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结肠
结肠是介于盲肠与直肠之间的一段大肠,整体呈“M”形,包绕于空、回肠周围。结肠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4部分,如图3-1-2消化系统模式图,图片结束。
1.升结肠
升结肠长约15cm,在右髂窝处,起自盲肠上端,沿腰方肌和右肾前面上升至肝右叶下方,转折向左前下方移行于横结肠,转折处的弯曲称结肠右曲(或称肝曲)。升结肠借结缔组织贴附于腹后壁,因此活动性甚小。
2.横结肠
横结肠长约50cm,起自结肠右曲,先行向左前下方,后略转向左后上方,形成一略向下垂的弓形弯曲。至左季肋区,在脾脏面下份处,折转成结肠左曲(或称脾曲),向下续于降结肠。横结肠由横结肠系膜连于腹后壁,活动度较大,其中间部分可下垂至脐或低于脐平面。
3.降结肠
降结肠长约25cm,起自结肠左曲,沿左肾外侧缘和腰方肌前面下降,至左髂嵴处续于乙状结肠。降结肠借结缔组织贴附于腹后壁,活动性很小。
4.乙状结肠
乙状结肠长约40cm,在左髂嵴处起自降结肠,沿左髂窝转人盆腔内,全长呈“乙”字形弯曲,至第3骶椎平面续于直肠。乙状结肠由乙状结肠系膜连于盆腔左后壁,活动度较大。
(四)直肠
直肠是消化管位于盆腔下部的一段,全长10?14cm。直肠在第3骶椎前方起自乙状结肠,沿骶、尾骨前面下行,穿过盆膈移行于肛管,如图3-7-3直肠的位置和弯曲,图片结束。直肠的后面是骶骨和尾骨。直肠的前面毗邻男、女性有所不同:在男性,直肠的前面有膀胱、前列腺、精囊、输精管壶腹等(图5-1-9);在女性,则为子宫和阴道(图6-2-2)。
直肠在人身上并不直,在矢状面上形成两个弯曲:直肠骶曲凸向后,与骶骨盆面弯曲一致,距肛门7?9cm;直肠会阴曲绕过尾骨尖凸向前,距肛门3?5cm。直肠上端与乙状结肠交接处管径较细,向下肠腔显著扩大,称直肠壶腹。直肠内面有3个直肠横襞,由黏膜及环行肌构成,如图3-7-4直肠和肛管的结构,图片结束。
(五)肛管
肛管长约3?4cm,上端在盆膈平面接续直肠,下端终于肛门。肛管被肛门括约肌所包绕,平时处于收缩状态,有控制排便的作用。
肛管周围有肛门内、外括约肌和肛提肌等,如图3-7-4直肠和肛管的结构,图片结束。肛门内括约肌为平滑肌,是由肠壁环行肌增厚而形成,有协助排便的作用,但无括约肛门的功能。直肠壁的纵行肌与肛提肌一起形成纤维性隔,分隔肛门内、外括约肌,向下分散止于皮肤。肛门外括约肌为骨骼肌,围绕于肛门内括约肌的外下方。肛门外括约肌受意识支配,有较强的控制排便功能。
二、大肠的功能
食糜在小肠内被充分消化吸收后,食物残渣便通过回盲瓣进入大肠。在人类,大肠没有重要的消化活动。大肠的主要功能是暂时贮存食物残渣,吸收水分,形成和排出粪便。
(一)大肠液及细菌的作用
大肠液包括大肠腺和大肠黏膜杯状细胞的分泌物,呈碱性(pH为8.3?8.4),富有黏液,主要作用是保护黏膜和润滑粪便。
大肠内有大量的细菌,它们来自空气和食物。大肠内的环境适宜这些细菌生长、繁殖。据统计,粪便中的细菌约占粪便固体总量的20%?30%。在大肠内,细菌能分解人类不能消化的植物纤维和食物残渣。细菌分解糖类及脂肪称为发酵,细菌分解蛋白质称为腐败。在大肠内,发酵和腐败产生的物质,其中有些成分具有毒性,部分由肠吸收后,在肝脏内解毒,对健康人并无显著影响。
大肠内有些细菌能利用肠内某些较简单的物质合成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K,它们可被吸收利用。
(二)大肠的运动和排便
大肠运动的特点是少而缓慢,对刺激的反应也较迟钝,平常仅有较弱的蠕动,也存在着逆蠕动。这些特征对吸收水分和贮存粪便有利。此外大肠还有一种移动快而远的蠕动,称为集团蠕动。它常开始于横结肠,可推动部分大肠内容物至降结肠或乙状结肠。集团蠕动一般在进食之后,由食物进入十二指肠而引起,故称为十二指肠-结肠反射。大肠的内容物经过水分及盐类等被吸收和细菌的发酵与腐败作用后,即形成粪便。
排便动作是一种反射活动。粪便主要贮存于结肠下部。平时直肠内并无粪便。当大肠的集团蠕动使粪便进入直肠后,即可刺激直肠壁的压力感受器,其冲动通过盆神经和腹下神经传入位于脊髓腰骶段的初级排便中枢,同时也上传至大脑皮层产生便意。排便是受意识控制的,如果环境许可,大脑皮层发出神经冲动使脊髓排便中枢的兴奋加强,从而引起排便动作。这时,通过盆神经的传出冲动,使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收缩,肛门内括肌舒张;同时,抑制阴部神经,使肛门外括约肌松弛,粪便即被排出。排便时,膈肌和腹肌也发生收缩,使腹内压增加,可促进排便过程。大脑皮层也可抑制脊髓排便中枢,制止排便动作。
脊髓横断,大脑皮层与脊髓腰骶段的神经联系中断时,排便的意识控制作用丧失,一旦直肠充盈,即可通过初级排便中枢引起排便,这种情况称为大便失禁。
第八节腹膜
一、腹膜的配布和功能
腹膜是一层浆膜,薄而光滑,呈半透明状。被覆于腹、盆壁的内面和腹、盆腔脏器的表面。被覆于腹、盆壁内面的部分,称为壁腹膜;贴覆于脏器表面的部分,称为脏腹膜。脏、壁腹膜两层互相移行,共同围成一个潜在性腔隙,称腹膜腔。腹膜腔在男性是一个完全封闭的囊,与外界不通,而女性借生殖管道间接与外界相通。
腹膜可分泌少量滑液,润滑脏器表面,减少脏器之间的摩擦。此外腹膜对脏器有支持、固定、修复、防御及吸收等功能。
二、腹膜与脏器的关系
根据腹膜覆盖脏器的程度不同,可分三类,如图3-8-1腹膜(正中矢状切面,女性),图片结束。
(一)腹膜内位器官
凡脏器表面几乎完全被腹膜所包裹者,称为腹膜内位器官,如胃、十二指肠上部、空肠、回肠、盲肠、阑尾、横结肠、乙状结肠、脾、卵巢及输卵管等。
(二)腹膜间位器官
凡脏器的三个面或大部分被腹膜所包裹者,称为腹膜间位器官,如肝、胆囊、升结肠、降结肠、膀胱及子宫等。
(三)腹膜外位器官
凡脏器仅有一面被腹膜所覆盖者,称为腹膜外位器官,如肾、肾上腺、输尿管、胰及十二指肠降部和水平部。
三、腹膜形成的结构
壁腹膜与脏腹膜互相移行,或脏腹膜与脏器之间互相移行,形成了许多腹膜结构,如网膜、系膜和腹膜陷凹。
(一)网膜
网膜包括大网膜和小网膜,如图3-8-2网膜,图片结束。
1.大网膜
大网膜是由连于胃大弯和横结肠之间的四层腹膜构成,形似围裙,悬垂于结肠和小肠的前面。前两层是来自胃前、后壁的腹膜,自胃大弯和十二指肠起始部下垂而成;下垂至近骨盆缘时再急转向上,形成大网膜的后两层,并向上包绕横结肠,且与横结肠系膜和腹后壁腹膜相续。大网膜具有重要防御功能。
2.小网膜
小网膜是由肝门移行至胃小弯和十二指肠上部之间的双层腹膜结构。其中肝门至胃小弯的部分,称肝胃韧带。由肝门至十二指肠上部之间的部分称肝十二指肠韧带。
3.网膜嚢
网膜囊是位于小网膜和胃与腹后壁之间扁窄的腹膜间隙,是腹膜腔的一部分,又称小腹膜腔,借网膜孔与大腹膜腔相通。
(二)系膜
系膜是指将肠管连于腹后壁的双层腹膜结构。两层中间夹有到达该器官的神经、血管、淋巴管、淋巴结和脂肪等。各部系膜有小肠系膜、横结肠系膜、乙状结肠系膜和阑尾系膜等。其中以小肠系膜最长,呈扇形,是将空、回肠固定于腹后壁的双层腹膜结构,它附着于腹后壁的部分称为小肠系膜根,如图3-8-3腹膜形成的结构,图片结束。
(三)腹膜陷凹
腹膜陷凹是膜在各脏器间形成的一些大而恒定的凹陷。如在男性,膀胱与直肠之间有直肠膀胱陷凹。在女性,子宫与膀胱之间有膀胱子宫陷凹;直肠与子宫之间有直肠子宫陷凹,是腹膜腔的最低点,且与阴道穹后部相邻,当腹膜腔积液或积脓时,可经阴道后穹穿刺或引流,如图3-8-1腹膜(正中矢状切面,女性),图片结束。
第四章呼吸系统
呼吸是指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的气体交换过程。通过呼吸,机体不断由外界吸入氧气,经循环系统运送到全身各器官、组织细胞;同时将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经循环系统运送到肺,排出体外,维持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
呼吸过程由四个互相联系的环节组成:①肺通气,即肺与大气间的气体交换;②肺换气,即肺泡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肺通气和肺换气合称为外呼吸;③血液循环对气体的运输;④组织换气,即组织细胞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又称内呼吸。呼吸过程的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障碍,都可引起组织缺氧和二氧化碳积聚,从而影响新陈代谢,尤其是脑、心、肾的正常活动,甚至危及生命。
第一节 呼吸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呼吸系统由肺外呼吸道和肺组成,如图4-1-1呼吸系统模式图,图片结束。
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及支气管等,是气体进出的通道。临床上称鼻、咽、喉为上呼吸道,气管和各级支气管为下呼吸道。肺由实质组织和间质组织组成,前者包括支气管树和肺泡;后者包括结缔组织、血管、淋巴管、淋巴结和神经等。呼吸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进行气体交换,即吸入氧,排出二氧化碳。此外,还有发音、嗅觉、协助静脉血回流入心等功能。
一、肺外呼吸道
(一)鼻
鼻分三部,即外鼻、鼻腔和鼻旁窦。它既是呼吸道的起始部,又是嗅觉器官。
1.外鼻
外鼻以鼻骨和软骨为支架,外被皮肤、内覆黏膜,分为骨部和软骨部。软骨部的皮肤因其富含皮脂腺和汗腺,成为痤疮、酒渣鼻和疖肿的好发部位。外鼻与额相连的狭窄部称鼻根,向下延续为鼻背,末端称鼻尖,鼻尖向两侧扩大称鼻翼,从鼻翼向外下至口角的浅沟称鼻唇沟。
2.鼻腔
鼻腔是由骨和软骨围成的腔,内衬黏膜并被鼻中隔分为两半,向前通外界处称鼻孔,向后通鼻咽处称鼻后孔。每侧鼻腔又分为鼻前庭和固有鼻腔,两者以鼻阈为界。鼻阈为皮肤与黏膜的交界处,鼻前庭由皮肤覆盖,生有鼻毛,有滤过和净化空气的功能,因其缺少皮下组织且富有皮脂腺和汗腺,所以它不但是疖肿的好发部位而且发病时疼痛剧烈。
鼻中隔由筛骨垂直板、犁骨和鼻中隔软骨构成,为黏膜所包被,位置通常偏向一侧,如图4-1-2鼻中隔,图片结束。其前下方血管丰富、位置表浅,外伤与干燥刺激均易引起出血。90%左右的鼻出血均发生于此区,故称为易出血区,即Little区。鼻腔外侧壁自上而下可见上鼻甲、中鼻甲、下鼻甲三个鼻甲突向鼻腔,上鼻甲与中鼻甲之间称上鼻道,中鼻甲与下鼻甲之间为中鼻道,下鼻甲下方为下鼻道,如图4-1-3鼻腔外侧壁(右侧),图片结束。上鼻甲的后上方与蝶骨体之间的凹陷为蝶筛隐窝。鼻泪管位于距鼻孔约3cm的下鼻道的前上方。位于上鼻甲内侧面和与其相对的鼻中隔以上部分的鼻黏膜区域称为嗅区,富有感受嗅觉刺激的嗅细胞。鼻腔其余部分黏膜区域称为呼吸区,含有丰富的鼻腺。
3.鼻旁窦
参见第二章第一节“颅骨及其连结”部分的相关内容。
(二)咽
参见第三章第二节“口腔、咽、食管”部分的相关内容。
(三)喉
喉由喉软骨和喉肌构成,它既是呼吸的管道,又是发音的器官。
1.喉的位置
喉位于颈前部,成年人的喉在第3?6颈椎前方,上界是会厌上缘,下界为环状软骨下缘。借喉口通喉咽部,以环状软骨气管韧带连接气管,并随吞咽或发音而上下移动。喉的前方是皮肤、颈筋膜、舌骨下肌群;后方为咽,两侧是颈血管、神经和甲状腺侧叶。
2.喉软骨及其连结
喉软骨主要由不成对的甲状软骨、环状软骨、会厌软骨和成对的杓状软骨等构成,如图4-1-4喉软骨及其连结,图4-1-5喉软骨及:其连结(右侧面),图片结束。
(1)甲状软骨:是喉软骨中最大的一块。由左、右两块近似方形的软骨板在正中线结合而成,上部向前突出称喉结,成年男性较明显,是颈部的重要标志。
(2)环状软骨:位于甲状软骨的下方,前窄后宽,形如指环,是呼吸道中唯一完整的软骨环,对维持呼吸道的通畅有重要作用。环状软骨后方对第6颈椎,是颈部的重要标志之一。环状软骨的侧面与甲状软骨后下方的突起构成环甲关节。
(3)会厌软骨:形似树叶,上宽下窄,上缘游离,下端借韧带连于喉结的后下方,会厌软骨被覆黏膜构成会厌。当吞咽时,喉上提,会厌盖住喉口,以防止食物误入喉腔。
(4)杓状软骨:左右各一,形似三棱锥体,尖向上,底向下,底与环状软骨构成环杓关节。底的前端与甲状软骨内面有声韧带附着。声韧带是发音的基本结构。
3.喉肌
喉肌系横纹肌,是发音的动力器官。具有紧张或松弛声带、缩小或开大声门裂以及缩小喉口的作用。按其部位分内、外两群;依其功能分声门开大肌和声门括约肌。
4.喉黏膜与喉腔
喉的内腔称喉腔,内衬黏膜。上借喉口通咽,下接气管。喉腔中部的两侧壁上有上、下两对矢状位的黏膜皱襞,如图4-1-6喉冠状切面(后面观),图4-1-7喉正中矢状切面(左侧面观),图片结束:上方的一对称前庭襞,两侧之间的裂隙称前庭裂;下方的一对称声襞,由喉黏膜覆盖声韧带和声带肌而成,三者合称声带。两侧声襞及杓状软骨基底部之间的裂隙称声门裂,是喉腔最狭窄的部位,其中声襞之间的裂隙为声门裂的膜间部。发声时,两侧声带紧张并靠拢,使声门裂膜间部变窄,呼出的气流由此通过,震动声带产生声响,如图4-1-8声门裂的变化(喉镜下观察),图片结束。由于声带紧张度的变化及声门裂的开合,随产生了不同的音调和音量。
喉腔可借前庭襞和声襞分为上、中、下三部分,如图4-1-6喉冠状切面(后面观),图4-1-7喉正中矢状切面(左侧面观),图片结束:由喉口至前庭襞以上的部分,称喉前庭;前庭襞至声襞之间的部分,称喉中间腔,其两侧向侧方突出至前庭襞与声襞间的隐窝称喉室;声门襞以下的部分,称声门下腔。声门下腔黏膜下组织比较疏松,故炎症时易引起喉水肿。婴幼儿喉腔较窄小,水肿时易引起喉腔狭窄,造成呼吸困难。
(四)气管与支气管
1.气管
气管位于喉与左、右主支气管分叉处的气管杈之间,起于环状软骨下缘(平第6颈椎体下缘),向下至胸骨角平面(平第4胸椎体下缘)。气管全长以胸廓上口为界,分为颈部和胸部,图4-1-9气管和支气管,图片结束。
气管由气管软骨、平滑肌和结缔组织构成。气管软骨由14?17个缺口向后,呈“C”形的透明软骨环构成。气管软骨后壁缺口由气管膜壁封闭,该膜壁由弹性纤维与被称为气管肌的平滑肌构成。甲状腺峡部多位于第2?4气管软骨环前方,气管切开术常在第3?5气管软骨环处施行。
2.支气管
支气管是由气管分出的各级分支,其中一级分支为左、右主支气管。
左、右主支气管的区别:左主支气管细而长,嵴下角大,斜行,通常有7?8个软骨环;右主支气管短而粗,嵴下角小,走行较直,通常有3?4个软骨环,经气管坠入的异物多进入右侧。
二、肺
(一)肺的位置和形态
肺位于胸腔,在膈肌的上方、纵隔的两侧。幼儿肺呈淡红色,质柔软呈海绵状,富有弹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吸入的灰尘沉积于肺内,使成年人的肺变为暗红色乃至暗灰色,大量吸烟者的肺则呈棕黑色。成人肺的重量约等于自身体重的1/50,男性平均为1000?1300g,女性平均为800?1000g。健康成年男性两肺的空气容量约为5000?6500ml,女性的小于男性。
两肺外形不同,右肺宽而短,左肺狭而长,图4-1-10气管、主支气管和肺,图片结束。
Back to home |
File page
Subscribe |
Register |
Login
|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