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半腱肌:位于股后部的内侧,肌腱细长,几乎占肌的一半,止于胫骨上端的内侧。
(3)半膜肌:在半腱肌的深面,上部是扁薄的腱膜,几乎占了一半,肌的下端以腱止于胫骨内侧髁的后面。
后群肌的作用:屈膝关节、伸髋关节。屈膝时股二头肌可以使小腿旋外,半腱肌和半膜肌可使小腿旋内。
(三)小腿肌
小腿肌可分为三群:前群在小腿骨间膜的前面,后群在骨间膜的后面,外侧群在腓骨的外侧面。小腿肌的后群强大,与行走或跑步时足的跖屈动作、产生巨大推动力以及维持人体直立姿势有关。
1.前群
前群由胫侧向腓侧排列,有3块肌,如图2-2-31小腿肌前群和外侧群,图片结束。
(1)胫骨前肌:起自腔骨外侧面,止于内侧楔骨内侧面和第1跖骨底。作用:伸踝关节(背屈),使足内翻。
(2)踇长伸肌:位于胫骨前肌和趾长伸肌之间,起自腓骨内侧面的下2/3和骨间膜,止于踇趾远节趾骨底。作用为伸踝关节、伸蹲趾。
(3)趾长伸肌:起自腓骨前面、胫骨上端和小腿骨间膜,至足背分为四条腱到第2?5趾背,形成趾背腱膜,止于中节、远节趾骨底。作用:伸踝关节、伸趾。
2.外侧群
外侧群有腓骨长肌和腓骨短肌,两肌皆起自腓骨外侧面,长肌起点较高,并掩盖短肌,如图2-2-31小腿肌前群和外侧群,图片结束。两肌的腱均经外踝后方转向前,短肌腱向前止于第5跖骨粗隆,长肌腱绕至足底,斜行至足内侧,止于内侧楔骨和第1跖骨底。
外侧群肌的作用:使足外翻和屈踝关节(跖屈)。此外,腓骨长肌腱和胫骨前肌腱共同形成“腱环”,对维持足横弓,调节足的内翻、外翻有重要作用。
3.后群
后群分浅、深两层。
(1)浅层:有强大的小腿三头肌,如图2-2-32小腿肌后群,图片结束,浅表的两个头称腓肠肌,起自股骨内、外侧髁的后面,内、外两头相合,约在小腿中部移行为腱;位置较深的一个头是比目鱼肌,起自腓骨后面的上部和胫骨的比目鱼肌线,肌束向下移行为肌腱,和腓肠肌的腱合成人体最粗大的跟腱,止于跟骨。作用:屈踝关节和屈膝关节。在站立时,能固定踝关节和膝关节,以防止身体向前倾斜。
(2)深层:有4块肌,腘肌在上方,另外3块在下方(图2-2-32),如图2-2-32小腿肌后群,图片结束。
1)腘肌:斜位于腘窝底。作用:屈膝关节并使小腿旋内。
2)趾长屈肌:位于胫侧,起自胫骨后面,它的长腱经内踝后方,至足底分为4条肌腱,止于笫2?5趾的远节趾骨底。作用:屈踝关节(跖屈)和屈第2?5趾。
3)踇长屈肌:起自腓骨后面,长腱经内踝之后,至足底与趾长屈肌腱交叉,止于踇趾远节趾骨底。作用:屈踝关节(跖屈)和屈踇趾。
4)胫骨后肌:位于趾长屈肌和踇长屈肌之间,起自胫骨、腓骨和小腿骨间膜的后面,长腱经内踝之后,至足底内侧,止于舟骨粗隆和内侧、中间及外侧楔骨。作用:屈踝关节(跖屈)和使足内翻。
(四)足肌
足肌可分为足背肌和足底肌,如图2-2-33足底肌(浅、中、深层),图片结束。足背肌较薄弱,为伸踇趾的踇短伸肌和伸第2?4趾的趾短伸肌。足底肌的配布情况和作用与手掌肌相似,也分为内侧群、外侧群和中间群,但没有与拇指和小指相当的对掌肌。
在中间群中,足底有一块足底方肌,它与其他足底肌一起维持足弓;在跖骨间隙也有骨间足底肌3块和骨间背侧肌4块,它们以第2趾的中线为中心,分别使足趾相互靠拢或彼此分开。
(五)下肢的局部记载
1.梨状肌上孔和梨状肌下孔
梨状肌上孔和梨状肌下孔位于臀大肌的深面,在梨状肌上、下两缘和坐骨大孔之间。梨状肌上孔有臀上血管和神经出骨盆,梨状肌下孔有坐骨神经、臀下血管和神经、阴部血管和神经等出骨盆。
2.股三角
股三角在大腿前面的上部。上界为腹股沟韧带,内侧界为长收肌内侧缘,外侧界为缝匠肌的内侧缘。股三角内有股神经、股血管和淋巴结等。
3.腘窝
腘窝在膝关节的后方,呈菱形。窝的上外侧界为股二头肌,上内侧界为半腱肌和半膜肌,下外侧界和下内侧界分别为腓肠肌的外侧头和内侧头,底为膝关节囊。窝内有腘血管、胫神经、腓总神经、脂肪和淋巴结等。
第三节体表标志
在体表可以观察或触摸到的骨性突起或凹陷、肌的轮廓以及皮肤皱纹等,均称体表标志。应用这些标志,可以确定体内血管和神经的走行,以及内部器官的位置、大小、形态,也可作为临床检查和治疗以及针灸取穴定位的标志,故有实用意义。
一、躯干部的体表标志
(―)项、背、腰、骶的体表标志
项、背、腰、紙的体表标志7个,如图2-3-1躯干后面的体表标志,图片结束。
(1)背纵沟:为背部正中纵行的浅沟,在沟底可触及各椎骨的棘突。头俯下时,颈部最低处可摸到显著突起的第7颈椎棘突。脊柱下端可摸到尾骨尖和骶角。
(2)竖脊肌:在背纵沟的两侧,呈纵行隆起。
(3)肩胛骨:位于皮下,可以摸到肩胛冈、肩峰、上角和下角。肩胛冈内侧端平第3胸椎棘突,上角平第2肋,下角平第7肋或第7肋间隙。
(4)髂嵴:位于皮下,其两侧最高点的连线平第4腰椎棘突。
(5)髂后上棘:为髂嵴的后端,痩人为一骨性突起,而皮下脂肪较多者则为一皮肤凹陷;此棘平第2骶椎棘突。
(6)斜方肌:此肌自项部正中线及胸椎棘突向肩峰伸展呈三角形轮廓,运动时可辨认其轮廓。
(7)背阔肌:覆盖于腰部及胸侧壁下份,运动时可辨认其轮廓。
(二)胸、腹部的体表标志
胸、腹部的体表标志有14个,如图2-3-2躯干前面的体表标志,图片结束。
(1)锁骨:全长均可摸到;其内侧端膨大,突出于胸骨柄颈静脉切迹的两侧;其内侧2/3凸向前,外侧1/3凸向后。
(2)喙突:在锁骨中、外1/3交界处下方一横指处,向后深按即可触及。
(3)颈静脉切迹:胸骨柄上缘正中,平第2胸椎体下缘。
(4)胸骨角:胸骨柄与胸骨体相接处形成的向前突出的横行隆起,两侧接第2肋,可依此依次计数肋和肋间隙。胸骨角向后平第4胸椎体下缘。
(5)剑突:胸骨体下方、两侧肋骨之间的夹角处呈三角形凹陷,于此处可摸到剑突。
(6)肋弓:由剑突向外下方可摸到。
(7)胸大肌:为胸前壁上部的明显的肌性隆起。
(8)腹直肌:位于腹前壁中线两侧,可为3?4条横沟分成多个肌腹,横沟下为腱划。其外侧缘呈半月形弧线缘,自第9肋软骨,向下延续至耻骨,称半月线。右侧半月线与右肋弓相交处,为胆囊底的体表投影点。
(9)髂前上棘:为髂嵴的前端,在腹股沟外侧端处,为一骨性突起。
(10)髂结节:在髂前上棘后上方5?7cm处,为髂嵴向外突出的隆起。
(11)耻骨联合上缘:在两侧腹股沟内侧端之间可摸到的横行骨嵴,其下有外生殖器。
(12)耻骨结节:为耻骨联合外上方(或腹股沟内侧端)的骨性隆起。
(13)腹股沟:为腹部与股前部交界处的皮肤浅沟。
(14)腹外斜肌:在腹前外侧,以肌齿起于下数肋,其轮廓较为清楚。
二、头颈部的体表标志
(1)枕外隆凸:为头后正中线上的骨性隆起。
(2)乳突:为耳郭后下方的骨性突起。
(3)颧弓:为外耳门前方的横行骨性弓。
(4)眶上缘和眶下缘:为眶口上、下的骨性边界。
(5)眉弓:为眶上缘上方的横行隆起,位于眉毛深面。
(6)下颌头:位于耳屏前方约一横指处、颧弓下方,张口、闭口运动时可移动。
(7)下颌角:为下颌体下缘的后端。
(8)舌骨:在颈前上部正中,甲状软骨的上方。
(9)咬肌:咬紧牙关时,在下颌角前上方的肌性隆起。
(10)颞肌:咬紧牙关时,在颧弓上方、颞窝内的肌性隆起。
(11)胸锁乳突肌:头转向一侧,在颈部对侧可明显看到由后上斜向前下的长条状肌性隆起。
(12)人中:上唇外面中线上的纵行浅沟。
(13)鼻唇沟:鼻翼外侧向口角夕外侧延伸的浅沟。
(14)耳屏:外耳门前方的扁平突起。
三、上肢部的体表标志
上肢部的体表标志有16个,如图2-3-3上肢前面的体表标志,图2-3-4上肢后面的体表标志,图片结束。
(1)肱骨大结节:在肩峰的外下方,为三角肌所覆盖。
(2)肱骨小结节:在肩胛骨喙突的稍外方。
(3)肱骨内、外上髁:屈肘时,肘部两侧的最突出处。
(4)尺骨鹰嘴:在肘后方极易摸到。
(5)桡骨头:在肱骨外上髁下方,伸肘时在肘外后方容易摸到。
(6)桡骨茎突:位于腕桡侧,为桡骨下端外侧份的骨性隆起。
(7)尺骨茎突:位于腕背面尺侧,为尺骨下端的明显骨性隆起。
(8)豌豆骨:位于腕前尺侧的皮下。
(9)三角肌:从前、后、外侧3个方向包绕肱骨的上端,形成肩部圆隆状外形。
(10)肱二头肌:在臂前面,其内、外侧各有一纵行浅沟,分别是肱二头肌内侧沟和肱二头肌外侧沟,内侧沟较为明显;肱二头肌肌腱于肘窝中线处可摸到。
(11)腕掌侧的肌腱:握拳屈腕时,在腕掌侧可见到3条肌腱,位于中间最隆起者为掌长肌腱,其外侧为桡侧腕屈肌腱,位于最内侧者为尺侧腕屈肌腱。
(12)腕背侧的肌腱:拇指伸直、外展时,在腕背面桡侧可见到3条肌腱,自桡侧向尺侧依次为拇长展肌腱、拇短伸肌腱和拇长伸肌腱。拇短伸肌腱与栂长伸肌腱之间有三角形皮肤凹陷,称“鼻烟壶”,窝底为手舟骨和大多角骨,有桡动脉通过。
(13)腋前、后襞:上肢下垂时,在腋窝前、后见到的皮肤皱襞。
(14)肘窝:肘前部的三角形皮肤凹陷,窝底中线为肱二头肌腱。屈肘时,肘前的横行皮纹称肘横纹。
(15)肘后窝:伸肘时,肘外后方的三角形皮肤凹陷,窝底可摸到肱骨外上髁和桡骨头。
(16)腕掌侧横纹:屈腕时,在腕掌侧出现2?3条横行的皮肤横纹,分别称腕近侧横纹、腕中间横纹(不甚恒定)和腕远侧横纹。
四、下肢部的体表标志
下肢部的体表标志有19个,如图2-3-5下肢前面的体表标志,图2-3-6下肢后面的体表标志,图片结束。
(1)坐骨结节:为坐骨最低点,取坐位时与凳子相接触,在皮下易摸到。
(2)股骨大转子:为股骨颈与体交界处向上外侧的方形隆起,在股外侧于髂结节下方约10cm处可触及。
(3)股骨内、外侧髁:为股骨远侧端向两侧的膨大;内、外侧髁侧面最突出部为股骨内、外上髁。
(4)胫骨内、外侧髁:为胫骨近侧端向两侧的膨大;屈膝时,可在髌韧带两侧触及。
(5)髌骨:在膝关节前方的皮下。
(6)髌韧带:为髌骨下方、连于髌骨与胫骨粗隆之间的纵行粗索。
(7)胫骨粗隆:为胫骨内、外侧髁之间前下方的骨性隆起。
(8)胫骨前嵴、胫骨内侧面:胫骨前嵴为小腿前面的纵行骨嵴,浅居皮下。其内侧为胫骨内侧面,亦浅居皮下。
(9)腓骨头:位于胫骨外侧髁的后外方、平胫骨粗隆水平可触及,其下方为腓骨颈。
(10)内踝、外踝:为踝部两侧的隆起,内踝稍高于外踝。
(11)臀大肌:形成臀部圆隆的外形。
(12)股四头肌:形成大腿前面的肌性隆起。
(13)半腱肌腱、半膜肌腱和股二头肌腱:屈膝时,在膝关节后方,内侧可摸到半腱肌腱和半膜肌腱,外侧可摸到股二头肌腱。
(14)腓肠肌:形成小腿后面上部的肌性隆起,俗称“小腿肚”。
(15)跟腱:在踝关节后上方的粗索,向下连于跟骨结节。
(16)跟骨结节:为足部最后端的突出,为跟腱附着处。
(17)踝关节前面的肌腱:用力背屈足、足趾时,在踝关节前面可见到3条肌腱,从胫侧向腓侧依次为胫骨前肌腱、踇长伸肌腱和趾长伸肌腱。
(18)臀股沟:又称臀沟,介于臀部与大腿后面之间,为一横行的沟。
(19)阴股沟:大腿内侧与会阴部之间的矢状位的沟。
第三章消化系统
第一节概述
一、胸腹部标志线和腹部分区
为了从体表确定内脏各器官的正常位置,通常在胸腹部体表,画出若干标志线和分区,如图3-1-1胸腹部的标志线和腹部的分区,图片结束,这对描述内脏的正常位置和临床诊断都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一)胸部标志线
(1)前正中线:沿身体前面正中线所作的垂直线。
(2)胸骨线:沿胸骨最宽处的外侧缘所作的垂直线。
(3)锁骨中线:经锁骨中点所作的垂线。此线通过男性乳头。
(4)腋前线:沿腋前襞向下所作的垂线。
(5)腋后线:沿腋后襞向下所作的垂线。
(6)腋中线:沿腋前、后线之间连线的中点所作的垂直线。
(7)肩胛线:经肩胛骨下角所作的垂线。
(二)腹部标志线和腹部分区
1.腹部标志线
(1)上横线:通过左、右肋弓最低点(第10肋的最低点)所作的水平线。
(2)下横线:通过两侧髂结节所作的水平线。
(3)垂线:由左、右腹股沟韧带中点向上所作的垂线。
2.腹部分区
腹部由以上四条线将腹部分成三部九区。其中两条水平线将腹部分为腹上、中、下三部,再由两条垂线与上述两条水平线相交,就把腹部分成九区。即腹上部分成中间的腹上区和左、右季肋区;腹中部分成中间的脐区和左、右腹外侧区(侧腹);腹下部分成中间的耻区(腹下区)和左、右腹股沟区(髂区)。
二、消化与吸收的概念
消化是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小分子的过程。消化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通过消化道的肌肉的舒缩活动,将食物摩碎,并使之与消化液充分混合,以及将食物不断地向消化道的远端推送,这种方式称为机械性消化;另一种方式是通过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完成的,消化液中含有各种消化酶,能分别分解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等物质,使之成为小分子物质,这种方式称为化学性消化。正常情况下,这两种消化方式是同时进行且相互配合的。食物经过消化后,透过消化道黏膜,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
消化和吸收是两个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的过程。不能被消化和吸收的食物残渣以粪便的形式排出体外。
三、消化系统的组成
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如图3-1-2消化系统模式图,图片结束。
1.消化管
消化管是从口腔至肛门的迂曲管道,其各部的功能不同,形态各异,可分为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和大肠(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等部。临床上通常把口腔至十二指肠的一段,称为上消化道;空肠到肛门的一段,称为下消化道。自咽至肛门之间的消化管壁由内向外一般可分为四层,如图3-1-3消化管壁模式图(横切面),图片结束:
(1)黏膜:是消化管壁最内层结构,由上皮、固有层和黏膜肌层构成。黏膜大部分为单层柱状上皮,具有保护、吸收、分泌等功能。黏膜内有腺体,分泌消化液和黏液,帮助消化食物、湿润和保护管壁。
(2)黏膜下层: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内含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等。黏膜和黏膜下层一起向腔内突出,形成环形或纵行的皱襞。食管和十二指肠的黏膜下层内有食管腺和十二指肠腺。
(3)肌层:除消化管两端(口、咽、部分食管以及肛门)为骨骼肌外,其余均为平滑肌。一般排列成内环行、外纵行2层。肌层舒缩,产生消化管的蠕动,促使内容物逐渐向下移动。
(4)外膜:位于消化管壁最外层,除消化管两端为纤维膜,其余大部分为浆膜(薄层结缔组织和间皮构成)。浆膜表面光滑、湿润,可减少消化管蠕动时器官之间的摩擦。
2.消化腺
消化腺是分泌消化液的腺体。包括大消化腺和小消化腺两种。大消化腺是肉眼可见,独立存在的器官,如大唾液腺、肝、胰等。
Back to home |
File page
Subscribe |
Register |
Login
|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