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道有前壁、后壁和两个侧壁,前、后壁互相贴近。阴道的长轴由后上方伸向前下方,下部较窄,下端以阴道口开口于阴道前庭。处女的阴道口周围有处女膜附着,处女膜可呈环形、半月形、伞状或筛状,处女膜破裂后,阴道口周围留有处女膜痕。阴道位于小骨盆中央,前有膀胱和尿道,后邻直肠,如图6-2-2女性盆腔正中矢状面,图片结束。阴道下部穿过尿生殖膈,膈内的尿道阴道括约肌以及肛提肌均对阴道有括约作用。
(五)前庭大腺
前庭大腺形如豌豆,位于前庭球后端的深面,其导管向内侧开口于阴道前庭、阴道口的两侧,如图6-2-4阴蒂、前庭球和前庭大腺,图片结束。该腺相当于男性的尿道球腺,分泌物有润滑阴道的作用。如因炎症导致导管阻塞,可形成前庭大腺囊肿。
二、女性外生殖器
女性外生殖器,即女阴,包括以下结构,如图6-2-3女性外生殖器,图片结束。
(一)阴阜
阴阜为耻骨联合前方的皮肤隆起,皮下富有脂肪。性成熟期以后,皮肤生有阴毛。
(二)大阴唇
大阴唇为一对纵长隆起的皮肤皱襞。大阴唇的前端和后端左右互相连合形成唇前连合和唇后连合。
(三)小阴唇
小阴唇位于大阴唇的内侧,为一对较薄的皮肤皱襞,表面光滑无毛。
(四)阴道前庭
阴道前庭是位于两侧小阴唇之间的裂隙。阴道前庭的前部有尿道外口,后部有阴道口,阴道口两侧各有一个前庭大腺导管的开口。
(五)阴蒂
阴蒂由两个阴蒂海绵体组成,后者相当于男性的阴茎海绵体,亦分脚、体、头三部。阴蒂脚埋于会阴浅隙内,附于耻骨下支和坐骨支,向前与对侧者结合成阴蒂体,表面有阴蒂包皮包绕;阴蒂头露于表面,含有丰富的神经末梢,感觉敏锐。
(六)前庭球
前庭球相当于男性的尿道海绵体,呈蹄铁形,分为较细小的中间部和较大的外侧部。中间部位于尿道外口与阴蒂体之间的皮下,外侧部位于大阴唇的皮下,如图6-2-4阴蒂、前庭球和前庭大腺,图片结束。
附:乳房
乳房为人类和哺乳动物特有的结构。男性乳房不发达,但乳头的位置较为恒定,多位于第4肋间隙,或第4及第5肋骨水平,常作为定位标志。女性乳房于青春期开始发育生长,妊娠和哺乳期有分泌活动。
1.位置
乳房位于胸前部,胸大肌和胸筋膜的表面,上起第2?3肋,下至第6?7肋,内侧至胸骨旁线,外侧可达腋中线。
2.形态
成年未哺乳女性的乳房呈半球形,紧张而有弹性,如图6-3-1成年女性乳房,图片结束。乳房中央有乳头,其位置因发育程度和年龄而异,通常在第4肋间隙或第5肋间隙与锁骨中线相交处。乳头顶端有输乳管的开口。乳头周围的皮肤色素较多,形成乳晕,表面有许多小隆起,其深面为乳晕腺,可分泌脂性物质滑润乳头。妊娠期和哺乳期,乳腺增生,乳房增大;停止哺乳后,乳腺萎缩,乳房变小;老年时,乳房萎缩而下垂。
3.结构
乳房由皮肤、皮下脂肪、纤维组织和乳腺构成,如图6-3-2女性乳房矢状切面,图片结束。纤维组织主要包绕乳腺,形成不完整的囊,并嵌入乳腺内,将腺体分割成15?20个乳腺叶,叶又分为若干乳腺小叶。一个乳腺叶有一个排泄管,称为输乳管,行向乳头,在近乳头处膨大称输乳管窦,其末端变细,开口于乳头。乳腺叶和输乳管均以乳头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列。乳腺周围的纤维组织还发出许多小的纤维束,向深面连于胸筋膜,向浅面连于皮肤和乳头,对乳房起支持和固定作用,称为乳房悬韧带。当乳腺癌侵及此韧带时,纤维组织增生,韧带缩短,牵引皮肤向内凹陷,致使皮肤表面出现许多点状小凹,类似橘皮,临床上称橘皮样变,是乳腺癌早期常有的一个体征。
第七章能量代谢和体温
第一节能量的来源、转化和作用
能量代谢是指物质代谢过程中伴随的能量释放、转移和利用。机体的能量来自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体内能源物质有糖、脂肪、蛋白质,机体能量约70%来自糖类的氧化,其次是脂肪。在一般情况下,蛋白质很少作为能源被氧化利用,只有在长期饥饿或极度消耗时,蛋白质才成为机体的能源物质。
体内各种能源物质氧化所产生的能量50%左右迅速转化为热能,以维持体温,并不断通过体表散发;其余部分则供机体各种功能活动的需要。然而机体不能直接利用物质氧化所释放的能量,而是先生成高能物质——三磷酸腺苷(ATP)。ATP广泛存在于组织细胞内,当细胞进行各种活动需用能量时,ATP便分解为二磷酸腺苷(ADP),同时释放能量直接供机体各种活动的需要。由此可见,ATP既是体内的贮能物质,又是直接的供能物质。
ATP分解所产生的能量,在体内可以发生转化,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如肌肉收缩所需要的机械能、神经兴奋传导所需要的电能、腺体分泌所需要的渗透能等。现将体内能量的释放、转移、贮存和利用之间的关系概括如图,如图7-1-1体内能量的释放、转移、贮存和利用之间的关系概括,图片结束。
第二节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
一、肌肉活动
肌肉活动对能量代谢的影响最大,任何轻微的肌肉活动都会使能量代谢率提高,能量代谢率是指机体在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肌肉剧烈活动时的能量代谢率比安静时要高出许多倍,如表7-2-1,劳动或运动时的能量代谢率。
躺卧产热量2.729kj/(m的平方?min)或0.652kcal/(m的平方?min)
扫地产热量11.368kj/(m的平方?min)或2.716kcal/(m的平方?min)
开会产热量3.399kj/(m的平方?min)或0.812kcal/(m的平方?min)
打排球产热量17.043kj/(m的平方?min)或4.072kcal/(m的平方?min)
擦窗子产热量8.300kj/(m的平方?min)或1.983kcal/(m的平方?min)
打篮球产热量24.213kj/(m的平方?min)或5.765kcal/(m的平方?min)
洗衣产热量9.886kj/(m的平方?min)或2.362kcal/(m的平方?min)
踢足球产热量24.967kj/(m的平方?min)或5.965kcal/(m的平方?min)
表格结束。
二、环境温度
机体安静时的能量代谢率在20?30度的环境中最为稳定。在低温下能量代谢率的提高是由于寒冷刺激反射性地引起寒战及肌肉紧张性增强所致。在高温下能量代谢率的提高则可能是由于体内化学过程的反应加速。此外,呼吸、循环、出汗等活动的增强也有一定作用。
三、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人在进食后,虽仍保持安静状态,但能量代谢率却较进食前有所提高。这种食物使机体产生“额外”热量的作用,称之为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若所进食物是蛋白质,额外增加的产热量可达30%,混合食物增加10%左右。
四、精神活动
人的精神处于紧张状态,如恐惧、发怒或其他强烈情绪活动时,能量代谢率显著增高。这是由于紧张的精神活动伴随有无意识的肌肉紧张性增强及某些激素(如肾上腺皮质和髓质激素)分泌增多的缘故。这些因素都具有促进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的作用。
以上因素对能量代谢影响的大小,难以精确计量。在实际临床工作中为避免上述因素的影响,通常用基础代谢率作为判断能量代谢是否正常的指标。
第三节基础代谢
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BMR)。基础状态是指人在清晨、醒觉、静卧、禁食12小时以上,室温在20?25度,并且应尽可能让受试者当夜睡眠良好,精神安定,这样就是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各种影响因素的作用。此时体内能量的消耗主要用于维持心跳、呼吸等一些最基本的生命活动,机体处于所谓的基础状态。
表7-3-1我国正常人基础代谢率平均值
性别年龄(岁)
11?15、16?17、18?19、20?30、31?40、41?50、51以上
男性
11?15,195.5kJ/(m的平方·h)或46.7kcal/(m的平方·h)
16?17,193.4kJ/(m的平方·h)或46.2kcal/(m的平方·h)
18?19,166.2kJ/(m的平方·h)或39.7kcal/(m的平方·h)
20?30,157.8kJ/(m的平方·h)或37.7kcal/(m的平方·h)
31?40,158.6kJ/(m的平方·h)或37.9kcal/(m的平方·h)
41?50,154.0kJ/(m的平方·h)或36.8kcal/(m的平方·h)
51以上,149.0kJ/(m的平方·h)或35.6kcal/(m的平方·h)
女性
11?15,172.4kJ/(m的平方·h)或41.2kcal/(m的平方·h)
16?17,181.7kJ/(m的平方·h)或43.4kcal/(m的平方·h)
18?19,154.0kJ/(m的平方·h)或36.8kcal/(m的平方·h)
20?30,146.5kJ/(m的平方·h)或35.0kcal/(m的平方·h)
31?40,146.9kJ/(m的平方·h)或35.1kcal/(m的平方·h)
41?50,142.3kJ/(m的平方·h)或34.0kcal/(m的平方·h)
51以上,138.5kJ/(m的平方·h)或33.1kcal/(m的平方·h)
表格结束。
正常人基础代谢率因年龄、性别不同而有所差异,在相同条件下男性基础代谢率高于女性,幼年高于成年,年龄越大基础代谢率越低。
一般情况下,基础代谢率与正常平均值,如表7-3-1我国正常人基础代谢率平均值,表格结束。比较,如相差15%之内,无论是较高或较低,都属于正常范围,若相差20%以上则属病理变化。甲状腺功能亢进时,基础代谢率可髙于正常平均值25%?80%;甲状腺功能低下时,基础代谢率可低于正常平均值20%?40%。因此测定基础代谢率是临床诊断甲状腺疾病的重要辅助手段。
第四节体温
体温是指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人和尚等动物的体温是相对恒定的,这是保证机体正常新陈代谢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体温过高或过低,都将使酶的活性减低或丧失,从而影响新陈代谢和生命活动,甚至危及生命。
一、正常体温及生理变化
人体深部的温度不易测定,实际工作中通常测定直肠、口腔和腋窝的温度来代表体温。这三个部位以直肠温度(肛温)最高,正常值为36.9?37.9℃;口腔温度(口温)为36.7?37.7℃;腋下温度(腋温)为36.0?37.4℃。生理情况下,人的体温可随昼夜、性别、年龄、肌肉活动和精神因素等而有所变化。
(一)昼夜变化
清晨2?6时体温最低,下午1?6时体温最高,波动幅度一般不超过1度。体温的周期性变化与肌肉活动状态及耗氧量无关,而是由一种内在的生物节律所决定。
(二)性别的影响
女性体温比男性体温平均约高0.3度。女性体温还随月经周期呈现周期性变化:在月经期及排卵前期基础体温较低,排卵日最低,排卵后体温升高且高于排卵前,直至本次月经周期结束,如图7-4-1女子基础体温的变动曲线,图片结束。连续测定女性的基础体温可了解有无排卵及确定排卵日期。
(三)年龄的影响
新生儿体温略高于成年人,并且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体温调节机制发育不完善,调节体温能力差,其体温易受环境温度的影响而产生较大的波动。因此,新生儿应注意保温护理。老年人基础代谢率低,因而体温也偏低。
(四)其他因素的影响
肌肉活动、情绪激动都可使体温略有升高,因而,应在安静状态下测定体温,测定小儿体温时应避免哭闹。此外,精神紧张、环境温度、进食等对体温也有一定影响。
二、机体的产热与散热
在体温调节机制的控制下,机体产热与散热过程保持动态平衡,从而使人体体温能维持相对恒定。
(一)产热
体内热量主要是由三大营养物质在各组织器官中进行分解代谢时产生的。安静状态下,内脏是主要产热器官,尤以肝脏产热最多。运动或劳动时,骨骼肌是主要产热器官。此外,一些激素的分泌水平也影响产热量,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分泌增多时,可促进物质的分解代谢使产热量增加。
(二)散热
皮肤是机体散热的主要部位。当环境温度低于体表温度时,大部分体热可通过皮肤的辅射、传导、对流和蒸发等方式向外界散发。此外,还有小部分热量通过肺、肾、消化道等途径,随呼吸、尿及粪便散发到体外。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散热量及百分比大体如下表7-4-1:
表7-4-1机体的散热方式及其所占比例
辐射、传导、对流,散热量8790kj,占70%;
皮肤水分蒸发,散热量1821kj,占14.5%;
呼吸道水分蒸发,散热量1005kj,占8.0%;
呼气,散热量440kj,占3.5%;
加温吸入气,散热量314kj,占2.5%;
尿、粪,散热量188kj,占1.5%;
合计,散热量12558kj,100%。表格结束。
1.皮肤散热的四种方式
(1)辐射散热:是指机体以热射线的形式将体热传给外界的一种散热方式。安静状态下,辐射散热量约占机体总散热量的60%。辐射散热量的多少取决于皮肤与周围环境的温度差以及机体的有效散热面积。皮肤与环境的温度差越大,或机体的有效散热面积越大,散热量就越多。
(2)传导散热:是指机体的热量直接传给与它接触的较冷物体的一种散热方式。传导散热速度决定于皮肤与接触物的温度差、接触面积以及所接触物的导热性。所以,临床上常用冰袋、冰帽为高热病人降温。
(3)对流散热:是指机体的热量直接传给与皮肤接触的流动空气的一种散热方式。因而,是传导散热的一种特殊形式。通过对流散热,使与皮肤接触的冷空气升温,由于空气的不断流动,使皮肤总是接触温度较低的空气而散热速度加快。对流散热速度取决于环境温度及空气对流速度。
(4)蒸发散热:以上几种散热方式只有在环境温度低于皮肤温度时才能进行,当环境温度高于或接近皮肤温度时,蒸发散热成为唯一有效的散热方式。
蒸发散热是指通过水分从体表蒸发而带走体热的一种散热方式。蒸发分为不感蒸发和可感蒸发两种形式。不感蒸发是指皮肤及呼吸道黏膜表面水分的蒸发,皮肤表面无汗液形成,故又称不显汗。可感蒸发是指汗腺分泌的汗液在皮肤表面被蒸发,又称显汗。在环境温度升髙或剧烈运动、劳动时,汗液分泌增多,可感蒸发加快。临床上对发热病人所采用的物理降温方法,即用稀释酒精或温水擦浴,就是运用了蒸发散热的原理。
2.皮肤血流量对散热的影响
如上所述,辐射、传导、对流等直接散热方式的散热量,取决于皮肤与环境的温度差,而皮肤的温度与皮肤的血流量有关。在炎热的环境中,皮肤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一方面可将机体深部的热量带到体表,使皮肤表面温度升高;另一方面有助于汗液分泌,均有利于机体散热。
三、体温的调节
人体体温能在不同的环境温度下维持相对恒定,是由于机体具有自主性体温调节和行为性体温调节功能。
(一)自主性体温调节
当体内外温度发生变化时,由温度感受器将这种信息传递给体温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再发出指令,或减少皮肤血流量、寒战,或增加皮肤血流量、出汗等生理活动来调节机体产热和散热过程,这种调节称为自主性体温调节,如图7-4-2体温调节自动控制示意图,图片结束。
1.温度感受器
Back to home |
File page
Subscribe |
Register |
Login
|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