一批的英语教师对于英语的教学模式已经趋近僵化,等他们退下来还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而且由于国内没有英语环境,单靠学校教学,我想中国人的英语水平应该永远也不会超过印度人。对于那些有英语学习需求和兴趣的国人朋友来说,如果不用为高考、考级而束缚手脚,我建议他们放下过去学习英语的所有条条框框,着重从听力入手来提升英语水平。这是C·S·夏玛的原话:“听力水平决定英语水平。”

同时,我也不得不思考另外一个问题:印度人这么对待英语,真的是件好事吗?如果学好英语就能成为英国、美国,那么印度又怎么会对着中国望洋兴叹?

我经常浏览《印度时报》的网页,其中有专门的中国板块新闻,评论留言的印度网友很多,可以看出印度人对于中国有一种特别复杂的情结。其中有一篇关于中国各种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成就的文章,让印度网友煞是羡慕,有一个愤青的评论就很有代表性:


但有一个问题,印度狗们(原文是Indian dogs)常常问:中国人可不如印度人那么懂国际语言,但他们怎么做到了?我觉得吧,这恰好是他们成功的原因。如果他们也集中精力搞英语奴化教育,那么有才华的中国人就会移民美国,中国则停留于一个弱小的第三世界国家,就跟印度一个鸟样。


另一个印度网友则写道:


中国有能力达到如此伟大的高度,因为他们有统一的人口政策,这使得他们各方面都有凝聚力,不像印度文化这么多元。治理中国就像治理一个国家,而治理印度就像治理一个大陆。

多元印度永远无法达到中国的高度,因为在中国,中华民族第一。我们印度呢?马拉地人、古吉拉特人、泰米尔人、旁遮普人、孟加拉人……个个都以为自己才是老大!


我不禁想起了秦始皇,他虽然残暴,却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开天辟地的贡献——统一了九州方圆的文字。从此,我们有了共同的语言和文化,至今仍然让十多亿人民紧紧地团结在一起。汉文化的海纳百川,也让55个少数民族羼杂互融,认同了统一的民族概念,最终形成了伟大的中华民族。

相反,文化多元性的存在,没有统一的民族语言,对于本就多宗教多民族的印度来说,非常不利于培养民族认同感。印度政府看到了这一点,极力尝试在国内普及印地语,却遭到了南印度各邦的抵制,最后没办法只好将英语和印地语并列为两大官方语言。印度政府还申请将印地语列成为联合国工作语言,遭到了联合国拒绝,理由是:它虽是世界第二大语言,影响力却微乎其微。要知道,虽然印度精通英语的人只占5%~10%,可是他们都是社会的精英,主导着社会,而印地语主要只用于日常交流。这就是为什么,在中国,即使在各个开设小语种专业的高校中,开设印地语的学校也少之又少,因为学生不好就业。大到印度的官方媒体、政府文书、学术文章、商业合同,小到餐馆菜单、日常小商品的说明书,都是英文写成的,我们还学印地语干吗?

所以,英语好不好,和这个国家是否成功不但没有正相关,或许还会有负相关。印度精英们不但精通英语,而且往往掌握着软件、生物、医疗等高科技领域的知识,这使得他们在美国上流社会获得成功的可能性比华人更大。

印度人口略少于中国,且因为贫穷,有本钱移民的印度人总量上远远不及华人,然而根据纽约联合国总部发布的《世界移民报告(2015年修订版)》统计,印度为全球第一大移民输出国,而中国仅排第四。就说这IITGN的学生,离毕业还有大半年,很多美国公司就来招人,谁知道他们以后还愿不愿意回国。在教师餐厅,我常常碰到一些专家,印度人血统,通印地语,但一问国籍,往往都是美国、加拿大,一个穷国煞费苦心培养出的精英,毕业后甚至不会为国家作出一卢比的建设,这样的人才流失着实让人痛心。

有梦想有抱负的国家,都看重文化统治权,美国自不必说,德国有歌德学院,西班牙有塞万提斯学院。我相信志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政府也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一点,在不忘发展英语教学的同时,也在大力推广咱们自己的汉文化,比如孔子学院在国外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就是咱们“文化强国梦”的重要一环。不过,文化统治地位一定要建立在经济的繁荣之上,这使得很多民族无从下手或者由于阻力太大不得不放弃。

我欣慰地看到,中国政府和印度不同,不但目光远大,而且正在朝着那个方向扎扎实实地推进。虽然目前汉语还没有被国际社会所普遍接受,甚至离那一天还很遥远,但只要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躬耕不懈,或许有一天,当我们华发纵横,遨游四海,会蓦然发现,那些不同肤色的人们,不会再对我们说“Hello”,而是——

“你好!”

与其随波逐流,何不引领潮流?这,才是华夏的王道。




中篇
梦里不知身是客




莲花与泥淖



“印度的签证怎么这么麻烦!”

在电子签证未开放之前,我相信每一位到过印度的国人都对此深有感触——到印度旅游是一件极度耗费脑细胞的事,大部分卡在签证上。至于工作签证更是难上加难,面对印度国内居高不下的失业率,印度政府严格控制外国人到印度工作,正常情况下获取工作签证需要等45天,各种条件极为苛刻,且一次只有半年。

还好我的工资由汉办支付而不由IIT发放,所以可以打一个擦边球,我不算到印度工作,而可以视为一个长期的访问交流学者,所以我可以申请“入境签证”,只要一周便能签发,但有效期只有三个月,而且一旦被发现持入境签证在印度国内找工作或是经商,则会面临牢狱之灾。

11月20日签证就会过期,好在IIT名气大,关系硬,能够解决这一问题。

满头银发的布瓦(Puvar)老先生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能手。这位“保卫处”的老人有一点他这个年纪该有的固执,不喜欢用电话、邮件交流,不管大事小事都喜欢来我办公室面对面沟通,我又经常不在办公室,搞得他常常白跑路,然后气呼呼地被迫打我电话抱怨,几句下来又哄好了。他原来在古吉拉特邦政府安全部门工作,本应该在65岁退休,却因为执行公务负伤,2005年提前退休,当时他58岁。之后IITGN看重他的政府人脉关系,特意聘请他来负责校园安全和外国人签证问题。他生在古吉拉特邦,长在古吉拉特邦,工作在古吉拉特邦,一生打上了鲜明的本土印记。

布瓦搞齐了我所有的资料,在网上和相关部门进行了预约,然后亲自带领我分两步走。

第一步,到钱德凯达的派出所申请签证延期。在那里,官方将初步对我的资料进行审阅。那是9月底的一天,作为公事,他又是个领导,完全可以请富裕的学院安排专车接送,然而他却把自己的小车开到我面前,潇洒一挥:“上车。”

布瓦的家在甘地讷格尔,每天上班都要开一个小时的车打个来回,花费肯定不低,即使这样,在这个腐败的社会风气下,他仍然做出了“私车公用”的举动。我问他:“为什么不找公车?”他嘿嘿一笑说:“我两份工资,一份政府的养老金,一份IIT的工资。”

我说那也能省则省啊,他才稍微认真地说:“算了,年纪大了,钱财易得,安心不易。只要把学校的事情办妥,看着它一天天发展起来,心里就是最乐的。”

我也趁机领略了印度派出所的风采,那个派出所,说是个国家机构,其实就是一个地图放大到极致也找不到的点——马路旁一个破屋子,一张桌子、一个板凳、一个负责人就在那里办起了公。门外撑着一把巨大的太阳伞,三个警察打扮的人坐在伞下喝着凉水。如果真要出警缉凶,他们能不能胜任?我真为他们捏一把汗。

第二步,我们到艾哈迈达巴德的FRRO(外国人管理处),正式申请将签证延期为一年。那是10月底的一个上午,布瓦再次用私车,载着我和他的一个下属前往FRRO。毫无疑问,这里比钱德凯达的派出所距离更远,而且因为我的一个失误还让他多折腾了一次——申请签证延期要支付7200卢比,而我不知道这个规定,没有带足钱,于是他载着我回到公寓拿了现金,再次前往,来回跑了四趟。

FRRO人山人海,大厅里很多需要签证延期的外国人坐了四排,欧美的白人,东亚的黄种人,最多的是中东打扮的穆斯林。在等待的过程中,我和三个东亚长相的留学生聊天,他们来自蒙古、老挝,年纪不过二十来岁,也只能独自来面对这些繁琐的签证问题。我背靠大树好乘凉,布瓦一直陪我坐在嘈杂中耐心地等候,却没有丝毫不耐烦。

回到校园已经是下午两点,错过了教师餐厅的开饭时间,于是我们来到学生食堂,布瓦手把手教我点餐。我对布瓦所做的一切深表歉意和感激,请他也点自己喜欢的菜品,我请客。他却说:“别别别,我带了午饭,一会儿回办公室用微波炉打热就吃。”然而,就在我吃饭的中途,他分明去柜台点了几道菜,自己掏了钱,到一个角落悄悄吃了起来。

我自然不能走上前去揭穿他善意的谎言,只能将感动铭记于心。

那天我正好没有课,不用去办公室,吃过午饭,他问我需不需要送我回公寓,我说有条近路,翻墙出去五分钟就可以到家。

其实我说这句话的时候心里是有点打鼓的,对保卫处的领导说翻你们的墙,似乎有点顶风作案的意思。谁知他也幽默,贼笑着说:“学校有两堵墙都有近路可以抄,你准备翻哪个?”

我也总算明白了,翻墙这种事情,在印度压根儿不算作保卫工作关注的一个问题。我说翻后面那个,他指了指综合楼的方向,说:“好的,你去那边吧,我回办公室了。”

看着他笑容可掬地离开,我心情豁然开朗,不光是因为解决了签证问题,更重要的是,从布瓦身上,我隐约看到了圣雄甘地的影子,那是我心目中最圣洁的印度。

Prev | Next
Pg.: 1 ...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 35


Back to home | File page

Subscribe | Register | Login |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