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是一类无色有核的血细胞。在安静状态下,正常成年人血中白细胞总数为(4.0?10.0) x 10的9次方/L,其中中性粒细胞约占50%?70%,淋巴细胞约占20%?40%,单核细胞约占3%?8%,嗜酸性粒细胞约占0%?5%,嗜碱性粒细胞约占0%?1%。白细胞总数的生理变动范围较大,如饭后、剧烈运动后、妊娠末期等,白细胞总数均可增加。新生儿血液中的白细胞总数可达20.0 x 10的9次方/L。各类白细胞均参与机体的防御,但不同的白细胞又各自有其特点。
(二)白细胞的分类
1. 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具有非特异吞噬能力。中性粒细胞的主要功能是:①吞噬外来微生物;②吞噬机体自身的坏死组织和衰老的红细胞。当细菌入侵或局部炎症时,中性粒细胞可从毛细血管渗出,聚集在病灶处,将其吞噬并消化分解。因此,中性粒细胞是急性炎症时的主要反应细胞。患急性化脓性炎症时,血中白细胞总数增多,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增高。而当中性粒细胞减少时,容易发生感染。
2. 单核细胞
单核细胞具有非特异吞噬能力。在血液中的吞噬能力较弱,当它离开血管进人组织转变成巨噬细胞后,吞噬能力大为增强。单核巨噬细胞的其主要功能是:①吞噬较大的颗粒;②参与免疫反应。经单核巨噬细胞摄取处理的抗原,其抗原性增强,能激活淋巴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功能。
3. 嗜碱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的功能与结缔组织中的肥大细胞相似,能够释放肝素、组胺、过敏性慢反应物质等。其主要功能是:①肝素具有抗凝血作用;②组胺和过敏性慢反应物质可引起过敏反应,使支气管平滑肌收缩,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引起哮喘、荨麻疹等过敏症状。
嗜酸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的主要功能是:①抑制过敏反应,抑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合成与释放生物活性物质,从而抑制其在过敏反应中的作用;②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嗜酸性粒细胞可粘着于蠕虫体上,释放某些物质,杀伤蠕虫。所以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增多,提示有过敏反应或寄生虫感染。
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参与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是构成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血液中的淋巴细胞按其发生和功能的不同分为两类:①胸腺依赖淋巴细胞(又称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②骨髓依赖淋巴细胞(又称B细胞),参与体液免疫。
二、血小板
(一) 血小板的数量和寿命
血小板由骨髓巨核细胞的胞浆凸出并逐渐脱落而生成。故血小板是无核的不规则形小体。正常人血液中血小板数量为(100?300) x 10的9次方/L。其平均寿命为7?14天,但只在进入血液后的最初两天具有生理功能。
(二) 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1. 保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
正常情况下,血小板能随时沉着于血管壁上,以填补内皮细胞脱落留下的空隙,甚至可与血管内皮细胞融合,故对保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和对内皮细胞的修复有重要作用。当血小板减少至50 x 10的9次方L以下时,毛细血管壁的脆性增加,轻微的创伤便可引起皮肤和黏膜下出血,称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2. 参与生理性止血
小血管破损后血液从血管流出,正常人数分钟后出血可自行停止,此现象称为生理性止血。其机制与血小板的功能和血液凝固有关。其过程是:首先,局部发生血管收缩反应,以缩小或封闭血管伤口,减缓血流,产生暂时性的止血效应;接着,血小板黏附、聚集,形成松软的止血栓;最后,在血小板参与下促进血液凝固,并进一步使血块收缩,形成坚实的止血栓。
第四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一、血液凝固
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胶冻状血凝块的过程,简称凝血。它是一个复杂的连锁反应过程,需要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参与。血液凝固的生理意义在于防止血管损伤后造成大量出血。
(一) 凝血因子
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称为凝血因子。参与凝血的因子有14种,其中由国际凝血因子命名委员会按照发现的先后顺序,以罗马数字编号的有12种。因子Ⅳ是因子Ⅴ的激活物,己被取消。在这些因子中,因子Ⅲ存在于组织细胞中,其他的均在血浆中。除因子Ⅳ是钙离子外,其余都属于蛋白质,并大都在肝脏合成,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被激活后在右下角标上“a”表示,其中因子Ⅱ、Ⅶ、Ⅸ、Ⅹ的合成需要维生素K参与。因此当机体缺乏维生素K时,或肝病患者,常伴有凝血障碍。
(二)血液凝固过程
血液凝固基本过程分三个步骤,即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凝血酶的形成;纤维蛋白的形成。图8-4-1血液凝固过程示意图,略。
1.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
凝血酶原激活物是因子Xa、Va、Ca2+、PF3(血小板第三因子)同时并存的复合物。此激活物形成的关键是因子Ⅹ的激活。因子Ⅹ的激活有两条途径:
(1) 内源性激活途径:指完全依靠血浆内的凝血因子,从激活因子Ⅶ开始,直到激活因子Ⅹ的过程。当血管内膜受损时,胶原纤维暴露,或有异物附着时,血浆中因子Ⅶ与之接触并被激活成Ⅶa。Ⅶa激活Ⅺ使之成为Ⅺa后,在Ca2+参与下,Ⅺa可激活Ⅸ,Ⅸa与因子Ⅷa、Ca2+、PF3(血小板第三因子)结合成复合物,该复合物共同激活因子Ⅹ成Ⅹa。
(2) 外源性激活途径:指在组织损伤、血管破裂的情况下,由血管外组织释放因子Ⅲ,在Ca2+的存在下,与血浆中的因子Ⅶ形成复合物,该复合物激活因子Ⅹ成Ⅹa。
2. 凝血酶的形成
由因子Ⅹa与Ⅴa、Ca2+和PF3(血小板第三因子)所构成的凝血酶原激活物一旦形成,可迅速地将血浆中的凝血酶原激活成凝血酶。
3. 纤维蛋白的形成
凝血酶的主要作用是将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单体。同时,凝血酶还可激活因子Ⅷ,在Ca2+的参与下,Ⅷa使纤维蛋白单体互相连接形成稳固的纤维蛋白丝状物。后者交织成网,把血细胞网罗起来形成血凝块。
血液凝固1?2小时后,血块可发生回缩,并析出淡黄色的液体,称为血清。血浆与血清的区别在于血清中缺乏纤维蛋白原和某些被消耗的凝血因子。
(三)抗凝系统
正常血液中虽含有各种凝血因子,但不会发生血管内广泛的凝血现象。究其原因:①正常血管内皮完整光滑,血液中无因子Ⅲ,故不会启动内源性或外源性凝血过程;②凝血过程的早期阶段较缓慢,而血液循环很快,可不断将少量被活化的凝血因子稀释冲走,并被肝、脾等处的巨噬细胞吞噬破坏,使早期的凝血过程不能完成;③正常血浆中存在着抗凝系统,其中最重要的是抗凝血酶Ⅲ和肝素。
抗凝血酶Ⅲ是血浆中最主要的抗凝物质,它可使活化型的因子Ⅺ、Ⅻ、Ⅸ、Ⅹ失活。肝素主要由肥大细胞产生,它的强大抗凝作用是由于它能增强抗凝血酶Ⅲ的作用。肝素在一定条件下对血小板的黏附、聚集和释放也具有抑制作用。
(四)促凝与抗凝
根据上述有关知识,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加速或阻止血液凝固,它们在临床上均有实际意义。如进行外科手术时,常用温盐水纱布或明胶海绵压迫伤口,这就是利用粗糙面激活因子Ⅻ并促使血小板解体;利用温热加速酶促反应,使血液凝固加速,以利于止血。为防止维生素K缺乏病人在手术时大出血,常在术前注射维生素K,促使肝脏合成凝血因子Ⅱ、Ⅶ、Ⅸ、Ⅹ,以加速血液凝固。另一方面,在血液检验和输血中,需要抗凝,常在抽出体外的血液中加入适量的抗凝剂。如加入草酸铵或草酸钾,可与血浆中的Ca2+结合成不易溶解的草酸钙;加入柠檬酸钠,可与Ca2+形成不易电离的可溶性络合物,两者都可使血浆中的Ca2+显著减少或消失,达到抗凝作用。由于草酸盐对机体有毒性,故不宜用于输血,但为血液检验所常用。而少量柠檬酸钠对机体无毒性,因此临床上输血时常被用作抗凝剂。
二、纤维蛋白溶解
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程称纤维蛋白溶解,简称纤溶。纤溶系统包括纤维蛋白溶解酶原(纤溶酶原)、纤维蛋白溶解酶(纤溶酶)、激活物及抑制物。纤溶的生理意义在于使血液保持液态,血流通畅。图8-4-2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略。
(一)纤溶酶原的激活
纤溶酶原是血浆中的一种β球蛋白,它经过各种激活物的作用,被水解成纤溶酶。此类激活物有三种:
1. 组织型激活物
组织型激活物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和释放。
2. 血管外激活物
血管外激活物在子宫、肾上腺、甲状腺、前列腺、肺等组织中含量丰富,当这些组织损伤时就可释放出来。女性月经血不易凝固正是这一道理。又如做上述器官的手术时血液不易凝固,常发生手术后渗血。肾可以合成并释放尿激酶,也是一种活性很强的激活物,现已被提取并用于临床治疗血栓病。
3. 参与内源性凝血的凝血因子和凝血物质
活化的凝血因子Ⅻ可使血浆中无活性的前激肽释放酶激活成激肽释放酶。后者可激活纤溶酶原。这类激活物能使血凝与纤溶之间保持动态平衡,使血液保持正常液态。
(二) 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的降解
纤溶酶可使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水解成多种可溶性降解产物。这些降解产物通常不再发生凝固,其中部分还有抗凝血作用。
(三) 抑制物及其作用
血浆中对纤溶的抑制物有两类:一类为抗纤溶酶,能与纤溶酶结合成复合物,从而使其失去活性,对抗纤维蛋白溶解;另一类是抗活化素,它能与尿激酶竞争而发挥抑制作用。
总之,血凝系统与纤溶系统是机体内两个重要的防御系统,也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功能系统。只要它们之间保持动态平衡,机体就可在出血时有效地止血,又防止血块堵塞血流,从而使血液保持液态。在血管内,如果凝血作用大于纤溶,就会发生血栓,反之又会造成出血倾向。
第五节 血型与输血
输血是抢救大量失血和治疗某些疾病的有效方法之一。血型则是决定输血能否成功的关键。血型通常是指红细胞膜上所含特异性抗原的类型。本节重点介绍与医学相关的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
一、ABO血型系统
(一)血型抗原和血型
ABO血型系统的红细胞膜上共含有A、B两种抗原(凝集原),根据红细胞膜上凝集原的有无和种类将人类血液分为四型:只含A凝集原的为A型;只含B凝集原的为B型;A、B两种凝集原都有的为AB型;无A、B两种凝集原的为O型。表8-5-1ABO血型系统的凝集原及凝集素,文章中有描述,略。
(二)血型抗体(凝集素)
在ABO血型系统的血清中,含有两种天然抗体,即抗A凝集素或抗B凝集素。A型血清中含抗B凝集素,B型血清中含抗A凝集素,AB型血清中无抗A、抗B凝集素,O型血清中含抗A、抗B凝集素。
(三)红细胞凝集反应
临床上输入血型不合的血会引起不良后果,主要原因是发生了红细胞凝集反应。红细胞凝集反应是指当含有某种凝集原的红细胞与相对抗的凝集素相遇时,使红细胞互相粘集,成为一簇簇规则的细胞团的现象。红细胞凝集后,将使红细胞破裂而发生溶血,严重时可危及生命。因此临床上输血都要求输同型血液,并经交叉配血。表8-5-2.ABO血型系统凝集原、凝集素与凝集实验。
供血者的红细胞(凝集原)O型(无)与受血者的血清(凝集素)O型(抗A、抗B)不凝集;
供血者的红细胞(凝集原)O型(无)与受血者的血清(凝集素)A型(抗B)不凝集;
供血者的红细胞(凝集原)O型(无)与受血者的血清(凝集素)B型(抗A)不凝集;
供血者的红细胞(凝集原)O型(无)与受血者的血清(凝集素)A、B型(无)不凝集;
供血者的红细胞(凝集原)A型(无)与受血者的血清(凝集素)O型(抗A、抗B)凝集;
供血者的红细胞(凝集原)A型(无)与受血者的血清(凝集素)A型(抗B)不凝集;
供血者的红细胞(凝集原)A型(无)与受血者的血清(凝集素)B型(抗A)凝集;
供血者的红细胞(凝集原)A型(无)与受血者的血清(凝集素)A、B型(无)不凝集;
供血者的红细胞(凝集原)B型(无)与受血者的血清(凝集素)O型(抗A、抗B)凝集;
供血者的红细胞(凝集原)B型(无)与受血者的血清(凝集素)A型(抗B)凝集;
供血者的红细胞(凝集原)B型(无)与受血者的血清(凝集素)B型(抗A)不凝集;
供血者的红细胞(凝集原)B型(无)与受血者的血清(凝集素)A、B型(无)不凝集;
供血者的红细胞(凝集原)A、B型(无)与受血者的血清(凝集素)O型(抗A、抗B)凝集;
供血者的红细胞(凝集原)A、B型(无)与受血者的血清(凝集素)A型(抗B)凝集;
供血者的红细胞(凝集原)A、B型(无)与受血者的血清(凝集素)B型(抗A)凝集;
供血者的红细胞(凝集原)A、B型(无)与受血者的血清(凝集素)A、B型(无)不凝集;
表格描述完。
二、Rh血型系统
(一)Rh血型的抗原、抗体
Rh血型抗原(即Rh凝集原,或称Rh因子),最先在恒河猴的红细胞中发现。人类红细胞膜上的Rh抗原有C、c、D、E、e五种,其中D抗原的抗原性最强。凡红细胞膜上含有D抗原的,称为Rh阳性;不含D抗原的,称为Rh阴性。据调查,我国汉族和其他大多数民族中Rh血型阳性者占99%,阴性者占1%,因此在一般临床工作中意义不大。但在有的少数民族中Rh阴性者较多,如塔塔尔族占15.8%,苗族占12.3%,布依族和乌孜别克族均为8.7%。因此,Rh阴性率较髙的民族地区,临床工作者必须对此加以注意。
Rh血型系统的特点是,无论是阳性还是阴性,血清中均不含天然的Rh抗体,只有Rh阴性的人接受了Rh阳性的血液后,通过免疫反应产生抗Rh抗体。
(二)Rh血型在医学中的意义
1. 输血方面
因Rh血型系统的血清中不含天然抗Rh抗体,故在第一次输血时不必考虑Rh血型不合,但Rh阳性的红细胞输给Rh阴性的人,会刺激后者产生抗Rh抗体,所以若该Rh阴性受血者再次接受Rh阳性血液时,即可发生红细胞的凝集反应。为避免意外发生,即使重复输入一个人的血液,亦应做交叉配血试验。
2. 妊娠方面
在妇科、儿科临床工作中,可见Rh阴性的妇女孕育了Rh阳性的胎儿后,Rh阳性胎儿的红细胞因某种原因(如少量胎盘绒毛脱落进入母体循环)进入母体后,也可使母体产生抗Rh抗体。因此,在第2次妊娠时,母体抗Rh抗体(主要是IgG)可透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使Rh阳性胎儿发生溶血性贫血,甚至死亡。
三、输血原则
输血的基本原则是供血者的红细胞不被受血者的血浆(血清)所凝集。故临床输血时,首选同型输血,在紧急情况下又无同型血时,才可输入O型血。无论同型或异型输血,输血前除需鉴定血型外,还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
交叉配血试验:把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相混合为主侧,再将受血者的红细胞与供血者的血清相混合称次侧。当两侧均无凝集时,配血相合,输血最为理想。若主侧凝集,则为配血不合,无论何种情况,都绝对不能输血。如主侧不凝集而次侧凝集,为配血基本相合,紧急情况下,可少量、缓慢输血(少于200ml)。但需周密观察,若有输血反应,即应停止输血。图8-5-1交叉配血试验示意图。
随着医学和科技的进步,输血疗法已经从输全血,发展为成分输血。即是把人血中的种种有效成分,如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分开制备成髙纯度的制品,根据临床需要,缺什么补什么,既能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又能节约血源。
第九章 循环系统
循环系统由一系列封闭和连续的管道构成,包括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
Back to home |
File page
Subscribe |
Register |
Login
|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