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2
一、 淋巴管道...444
二、 淋巴器官...446
第十章 内分泌系统...455
第一节 概述...455
一、 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及功能...455
二、激素及其作用原理...456
第二节 下丘脑...459
一、 下丘脑与脑垂体的联系...459
二、下丘脑的内分泌功能...460
第三节 垂体...461
一、 垂体的位置、形态和分部...461
二、 腺垂体激素及生理作用...462
三、 腺垂体功能的调节...464
四、 神经垂体激素及生理作用...464
第四节 甲状腺与甲状腺旁腺...465
一、 甲状腺...465
二、 甲状旁腺...469
第五节 肾上腺...470
一、 肾上腺皮质...471
二、 肾上腺髓质...475
第六节 性腺...476
一、 睾丸的内分泌功能...476
二、 卵巢的内分泌功能...481
三、 月经周期...484
四、 胎盘的内分泌功能...490
第七节 其他内分泌细胞及激素...492
一、 胃肠激素...492
二、 心房钠尿肽...493
三、 松果体激素...493
四、 前列腺素...493
第十一章 神经系统...494
第一节 神经系统概述...494
一、 神经系统的主要功能...494
二、 神经系统的分部...495
三、 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497
四、 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499
第二节 脊髓和脊神经...501
一、 脊髓...501
二、 脊神经...510
第三节 脑和脑神经...535
一、 脑...535
二、 脑神经...563
第四节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586
一、 感觉传导通路...586
二、 运动传导通路...597
第五节 内脏神经系统...603
第六节 脑的高级神经活动...618
一、 条件反射...618
二、 人类大脑皮层活动的特征...620
三、 学习与记忆...622
四、觉醒与睡眠...623
第七节 脑和脊髓的被膜、脑室、脑脊液...625
一、 脑和脊髓的被膜...625
二、 脑室...631
三、 脑脊液及其循环...632
第八节 脑和脊髓的血管...634
一、 脑的血管...634
二、 脊髓的血管...639
第十二章 感觉器官...641
第一节 视器...641
一、 眼球...641
二、 眼副器...648
三、 眼的血管...653
四、 眼的视觉功能...655
第二节 前庭蜗器...655
一、 外耳...656
二、 中耳...658
三、 内耳...663
四、 耳的听觉和平衡...669
第三节 皮肤...670
一、 皮肤的结构...670
二、 皮肤的附属器...673
三、 皮肤的功能...674
第八章 血液
血液是指在心血管系统内循环流动的液体组织。血液具有物质运输、调节功能和防御保护、维持内环境稳态等重要功能。机体发生病理变化时,会引起血液成分和量的改变。因此临床上将血液检验作为疾病的辅助诊断。
第一节 概述
一、血液的组成和血量
(一)血液的基本组成
血液由血浆和悬浮于其中的血细胞组成。取一定量的血液放入比容管经抗凝、离心处理后,管内的血液可分三层:上层为淡黄色透明液体为血浆,下层深红色不透明的是红细胞,中间灰白不透明的薄层为白细胞和血小板。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血细胞比容。成年男性血细胞比容为40%?50%,女性为37%?48%。当红细胞数量或血浆容量发生改变时,血细胞比容也受到影响。如某些贫血患者,血细胞比容减少;严重脱水的病人,血细胞比容会增大。
(二)血量
正常成年人血液总量占体重的7%?8%。一个体重60kg的人,其血液量约为4200?4800ml。血液的绝大部分在心血管内循环流动称循环血量;还有一部分滞留于肝、肺、腹腔和皮下静脉丛内,流动缓慢,称为储备血量。贮存血量的地方称储血库。当机体需要时,如剧烈运动、情绪激动或大量失血时,储血库内的血液释放出来,从而增加循环血量,以适应机体的需要。
维持血量相对恒定,对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和内环境稳定十分重要。若血量不足就会引发器官代谢障碍和功能损害。一般成年人一次失血量不超过全身血量的10%,或低于500ml,没有明显症状出现,机体可以及时得到补充而恢复正常。因此一个健康成年人一次献血200?400ml,不会有任何损害。如一次失血量达到了总血量的20%,机体代偿功能不足时,就会出现血压下降、脉搏加快、四肢厥冷、眩晕、口渴、恶心、乏力等现象,甚至可昏倒。如果失血量达总血量的30%以上时,如不及时抢救,就会危及生命。
二、血液的一般理化特性
(一) 颜色
血液因红细胞内含血红蛋白呈红色。动脉血中的血红蛋白含氧量丰富,呈鲜红色;静脉血中的血红蛋白含氧量较少,呈暗红色。血浆因含微量的胆色素,所以呈淡黄色。
(二) 比重
正常全血的比重为1.050?1.060,血浆的比重为1.025?1.030,血液比重的大小与红细胞数量和血浆中蛋白质含量成正比。
(三) 黏滞性
黏滞性来源于液体分子内部和颗粒分子之间的摩擦力。血液黏滞性是水的4?5倍。
(四) 酸碱度
血液呈弱碱性。正常人血浆的pH值为7.35?7.45,保持动态平衡。
三、血液的功能
(一) 运输功能
血液是体内的运输工具。通过血液循环,能将氧和营养物质运送到各组织细胞,并把细胞产生的co2和其他代谢产物运送到排泄器官而排出体外。血液还可把药物和激素等运送到相应的器官而发挥作用。
(二) 防御和保护功能
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吞噬消化侵入的细菌、异物和体内衰老、死亡的组织细胞;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等可参与免疫反应;血小板和血浆中的凝血因子可加速凝血、抗凝血和促进止血。
(三) 调节功能
血液中含有多种缓冲物质,可对酸碱平衡起到调节作用。
第二节 血浆
人体内含有大量的液体统称为体液。它包括水分和多种溶质。成人的体液约占体重的60%,其中2/3存在于细胞内,称为细胞内液,是细胞内各种生化反应进行的场所;1/3存在于细胞外,称为细胞外液,是体内大部分细胞生活的液态环境,故称为机体的内环境。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和脑脊液等。血浆约占体重的5%,组织液约占体重的15%,其余体液所占比例很小。由于血浆在血管中不停地循环流动,所以是细胞外液中最活跃的部分,它不仅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而且又通过肺、肾、皮肤和胃肠道等器官,与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成为沟通各部分组织液及人体与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中间媒介。图8-2-1体液组成示意图,略。
一、血浆的成分及其作用
血浆是由水和溶解在水中的溶质组成。正常人血浆的pH值为7.35?7.45。

血浆中水分占91%?92%。水是营养物质、代谢产物运输的载体,水还能运输热量,参与体温调节。
(二)血浆蛋白
血浆蛋白是血浆中各种蛋白的总称。主要有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健康成年人血浆蛋白含量为60?80g/L。白蛋白分子量小而数量多,对于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保持机体水平衡等起重要作用。球蛋白主要发挥免疫、防御作用。两者都与物质运输有关。而纤维蛋白原分子量最大,数量最少,主要功能是参与血液凝固。
(三) 无机盐
血浆中无机盐占血浆总量的0.9%,主要以离子形式存在。其中阳离子有Na+(钠离子)、K+(钾离子)、Ca2+(钙离子)、Mg2+(镁离子)等;阴离子有Cl-(氯离子)、HCO3-(碳酸氢根离子)、HPO42-(磷酸二氢根离子)、SO42-(硫酸根离子)等。无机盐的主要作用是形成血浆晶体渗透压,维持酸碱平衡和神经肌肉的兴奋性。
(四) 非蛋白含氮化合物
非蛋白含氮化合物是指血浆中除蛋白质以外的含氮化合物的总称。包括尿素、尿酸、肌酸、氨基酸、氨、胆红素等。临床上把这些物质中所含的氮称非蛋白氮(NPN)。正常成年人血液中NPN含量为14?25mmol/L(20?35mg/dl),其中1/3?1/2为尿素氮,这些蛋白质和核酸的代谢产物,主要经肾脏排出体外。所以测定血中NPN的含量,有助于了解体内蛋白质的代谢情况和肾的功能。
(五)其他成分
血浆中还含有葡萄糖、多种脂类(如甘油三酯、胆固醇、磷脂)、酮体、乳酸等。此外尚有酶、激素、维生素、氧和二氧化碳等。
二、血浆渗透压
(一)渗透压
渗透压是溶液本身的一种特性,是指溶液中的溶质分子通过半透膜的吸水能力。其大小与溶液中溶质颗粒数成正比,而与溶质分子的种类、形状和颗粒大小无关。
(二)血浆渗透压的形成及数值
正常情况下,血浆渗透压与组织液渗透压基本相等,约为300mmol/L,相当于7.6个大气压,约为770kpa或5800mmHg。血浆渗透压由两部分组成: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
1.晶体渗透压
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的小分子晶体物质形成,以Na+(钠离子)和Cl-(氯离子)为主。由于血浆中晶体物质的分子量小,颗粒数目多,故晶体渗透压约占血浆渗透压的99.6%。
2.胶体渗透压
胶体渗透压由血浆蛋白质形成,以白蛋白为主。由于血浆蛋白质的分子量大,颗粒数目少,故胶体渗透压仅约3.3kPa(25mmHg)。
因此,血浆渗透压主要是晶体渗透压。5%的葡萄糖溶液和0.9%的NaCl溶液与血浆渗透压相近,故称为等渗溶液。
(三)血浆渗透压的生理意义
由于毛细血管壁和细胞膜对各种溶质的通透性不同,故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的生理作用不同。
1. 血浆晶体渗透压的作用
由于水及晶体物质可自由透过毛细血管壁,故血浆与组织液的晶体渗透压基本相等,因此血浆晶体渗透压不影响血管内外的水交换。但血浆和组织液中的晶体物质绝大部分不易透过细胞膜,所以当血浆和组织液中晶体渗透压改变时,可影响细胞内外的水交换。故血浆晶体渗透压对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和细胞正常形态和功能有重要作用。若将红细胞放入高渗溶液中,可使细胞发生皱缩;相反把红细胞放入低渗溶液中,则使其发生膨胀、破裂,最终导致溶血。
2. 血浆肢体渗透压的作用由于毛细血管壁不允许血浆蛋白透过,因此血浆中蛋白质浓度高于组织液中蛋白质的浓度,使血浆胶体渗透压高于组织液胶体渗透压,从而促使组织液中的水分进入毛细血管内,起到调节血管内外的水平衡和维持血容量的重要作用。
当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时,会使血浆中的水分向组织液转移,导致组织水肿。
第三节 血细胞
血细胞约占血液容积的45%,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血细胞都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并有相对稳定的数量。图8-3-1.
一、红细胞
(一)红细胞形态、数量和功能
1. 形态
人类成熟红细胞(RBC),无细胞核、胞体较小,直径平均为7?8μm,周边厚、中央薄,呈双凹圆盘形。因内含大量血红蛋白而呈红色。
2. 数量
血细胞中数量最多的是红细胞,正常男性红细胞数为(4.0?5.5)x 10的12次方/L,女性为(3.5?5.0)x 10的12次方/L,新生儿可超过6.0 x 10的12次方/L。运动时比安静时多,居住高原的人红细胞要多于居住平原的人。
红细胞内的主要物质是血红蛋白(Hb)。正常成年男性为120?160g/L;女性为110?150g/L;新生儿可达200g/L。外周血液中红细胞数或血红蛋白含量低于最低正常值,称为贫血。
功能
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氧和二氧化碳,并对血液的酸碱度变化起缓冲作用。这两种生理功能都是由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来完成的。红细胞被破坏时,血红蛋白就丧失作用。
(二)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1. 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
红细胞能比较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而不易下沉的特性称为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临床上,常用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来衡量其悬浮稳定性。所谓血沉是指1小时末红细胞沉降的距离。血沉是衡量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的指标,血沉愈快,表示悬浮稳定性愈小。其正常值在成年男性为0?15mm/h,女性为0?20mm/h。在月经期、妊娠或患某些疾病(如活动性肺结核、风湿热等)时,血沉加快。其原因是由于红细胞叠连增多所致。
2. 红细胞膜的渗透脆性
红细胞膜的渗透脆性是指红细胞膜对低渗溶液的抵抗力。抵抗力大的脆性小,反之则脆性大。正常情况下,红细胞在0.7%NaCl溶液中,水分渗入使红细胞膨胀成球形,但并不破裂,说明红细胞膜对低渗溶液具有一定的抵抗力。红细胞在0.45%NaCl溶液中,部分红细胞开始破裂,出现溶血;在0.35%NaCl溶液中,全部红细胞破裂溶血。
(三)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1. 红细胞的生成需要具备下列条件
(1) 红骨髓的正常造血功能:成人红细胞是在红骨髓内生成,由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成红系定向祖细胞,然后经原红细胞、早幼红细胞、中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网织红细胞至成熟红细胞。红细胞在发育成熟过程中的特点是:细胞体积逐渐由大变小;细胞核亦由大变小,直到消失;细胞质内血红蛋白从无到有,逐渐增多。
(2) 足够的造血原料:蛋白质和铁是血红蛋白的基本组成成分,因而是重要的造血原料。通常饮食中的蛋白质供应量能满足需要。铁摄入不足、吸收利用障碍或慢性失血,会导致机体缺铁,从而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引起临床上常见的缺铁性贫血。
其特点是红细胞中血红蛋白不足,体积变小,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3) 必要的红细胞成熟因子:在红细胞的发育过程中,维生素B12和叶酸与DNA的合成有关。一旦缺乏,DNA合成障碍,就会使红细胞发育停滞,引起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维生素B12必须与胃黏膜壁细胞分泌的一种“内因子”结合,才能在回肠被吸收。故各种原因造成的“内因子”缺乏,也可引起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2.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1) 促红细胞生成素:促红细胞生成素是调节红细胞生成的主要因素。人体缺氧时,肾脏可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它能够直接刺激骨髓造血,并促进成熟红细胞入血。当红细胞数目增加,机体缺氧缓解后,肾释放的促红细胞生成素也随之减少,靠这种负反馈调节,红细胞数目能够稳定在正常水平上。
(2) 雄激素:雄激素一方面可以直接刺激骨髓造血,另一方面可促进肾脏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因此,青春期以后,男性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含量均高于女性。
3. 红细胞的破坏
红细胞的平均寿命约为120天。成熟的红细胞无核,不能合成新的蛋白质,无法更新、修补自身结构。当红细胞衰老时,其变形能力减弱而脆性增加,细胞内酶异常,能量缺乏,红细胞易发生破坏。衰老的红细胞主要在脾、肝等处被巨噬细胞所吞噬。如果脾功能亢进,使红细胞破坏增加,可导致脾性贫血。图8-3-1各种血细胞模式图,略。
二、白细胞
(一)白细胞的形态、数量

Prev | Next
Pg.: 1 ...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 35


Back to home | File page

Subscribe | Register | Login |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