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支有股深动脉及其分支、旋股内侧动脉、旋股外侧动脉和穿动脉。
(4) 腘动脉:是股动脉的延续,在腘窝深部下行,至腘窝下角处分为胫前动脉和胫后动脉。腘动脉分支布于膝关节及附近诸肌,并参与膝关节网。图9-2-19小腿的动脉(右侧后面观)
(5) 胫后动脉:是腘动脉的延续,沿小腿后面浅、深层肌之间下行,在起始处发出腓动脉,分支布于胫、腓骨和小腿后群肌、外群肌,本干经内踝后方转入足底,分为足底内侧动脉和足底外侧动脉,分布于足底肌和皮肤。
(6) 胫前动脉:由腘动脉分出后,穿小腿骨间膜至小腿前群肌的深面下行,沿途分支布于小腿前群肌和附近皮肤,此动脉下行至足背移行为足背动脉。足背动脉再分支到足背和趾背,并有分支穿至足底,称足底深支。图9-2-20小腿和足背的动脉(前面)
足底弓:由足底外侧动脉与足背动脉的足底深支吻合而成,其分支分布于足趾。图9-2-21足底的动脉。
附:全身主要动脉的体表投影、摸脉点和止血部位|
1. 颈总动脉和颈外动脉
(1) 体表投影:取下颌角与乳突尖连线的中点,由此点至同侧胸锁关节作一连线,以甲状软骨上缘为界,以下为颈总动脉的体表投影,以上为颈外动脉的体表投影。
(2) 摸脉点和止血部位:于环状软骨外侧可摸到颈总动脉的搏动;将颈总动脉向后内方压迫于第6颈椎横突上,可使一侧头部止血。
2. 面动脉
(1) 体表投影:咬肌下端前缘至眼内眦的连线。
(2) 摸脉点和止血部位:在咬肌前缘与下颌体下缘交汇处可摸到其搏动;当一侧面部出血时,可在此压迫同侧的面动脉止血。
3. 颞淺动脉
摸脉点和止血部位:在外耳门前上方、颧弓根部可摸到其搏动;在小儿可触摸此处计数脉搏。亦可在此处压迫止血。
4. 锁骨下动脉
(1) 体表投影:胸锁关节至锁骨中点作一条凸向上的弧线,最高点距锁骨上缘1.2cm。
(2) 止血部位:于锁骨中点上方,向后下将该动脉压向第1肋,可使上肢止血。
5. 腋动脉和肱动脉
(1) 体表投影:上肢外展90°,手掌向上,自锁骨中点至肱骨内、外上髁连线的中点稍下方作一连线,以背阔肌下缘为界,以上为腋动脉的体表投影,以下为肱动脉的体表投影。
(2) 摸脉点和止血部位:在肱二头肌内侧沟内可摸到肱动脉搏动;将该动脉压向肱骨,可使压迫点以下的上肢止血。
6. 桡动脉
(1) 体表投影:自肱骨内、外上髁连线的中点稍下方至桡骨茎突的连线。
(2) 摸脉点:在桡骨茎突的前面、桡侧腕屈肌腱外侧可摸到其搏动,为主要摸脉点,是临床计数脉搏的部位;中医在此切脉,以行脉诊。
7. 尺动脉
(1) 体表投影:自肱骨内、外上髁连线的中点稍下方至肱骨内上髁与豌豆骨的连线的上、中1/3交点处,再至豌豆骨桡侧缘的连线。
(2) 止血部位:在腕横纹两端同时向深部压迫,可压住桡、尺动脉,使手部止血。
8. 指掌侧固有动脉
止血部位:在手指根部两侧压向指骨,可使手指止血。
9. 股动脉
(1) 体表投影:大腿稍外展外旋,自腹股沟中点至股骨内侧髁连线的上2/3段。
(2) 摸脉点和止血部位:在腹股沟中点稍下方可摸到股动脉搏动;将该动脉压向耻骨上支,可使下肢止血。
10. 腘动脉
止血部位:在腘窝中加垫,屈膝包扎,可压迫腘动脉,使小腿和足部止血。
11. 胫前动脉和足背动脉
(1) 体表投影:自胫骨粗隆与腓骨头连线的中点,经足背内、外踝连线的中点,至第1跖骨间隙近侧的连线,在踝关节以上为胫前动脉的体表投影,以下为足背动脉的体表投影。
(2) 摸脉点和止血部位:在足背内、外踝连线的中点,踇长伸肌腱外侧可摸到足背动脉搏动,中医称趺阳脉。向下压迫可减轻足背出血。
12. 胫后动脉
(1) 体表投影:自腘窝下角至内踝与跟骨结节连线的中点作一连线,即为其体表投影。
(2) 摸脉点和止血部位:在内踝与跟骨结节之间可摸到搏动;将该动脉压向深部,可减轻足底出血。
(二) 静脉
体循环的静脉起始于全身各部的毛细血管,经逐级汇合,最后汇入右心房。静脉在结构和配布上的主要特点是:①静脉中的血液压力低,流速缓慢,又因壁薄,收缩力弱,故静脉比同级动脉管径粗;②属支及其间的吻合也多,在某些脏器内或脏器周围,常形成静脉丛;③除大静脉、肝门静脉和头颈部静脉外,中等静脉壁内面,一般都有阻止静脉血逆流的静脉瓣。图9-2-22静脉瓣。
静脉按其走行位置可分为深、浅两种。浅静脉行于浅筋膜内,又称皮下静脉,是临床常用作静脉穿刺的血管。深静脉位于深筋膜的深面或体腔内,多与动脉伴行,其名称和收集范围大多与其伴行动脉的名称和分布范围相当。
体循环的静脉分为心静脉系(见第一节中心脏的血管)、上腔静脉系和下腔静脉系。图9-2-23全身静脉模式图,图9-2-24上腔静脉和下腔静脉。
1. 上腔静脉系
上腔静脉系的主干是上腔静脉,由左、右头臂静脉在右侧第1胸肋关节后合成,沿升主动脉右侧垂直下行注入右心房。它汇集头颈部、上肢和胸部(心除外)和脐以上腹前外侧壁的静脉血。
(1) 头颈部的静脉:每侧各有两条静脉干,颈内静脉和颈外静脉。
1) 颈内静脉:在颈静脉孔处与颅内的乙状窦相续,先后在颈内动脉和颈总动脉的外侧下行,末端在胸锁关节后方,与同侧的锁骨下静脉合成头臂静脉,其汇合处形成的夹角称静脉角。图9-2-25头颈部的静脉。
颈内静脉按其所在部位可分为颅内支和颅外支两类。颅内支通过硬脑膜窦收集脑膜、脑、视器、前庭蜗器及颅骨的血液。颅外支主要汇集面部、颈部、咽和甲状腺等处的静脉血。其中颅外支最主要的属支是面静脉。
面静脉:起自内眦静脉,经鼻翼及口角外侧斜向下后方,在下颌角附近接受下颌后静脉的前支,下行至舌骨高度,注入颈内静脉,面静脉收集面前部软组织的血液。面静脉在口角平面以上一般无静脉瓣,借内眦静脉、眼静脉与颅内海绵窦相交通。又可经面深静脉、翼静脉丛、眼下静脉与海绵窦相通。故面部,尤其是鼻根至两侧口角间的三角区,发生感染时,若处理不当(如挤压等),感染可经上述途径传入颅内,故临床上称此区为“危险三角”。图9-2-26颅内、外静脉及其交通。
2) 颈外静脉:是颈部最大的浅静脉,主干起始于腮腺的下方,沿胸锁乳突肌表面下行至颈根部注入锁骨下静脉。颈外静脉主要收集头后部浅层和颈浅部的静脉血。
(2) 上肢的静脉:分深静脉和浅静脉。深静脉都与同名动脉伴行,最后合成腋静脉。腋静脉延续为锁骨下静脉。
上肢的浅静脉主要有3条:即头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起自手背静脉网的桡侧,沿上肢的前外侧上行,注入腋静脉。贵要静脉起自手背静脉网的尺侧,沿上肢的前内侧上行,至臂中点稍下方,注入肱静脉。肘正中静脉位于肘窝的前方,是连接头静脉和贵要静脉的一条粗短血管,是临床注射、输液或抽血的部位。图9-2-27上肢的浅静脉
(3) 胸部的静脉:胸部静脉的主干为奇静脉,该静脉沿脊柱胸段的右缘上行,至第4胸椎平面向前经右肺根的上方注入上腔静脉。它主要收集胸壁、食管和支气管等处的静脉血。
2.下腔静脉系
下腔静脉系的主干是下腔静脉。它在第5腰椎平面由左、右髂总静脉汇合而成,是人体最大的静脉。下腔静脉沿腹主动脉的右侧上行,经肝的后方,穿膈的腔静脉孔入胸腔,注入右心房。它收集下肢、盆部和腹部(脐以上腹前外侧壁除外)的静脉血。图9-2-28下腔静脉及其属支
(1) 下肢的静脉:下肢静脉分为深静脉和浅静脉。深静脉都与同名动脉伴行,最后上行续于髂外静脉。下肢的浅静脉主要有两条,即大隐静脉和小隐静脉。大隐静脉在足背内侧缘起自足背静脉网,经内踝前方,沿小腿内侧及大腿前内侧上升,在腹股沟韧带的下方注入股静脉。大隐静脉是下肢静脉曲张的好发部位。小隐静脉在足背的外侧缘起自足背静脉网,经外踝后方,沿小腿后面中央上升,至腘窝处注入腘静脉。小隐静脉亦是下肢静脉曲张的好发部位。图9-2-29下肢浅静脉。
(2) 盆部的静脉:盆部的静脉主干为左、右髂总静脉。它在骶髂关节的前方由同侧的髂内静脉和髂外静脉汇合而成。
1) 髂外静脉:位于髂外动脉的内侧,是股静脉的延续,主要收集下肢及腹前外侧壁下部的静脉血。
2) 髂内静脉:位于髂内动脉的后内侧,其属支都与同名动脉的脏支和壁支相伴行,收集盆壁和盆腔脏器的静脉血。从盆腔器官回流的静脉起始于相应器官周围或器官壁内发达的静脉丛。如直肠静脉丛、膀胱静脉丛和子宫静脉丛等。图9-2-30直肠的静脉。
(3) 腹部的静脉:大多数都直接或间接汇入下腔静脉。主要有肾静脉、睾丸静脉、肝静脉、门静脉。
1) 肾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注入下腔静脉。
2) 睾丸静脉:有数条,起自睾丸和附睾,在精索内吻合成蔓状静脉丛。该静脉丛最后汇合为左、右睾丸静脉,左侧向上成直角汇入左肾静脉,右侧以锐角汇入下腔静脉。在女性该静脉起自卵巢,称为卵巢静脉。
3) 肝静脉:有2?3条,均包埋于肝实质内,在肝的后缘注入下腔静脉。
4) 肝门静脉:为一短粗的静脉干,由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在胰头和胰体交界处的后方汇合而成。肝门静脉向上经十二指肠上部的后方进入肝十二指肠韧带,在肝固有动脉和胆总管的后方上行,至肝门分为左、右两支入肝。肝门静脉收集腹腔内不成对脏器(肝除外)的静脉血。图9-2-31肝门静脉及其属支。
肝门静脉的主要属支有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肠系膜下静脉、胃左静脉和附脐静脉。
肝门静脉借其属支可与上、下腔静脉系属支之间有丰富的吻合。其中最具临床意义的有三处:①食管静脉丛位于食管壁内及食管的周围。食管腹部的食管静脉丛,其静脉血主要以食管静脉汇入胃左静脉,而其余汇入奇静脉,构成肝门静脉系与上腔静脉系的吻合。②直肠静脉丛位于直肠和肛管的壁内及其周围。直肠静脉丛上部的静脉血经直肠上静脉汇入肠系膜下静脉,而下部的静脉血则经直肠下静脉汇入髂内静脉,构成肝门静脉系与下腔静脉系之间的吻合。③脐周静脉网位于脐周围的皮下组织内,经胸、腹壁的浅静脉分别汇入腋静脉和股静脉。同时脐周静脉网与附脐静脉相交通,从而构成肝门静脉系与上、下腔静脉系之间的吻合。同居9-232肝门静脉与上、下腔静脉之间的交通模式图。
在正常情况下,肝门静脉系与上、下腔静脉系之间的交通支细小,血流量少。肝硬化、肝肿瘤、肝门处淋巴结肿大或胰头肿瘤等可压迫肝门静脉,导致肝门静脉回流受阻,此时肝门静脉系的血液经上述交通途径形成侧支循环,通过上、下腔静脉系回流。由于血流量增多、压力增高,原本细小的交通支变得粗大和弯曲,出现静脉曲张。如果食管静脉丛曲张破裂可以引起呕血;直肠静脉丛曲张则形成痔,痔破裂导致便血;脐周静脉网曲张在腹壁出现“海蛇头”现象。当肝门静脉系的侧支循环失代偿时,还可引起脾肿大和腹水等其他症状。
四、 血管的功能
血管具有参与形成和维持动脉血压,输送血液和分配器官血流量,以及实现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功能。
(一)动脉血压
1. 动脉血压的概念及正常值
血液对动脉管壁的侧压力,称为动脉血压。通常所说的血压是指动脉血压。在每一心动周期中,心缩期动脉血压升高到最高值,称为收缩压;心舒期动脉血压下降到最低值,称为舒张压。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称为脉搏压或脉压。脉压反映动脉血压波动的幅度。在整个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的平均值称为平均动脉压,约等于舒张压加1/3脉压。
我国成人在安静时收缩压为90?140mmHg(ImmHg约等于0.133kPa),舒张压为60?90mmHg,脉压为30?40mmHg。临床上动脉血压的习惯记录方式是“收缩压/舒张压”。正常人的动脉血压存在年龄、性别差异。一般随年龄增大而逐渐升高,收缩压比舒张压升高显著,男性比女性略高。安静时动脉血压相对稳定,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时,血压可暂时升高。
2. 动脉血压相对稳定的生理意义
一定高度的平均动脉压是推动血液循环和保持各器官有足够血流量的必要条件。动脉血压过低,血液的供应不能满足各器官的需要,尤其是心、脑、肾等重要器官可因缺血、缺氧造成严重后果;动脉血压过髙,心室肌的后负荷增大,久之可导致心室扩大,甚至心力衰竭。此外,血压过髙血管壁容易损伤,如脑血管受损可造成脑溢血。
3. 动脉血压的形成
在封闭的心血管系统中充盈足够的血量是形成血压的前提。动脉内充盈的血量增多,则动脉血压升高,反之则降低。心室收缩时射出的血液,由于外周阻力的存在,只有小部分(约1/3)流至外周,大部分(约2/3)暂时贮存在大动脉内,因此收缩期动脉血压升髙。但由于大动脉管壁的弹性扩张,收缩压不致过高。心室舒张时射血停止,动脉血压下降,同时大动脉管壁弹性回缩,继续推动血液向外周流动。由于大动脉管壁的弹性回位和外周阻力的存在,使大动脉内仍充盈一定量的血液,因此舒张压仍能保持一定尚度。
简言之,动脉血压形成的前提是足够的血量充盈心血管系统;心脏射血和外周阻力是形成血压的两个根本因素;大动脉管壁的弹性能缓冲收缩压、维持舒张压以及保持血液的连续流动。
4.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凡能影响上述动脉血压形成的因素,均可影响动脉血压。
(1) 搏出量:当搏出量增加时,收缩压明显升高,舒张压升高较少,故脉压增大。这是因为收缩压增高可使血流速度加快,到舒张期末,动脉中存留的血液量与搏出量增加之前相比较,增加不多,故舒张压升高不明显。如搏出量减少,则主要使收缩压降低,脉压减小。因此,收缩压主要反映搏出量多少。
(2) 心率:若其他因素不变,心率加快时,心舒期缩短,在该期内通过小动脉流出的血液较少,因而心舒期末存留在大动脉内的血液量就较多,以致舒张压明显升高,脉压减小。如心率减慢,舒张压明显降低,则脉压增大。
(3) 外周阻力:若其他因素不变,外周阻力增加时,舒张压明显升高,收缩压升高较少,故脉压减小。这是因为外周阻力增大,使流至外周的血液减少,而心舒期末存留在动脉中的血量增加,故舒张压明显升高。外周阻力减小时,舒张压明显降低,脉压增大。因此,舒张压的高低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外周阻力过高是高血压的主要因素。
(4) 循环血量与血管容量:正常机体的循环血量与血管容量相适应,使血管内血液保持一定的充盈度,而显示一定的血压。如果大失血造成循环血量迅速减少,而血管容量未能相应减小,可导致动脉血压急剧下降,甚至危及生命。
(5) 大动脉管壁的弹性:大动脉管壁的弹性具有缓冲血压、减小脉压的作用。老年人血管硬化时,大动脉管壁弹性减退,对血压的缓冲作用减弱,故使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脉压增大。但由于老年人小动脉常同时硬化,以致外周阻力增大,因而舒张压也常常升高。
(二)微循环
微循环是指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它是实现血液和组织细胞之间物质交换的重要部位。图9-2-33微循环模式图
1. 微循环的组成
典型的微循环由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网、通血毛细血管、动静脉吻合支和微静脉等7个部分组成。
2. 微循环的三条通路及功能
(1) 迂回通路:血液经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进入真毛细血管网,最后汇入微静脉,称迂回通路。

Prev | Next
Pg.: 1 ...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 35


Back to home | File page

Subscribe | Register | Login |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