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其他内分泌细胞及激素
一、胃肠激素
研究发现存在于胃肠道的某些激素或肽类,也存在于神经系统内,一些存在于神经系统的肽类也存在于胃肠道,这些双重分布的肽类,称为脑肠肽,迄今已被发现的脑肠肽有20多种,如:
1. 促胃液素
促胃液素可促进胃液、胰液、胆汁分泌,促进胃肠运动和胆囊收缩。
2. 促胰液素
促胰液素可促进胰液、胆汁、小肠液分泌和胆囊收缩,抑制胃肠运动和胃液分泌。
3. 缩胆嚢素
缩胆囊素可促进胃液、胰液、胆汁分泌,加强胃肠运动和胆囊收缩。
二、 心房钠尿肽
心房肌细胞能合成和分泌一种活性多肽,称心房钠尿肽。主要作用是利钠、利尿、舒张血管和降低血压;在体内参与水盐平衡、体液容量和血压调节。
三、 松果体激素
松果体可合成分泌褪黑激素、8-精催产素。该激素最明显的作用是抑制下丘脑-腺垂体-性腺轴。切除幼年动物松果体的最突出表现是性早熟。
四、 前列腺素
前列腺素是广泛存在于人和哺乳动物各种组织与体液中的一组激素,在肝、肠、肾、胰、心、肺、生殖器、胸腺均可分离出前列腺素,前列腺素局部产生和释放,局部发挥作用,属于局部激素。

第十一章 神经系统
第一节 神经系统概述
一、神经系统的主要功能
神经系统包括颅腔内的脑、椎管内的脊髓以及与脑、脊髓相连的脑神经、脊神经。图11-1-1神经系统模式图
神经系统是人体内主要的功能调节系统,在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一方面调节和控制机体内各系统的功能活动,使其相互协调、相互配合,既分工又合作,从而使机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如进行运动时,骨骼肌活动增强,耗氧量增加,因而呼吸加深加快以吸入更多的氧;同时心跳加快,心收缩力增强,血液循环加速以促进氧的运输,增加供氧量;此外,运动时,机体产热增加,此时汗腺分泌增加,周围小血管扩张,加快散热,以维持体温在正常水平;这些都是在神经系统的调控下完成的。另一方面使机体活动随时适应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维持机体与外界环境的平衡。如环境温度变化时,通过神经系统调节骨骼肌的活动、周围小血管的舒缩、汗腺的分泌等,增加或减少热量的散发,以维持体温正常。
人类在长期进化发展过程中,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皮质高度发达,它不仅是各种感觉和运动的最高中枢,也是语言、思维活动的物质基础。因此,人类不仅能被动地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而且能主动地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使自然界为人类服务。
二、 神经系统的分部
神经系统在形态和功能上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为了叙述和学习的方便,可从不同角度进行分部。
(一)按位置区分
神经系统按其所在位置的不同可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部分。
1. 中枢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脑位于颅腔内,脊髓位于椎管内。脑和脊髓内含有各级各类神经中枢,在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中起主导作用。
2. 周围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脑神经有12对,与脑相连。脊神经有31对,与脊髓相连。脑神经和脊神经在中枢神经系统与感受器或效应器(骨骼肌、心肌、平滑肌和腺体)之间起神经冲动传导的作用。
(二) 按分布对象区分
神经系统按其分布对象的不同可分为躯体神经系统和内脏神经系统;二者均再分为中枢部和周围部。它们的中枢部存在于脑和脊髓内;周围部存在于脑神经和脊神经内,按分布对象不同分为躯体神经和内脏神经。
1. 躯体神经
躯体神经主要分布于皮肤和运动系统(骨、骨连结和骨骼肌),又分为躯体感觉(传入)神经和躯体运动(传出)神经,前者主要将皮肤和运动系统的感觉冲动传导至脑和脊髓,后者将脑和脊髓发出的运动指令传向骨骼肌。
2. 内脏神经
内脏神经主要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又可分为内脏感觉(传入)神经和内脏运动(传出)神经,前者传导内脏、心血管和腺体的感觉冲动,后者支配心肌、平滑肌的运动和腺体的分泌。内脏运动神经又根据其功能的不同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三、 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
神经系统的功能活动十分复杂,但其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反射是机体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对内、外环境的刺激所作的适度地应答性反应。
执行反射活动的形态学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5个环节: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最简单的反射只有感觉和运动两级神经元参与,例如膝跳反射(用小锤叩击髌韧带,股四头肌收缩引起小腿轻伸一下),其反射弧就是由股四头肌内的感受器(肌梭)、股神经内的传入纤维、股神经内的传出纤维加上股四头肌的效应器而组成的,其传入、传出神经元直接在脊髓内相突触。一般的反射弧在传入、传出神经元之间有一个或多个中间神经元参加;中间神经元越多,引起的反射活动就越复杂。人类的思维活动就是通过大量的中间神经元极为复杂的反射活动来完成的。反射弧的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障碍,反射活动将减弱甚至消失。临床常通过一些检查反射的方法协助诊断神经系统疾病。图11-1-2神经冲动传递方向及反射弧组成示意图
四、 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
由于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是神经元,而神经元又有胞体和轴突的区分,分别位于神经系统不同部位的胞体或轴突的群体就因组合和编排方式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术语。
1. 神经节与神经核
在中枢部皮质以外,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神经元的胞体聚集成团或柱,称为神经核。在周围部,神经元的胞体聚集处称为神经节。
2. 灰质与皮质
中枢神经内,神经元的胞体及其树突聚集的部位,因富含血管,在新鲜标本上呈灰色,故称灰质。分布于大、小脑表面的灰质层称为皮质。神经核也属于灰质。
3. 白质与髓质
中枢神经内,神经纤维聚集的部位,因髓鞘含类脂质,在新鲜标本上呈白色,称白质。分布在大、小脑深面的白质称为髓质。纤维束也属于白质。
4. 纤维束与神经
神经元的突起常集中成束,在周围部称为神经;在中枢内起止与功能基本相同的神经元的突起集中在一起,称为纤维束。神经中可含有功能相同的纤维,也可含有功能不同的纤维。而纤维束则由只含有功能相同的纤维。
5. 网状结构
中枢神经内,神经纤维纵横交错穿插成网,神经元的胞体散布其中,这种结构成为网状结构。
第二节 脊髓和脊神经
一、脊髓
(一)脊髓的位置和外形
脊髓位于椎管内,上端在平枕骨大孔处与延髓相连,下端在成人平第1腰椎体下缘,全长约为42?45cm。脊髓呈前后稍扁的圆柱形,全长粗细不等,有两个膨大,即颈膨大和腰骶膨大。脊髓末端变细,称脊髓圆锥,自此处向下延为细长的无神经组织的细丝称终丝,向下止于尾骨的背面。
脊髓表面借前、后两条位于正中的纵沟分为左右对称的两半。前面的裂隙明显,称前正中裂,后面的称后正中沟,不明显。此外还有两对外侧沟,即前外侧沟和后外侧沟。前外侧沟是前根从脊髓发出的位置,沟的形状不明显;后外侧沟易于分辨,是后根进入脊髓的地方。图11-2-1脊髓的外形
脊髓在外形上没有明显的节段性,但每一对脊神经及其前、后根的根丝附着范围的脊髓即构成一个脊髓节段。因为有31对脊神经,故脊髓可分为31个节段:8个颈节(C)、12个胸节(T)、5个腰节(L)、5个骶节(S)和1个尾节(Co)。图11-2-2脊髓节段,图11-2-3脊髓节段立体模式图
(二) 脊髓节段与椎骨的位置关系
由于在胚胎三个月后,人体脊柱的生长速度比脊髓要快,因此在成人脊髓与脊柱的长度是不相等的。这样一来,脊髓的节段与脊柱的节段并不完全对应。在成人,一般粗略的推算方法是:上颈髓节(C1?C4)大致与同序数椎骨相对应;下颈髓节(C5?C8)和上胸髓节(T1?T4)与同序数椎骨的上一节椎体平对;中胸部的脊髓节(T5?T8)约与同序数椎骨上方第2节椎体平对;下胸部(T9?T12)的脊髓节约与同序数上方第3节椎体平对;腰髓约平对第10?12胸椎范围;骶髓和尾髓约平对第1腰椎。因此,腰、骶、尾部的脊神经前、后根在通过相应的椎间孔离开脊柱以前,在椎管内向下行走一段距离,这就形成马尾。也就是说,成人椎管内在第1腰椎以下已无脊髓而只有马尾。
(二) 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髓由灰质和白质构成。灰质中央有贯穿脊髓全长的纵小管,称为中央管。
1. 灰质
灰质横切面上围绕中央管,呈蝶形。每侧灰质前部扩大称前角(柱),内含运动神经元,发出的轴突组成脊神经的前根。灰质的后部狭长称后角(柱),内含联络神经元,发出的树突与后根的纤维形成突触,其轴突有的进入白质形成上行纤维束入脑,有的则在脊髓的不同节段间起联络作用。脊髓从第1胸节段到第3腰节段前后角之间有侧角(柱),内含交感神经元,是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其轴突经相应前根出椎管。低髓第2?4节段无侧角,但在相当于胸段的侧角部有副交感神经元,发出的轴突也经相应的前根走出椎管。图11-2-4脊髓的内部结构
2. 白质
白质位于灰质周围,每侧借脊髓的纵沟分成三个索。前正中裂与前外侧沟之间为前索;前、后外侧沟之间称为外侧索;后外侧沟与后正中沟之间为后索。灰质连合与前正中裂之间的白质称为白质前连合,由左右交叉的横行纤维组成。白质主要由许多纵行排列的神经纤维束构成;纤维束可根据其纤维长短以及连接的部位,可分为短的固有束和长距离的上行、下行纤维束。白质内的纤维束主要有上行和下行两种。其中,上行的纤维束主要有脊髓丘脑束、薄束和楔束,下行的纤维束主要有皮质脊髓前束和皮质脊髓侧束。
(1) 固有束:起止均在脊髓,紧贴灰质的边缘,主要由后角细胞的轴突构成,完成脊髓节段内和节段间的反射活动。
(2) 上行纤维束(感觉传导束)
1) 薄束和楔束:位于后索内,薄束位于后索的内侧部,纵贯脊髓全长;楔束位于薄束的外侧,仅见于第4胸节以上的脊髓。薄束由同侧第5胸节以下的脊神经节细胞的中枢突组成,楔束由同侧第4胸节以上的脊神经节细胞的中枢突组成。这些脊神经节细胞的周围突经脊神经分别至肌、肌腱、关节的本体感受器和皮肤的精细触觉感受器,中枢突经后根内侧部进入脊髓后索中组成薄束和楔束,上行止于同侧延髓的薄束核和楔束核。薄束和楔束分别传导来自同侧下半身和上半身(头部除外)的本体觉(肌腱、关节的位置觉,运动觉和震动觉)和精细触觉(如辨别两点的距离和物体的纹理粗细)信息。图11-2-5薄束、楔束和脊髓丘脑束示意图
薄束、楔束内来自各节段的纤维有明确的定位,由内侧向外侧依次是来自骶、腰、胸、颈段的纤维。
本体觉临床又称深感觉。当脊髓后索病变时,深感觉的信息不能上传到大脑皮质。病人闭目时,就不能确定自己肢体所处的位置、姿势和运动方向,因而闭目站立时,身体摇晃倾斜、站立不稳,也不能辨别物体的形状、纹理粗细等。
2) 脊髓丘脑束:由位于外侧索前部的脊髓丘脑侧束和前索外侧部的脊髓丘脑前束组成。前者传导来自对侧半身(头部除外)的粗触觉、压觉信息,后者传导来自对侧半身(头部除外)的痛觉、温度觉信息。脊髓丘脑束主要起自对侧脊髓灰质后角细胞,纤维斜向内上,上升1?2个节段,经白质前连合交叉至对侧外侧索或前索内上行,经脑干,止于间脑的背侧丘脑。
脊髓丘脑束的纤维也有明确的定位,由外侧向内侧依次是来自骶、腰、胸、颈段的纤维。
痛觉、温度觉、触觉和压觉临床又称浅感觉。一侧脊髓丘脑束损伤时,损伤平面下1?2节段以下对侧皮肤的痛觉、温度觉丧失;而触觉影响不大,因为精细触觉经后索的薄束、楔束传导,未受影响。
3) 脊髓小脑束:包括脊髓小脑前束和脊髓小脑后束,分别位于外侧索外侧缘的前部和后部(图11-2-4),传导下肢和躯干下部的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信息传递至小脑皮质,参与协调下肢的运动和姿势。
(3) 下行纤维束(运动传导束)
1) 皮质脊髓束:包括皮质脊髓侧束和皮质脊髓前束,分别位于外侧索后部和前索内侧部。皮质脊髓束起自大脑皮质躯体运动中枢,下行至延髓下端的锥体交叉处,大部分纤维交叉至对侧脊髓外侧索后部下行,形成皮质脊髓侧束;小部分纤维没有交叉,直接下行至同侧脊髓前索内侧部,形成皮质脊髓前束。皮质脊髓侧束纵贯脊髓全长,下行过程中陆续分支,直接或间接止于同侧前角运动细胞。皮质脊髓前束仅存在于中胸节段以上,大部分纤维逐节陆续经过白质前连合交叉至对侧,终止于对侧前角运动细胞;小部分纤维终不交叉,止于同侧前角运动细胞。图11-2-6皮质脊髓束示意图
皮质脊髓侧束的纤维同样有明确的定位,由内侧向外侧依次是至颈、胸、腰、骶节的纤维。
一侧皮质脊髓侧束受损时,损伤平面以下同侧肢体可出现痉挛性瘫痪,而躯干肌不瘫痪。
2) 另外还有红核脊髓束、前庭脊髓束、顶盖脊髓束、网状脊髓束、内侧纵束等。
(三) 脊髓的功能
脊髓是中枢神经的低级部分,正常情况下,它受脑的控制。其功能可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1. 传导功能
脊髓是脑和周围神经系统的联络通道。白质内的上、下行纤维束具有联络作用。除头面部外,躯体大部分感觉都经传入神经传至脊髓,再经上行传导束传至脑。经脑的分析后,由运动区发出冲动,经下行传导束传至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后者发出的冲动传至效应器而产生运动。
2. 反射功能
脊髓是许多简单反射的中枢,能完成牵张反射和内脏反射。
(1) 牵张反射:分为腱反射和肌紧张。
1) 腱反射:是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如膝跳反射、跟腱反射等。
2) 肌紧张:是指缓慢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表现为被牵拉的肌肉发生微弱而持久的收缩,即维持肌肉的紧张性收缩状态,临床称为肌张力。如腱反射减弱、消失,肌张力减弱或消失,提示脊髓损伤。
(2) 内脏反射:脊髓内有一些简单的内脏反射中枢,如排尿、排便反射及发汗中枢等。在脊髓受损时,可引起排尿、排便障碍,导致粪、尿潴留。
二、脊神经
(一)概述
1. 脊神经的组成
背神经共31对,包括8对颈神经、12对胸神经、5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和1对尾神经。每对脊神经借前根和后根与脊髓相连,前、后根在椎间孔处汇合成一条脊神经。在汇合之前,在椎间孔附近,后根上有一椭圆形的膨大,称脊神经节,其内含有假单极神经元,其中枢突构成脊神经后根。第1颈神经在寰椎与枕骨之间出椎管,第2?7颈神经在同序数椎骨上方的椎间孔穿出,第8颈神经在第7颈椎与第1胸椎之间的椎间孔穿出;胸、腰神经在同序数椎骨下方的椎间孔穿出;第1?4骶神经由同序数的髁前、后孔穿出,第5骶神经和尾神经由骶管裂孔穿出。图11-2-7脊髓及脊神经,图11-2-8脊神经的组成、分支和分布示意图
2. 脊神经纤维成分
每对脊神经借前根和后根与脊髓相连。前根属运动性,后根属感觉性,后根较前根略粗,二者在椎间孔处合成一条脊神经干,感觉和运动纤维在干中混合,所以脊神经是混合神经,其感觉纤维分布于皮肤、肌、关节以及内脏的感受器,将躯体与内脏的感觉冲动传向中枢。运动纤维分布于横纹肌、平滑肌和腺体。因此,根据脊神经的分布和功能,将其组成的纤维成分为四类:
(1) 躯体感觉纤维:细胞体位于脊神经节内,分布于皮肤、骨骼肌、肌腱和关节将皮肤的浅感觉(痛、温觉)和肌、腱、关节的深感觉传入中枢。

Prev | Next
Pg.: 1 ...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 35


Back to home | File page

Subscribe | Register | Login |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