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躯体运动核:主要由躯体运动神经元的胞体组成,其轴突构成脑神经中的躯体运动纤维,分布到头颈
部的骨骼肌,管理其随意运动。其主要者:在中脑内有动眼神经核支配大部分眼球外肌;面神经核支配面肌。延髓内有疑核支配咽喉肌;舌下神经核支配舌肌。
② 内脏运动核:脑干的内脏运动核皆属副交感核,它们的轴突组成脑神经中管理内脏运动的副交感纤维,支配平滑肌、心肌和腺体,其重要者:在中脑内有动眼神经副核支配睫状肌和瞳孔括约肌。延髓内有迷走神经背核支配颈部、胸腔和大部分腹腔器官的平滑肌、心肌和腺体。
③ 躯体感觉核:接受脑神经中的躯体感觉纤维。其重要者:位于脑桥内的三叉神经脑桥核,主要接受面部皮肤和口、鼻腔黏膜的触觉冲动;还有三叉神经脊束核,它是三叉神经脑桥核的延续,向下贯穿延髓全长,主要接受面部皮肤和口腔黏膜的痛、温度觉冲动。
④ 内脏感觉核:为延髓内的孤束核,接受脑神经中的内脏感觉纤维。来自咽、喉及胸腹腔脏器的感觉纤维皆终止于孤束核,其中味觉纤维终止于孤束核的上端。
2) 非脑神经核:主要有:
① 薄束核和楔束核:位于延髓背面的薄束结节和楔束结节内,接受薄束和楔束的纤维。它是传导意识性
本体觉和精细触觉传导路的第二级神经元胞体所在地。
② 黑质:是紧靠大脑脚底的灰质带,是含黑色素的细胞团,细胞内富含多巴胺。黑质与纹状体之间有往
返的纤维联系,黑质细胞合成的多巴胺通过其轴突输送至纹状体。黑质的多巴胺缺乏可导致运动减少,肌张力过尚,是引起震颤麻痹(帕金森病)的主要病因。
③ 红核:在中脑上丘水平,位于被盖部的中央,因富有血管,在新鲜脑干切面上显红色而得名。红核主
要接受小脑的纤维,这些纤维主要构成小脑上脚。红核的传出纤维主要有红核脊髓束,交叉后下行,终于脊髓灰质前角运动神经元。
(2) 白质:主要由上、下行的纤维束组成。
1) 内侧丘系:是由薄束核、楔束核内的神经细胞体发出的纤维,呈弓形走向延髓中央管的腹侧,在中线上左右交叉,称为内侧丘系交叉,交叉后的纤维折向上行,组成内侧丘系。先走在正中线两旁,继而偏向外侧,终止于背侧丘脑。
2) 脊髓丘脑束:也称脊髓丘系,由脊髓上行至脑干,走在内侧丘系的背外侧,上行至背侧丘脑。
3) 三叉丘脑束:又称为三叉丘系。三叉神经脑桥核和脊束核发出的纤维,越至对侧,转而上行组成三叉丘脑束。三叉丘脑束的位置与内侧丘系毗邻,它上行至背侧丘脑。
4) 锥体束:是自大脑皮质运动中枢发出的支配骨骼肌随意运动的传导束。在脑干内,行经大脑脚、脑桥基底部,到延髓形成锥体。锥体束一部分纤维终止于脑干的脑神经躯体运动核,此即皮质核(延髓)束。而其余大部分纤维在锥体下端相互交叉(锥体交叉)到脊髓外侧索,此即皮质脊髓侧束;小部分纤维不交叉至脊髓前索,此即皮质脊髓前束。
(3) 脑干的网状结构:在脑干中央区域还有较分散的纤维纵横交织成网,网眼内散在有神经细胞,这个区域称为脑干网状结构。脑干网状结构向上延伸到背侧丘脑。脑干网状结构可接受来自各种感觉传导束的信息,其传出纤维可联系中枢各级水平,影响广泛地区。网状结构是中枢神经内一个重要的整合机构,参与躯体、内脏及觉醒等多种功能活动。
(二)小脑
1. 小脑的外形和分部
(1) 小脑的位置和外形:小脑位于颅后窝内,在大脑半球枕叶下方,脑桥与延髓的后方。小脑借3对脚与脑干相连。小脑脚由出入小脑的纤维束组成。小脑在外形上,可分中间的小脑蚓和两侧的小脑半球。小脑上面稍平坦,其前、后缘凹陷,称为小脑前、后切迹;下面膨隆,在小脑半球下面的前内侧,各有一个突出部,称为小脑扁桃体。它紧靠枕骨大孔,其腹侧邻近延髓,当颅内压增高时,小脑扁桃体可被挤入枕骨大孔内,压迫延髓而危及生命,临床上称为小脑扁桃体疝或枕骨大孔疝。图11-3-7小脑的上面,图11-3-8小脑的下面
(2) 小脑的分叶:小脑上面前、中1/3交界处有一略呈“V”字形的深沟,称为原裂。小脑下面绒球和小结的后方有一深沟,为后外侧裂。根据原裂和后外侧裂以及小脑的发生,可将小脑分为三个叶:前叶、后叶和绒球小结叶。前叶和后叶又合称为小脑体。
2. 小脑的内部结构
小脑的表面为一层灰质,称小脑皮质;皮质深部为白质,称小脑髓质;髓质内有4对神经核,称小脑核,其中最大者为齿状核。图11-3-9小脑的横切面
3. 小脑的功能
根据小脑的传出、传入联系,将小脑划分为3个功能区:绒球小结叶主要与前庭神经核和前庭神经联系,称为前庭小脑,在进化上出现最早,又称原小脑;小脑蚓和半球中间区组成旧小脑,主要接受来自脊髓的信息,又称为脊髓小脑;小脑外侧区接受大脑皮质经脑桥中继后的信息,在进化上出现最晚,与大脑皮质的发展有关,为新小脑,又称大脑小脑。
原小脑的功能是维持身体的平衡,故原小脑损伤,可出现平衡失调、站立不稳等。旧小脑的功能为调节肌张力。新小脑的功能是协调骨骼肌的随意运动,故新小脑损伤时,常伴有旧小脑损伤,患者常表现为肌张力低下、腱反射减弱、共济运动失调和意向性震颤。
(三) 间脑
间脑位于中脑的前上方,由于大脑半球的高度发达,间脑除腹面的一部分露于脑底外,余皆被大脑半球所掩盖。间脑的外侧与大脑半球愈合。间脑中间有一矢状裂隙称第三脑室,它向下通中脑水管,向上经室间孔与侧脑室相通。图11-3-10右侧背侧丘脑冠状切面示意图
间脑主要包括背侧丘脑、后丘脑和下丘脑三部分:
1. 背侧丘脑
背侧丘脑,又称丘脑,是间脑的背侧部一对卵圆形的灰质团块。背侧丘脑是由一些灰质核团组成,有一“Y”形的纤维板,将背侧丘脑分隔成前部的前核群,内侧部的内侧核群和外侧部的外侧核群。外侧核群分为位于背侧部的背侧核群和腹侧部的腹侧核群。其中腹侧核群中的腹后核,是躯体感觉的中继站,即来自全身的深、浅感觉,最后都在此中继,再到大脑皮质感觉中枢。
背侧丘脑不仅是感觉的中继站,而且也是个复杂的分析器,一般认为痛觉在丘脑阶段即开始产生。丘脑受损害时常见的症状是感觉丧失、过敏或伴有剧烈的自发疼痛。
2. 后丘脑
后丘脑位于背侧丘脑后侧的外下方,包括两对小隆起,称为内侧膝状体和外侧膝状体。它们是听觉和视觉传导路的中继站。内侧膝状体接受听觉纤维,发出听辐射分布到颞叶的听觉中枢。外侧膝状体接受视束纤维,发出视辐射到枕叶的视觉中枢。
3. 下丘脑
下丘脑位于背侧丘脑的前下方,构成第三脑室的底和侧壁下份。在脑底面,下丘脑的范围从前至后为视交叉、灰结节、乳头体。灰结节向下方伸出一细蒂,称为漏斗。漏斗下端连于垂体。垂体属于内分泌器官。
下丘脑内含有许多核团,但核团界限不明显,其中界线清楚的有视上核和室旁核。下丘脑的纤维联系十分广泛,对内脏活动以及内分泌活动等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所以,下丘脑是重要的皮质下内脏活动中枢。吐11-3-11下丘脑的主要核团
(四) 端脑
端脑由左、右两侧大脑半球构成。两侧半球之间的裂隙为大脑纵裂,裂底有连接两半球的横行纤维,称为胼胝体。
1. 大脑半球的外形和分叶
(1) 大脑半球的外形:大脑半球可分为上外侧面、内侧面和下面。大脑半球表面凸凹不平,有许多浅、深的沟,沟与沟之间的隆起,称为大脑回。
(2) 大脑半球的分叶:大脑半球被3条较重要的沟,分为五个叶。中央沟在半球上外侧面,自半球上缘中点稍后,向下前斜行,几乎达外侧沟。外侧沟位于半球的上外侧面,此沟较深,由前向后斜行。顶枕沟位于半球内侧面的后部,由前下向后上,并略转至半球上外侧面。图11-3-12大脑半球的分叶
五个叶是额叶、顶叶、枕叶、颞叶和岛叶。额叶在外侧沟以上和中央沟之前。顶叶在中央沟与顶枕沟之间。枕叶在顶枕沟以后。颞叶在外侧沟以下。岛叶在外侧沟的深处。
(3) 半球上外侧面的沟和回
在中央沟的前方有一条与之平行的中央前沟,两者之间为中央前回。由中央前沟向前,有上、下两条平行的沟,称为额上沟和额下沟,两沟将额叶皮质自上而下分为额上回、额中回和额下回。图11-3-13大脑半球(外侧面)
在中央沟后方有一条与其平行的中央后沟,两沟之间为中央后回。在顶叶下方,围绕外侧沟末端周围的脑回为缘上回,围绕颞上沟末端的脑回为角回。
在外侧沟下方有一与其平行的沟,称颞上沟。颞上沟上侧的回,称为颞上回。于外侧沟深处的颞上回上壁上,有几条短而横行的脑回,称颞横回。
(4) 半球内侧面的沟和回:上述的额、顶、颞、枕叶都延伸至半球的内侧面。中央前、后回自半球上外侧面延续到半球内侧面的部分,称为中央旁小叶。从胼胝体的后方,有一条向后走向枕叶后端的深沟,称为距状沟,此沟与顶枕沟中部相遇。在胼胝体与半球上缘之间,有一略与两者平行的沟,称为扣带沟。扣带沟与胼胝体之间的回为扣带回,其后端变窄并弯向前方连接海马旁回。海马旁回的前端弯成钩形,称为钩。扣带回、海马旁回和钩,几乎呈环形围于大脑与间脑交接处的边缘,故称边缘叶。图11-3-14大脑半球(内侧面)
(5) 大脑半球的下面:在额叶下面的前内侧有一椭圆形的嗅球,内有嗅细胞,接受嗅神经,它的后端变细为嗅束,嗅束向后扩大为嗅三角。图11-3-15脑的底面
2. 大脑半球的内部结构
大脑半球表面的一层灰质,称为大脑皮质,皮质的深面为白质,又称大脑髓质。白质内埋有灰质团块,称基底核。半球内还有左右对称的腔隙,称侧脑室。
(1) 大脑皮质
1) 大脑皮质的结构和分区:大脑皮质的沟与回扩大了皮质的表面积,人类大脑皮质的表面积约为2200平方厘米,有1/3露在表面,2/3在沟、裂的底和壁上。大脑皮质由各种神经元、神经纤维及神经胶质构成。
2) 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根据临床的观察和实验研究证明,人的大脑皮质有许多不同的功能区,又称中枢。重要者如下:
① 躯体运动中枢:是随意运动的最尚级中枢,位于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一侧大脑半球躯体运动中枢的神经冲动,经该区发出的锥体束传到对侧的脊髓前角及对侧或双侧脑神经躯体运动核,再由脊髓前角或脑神经躯体运动核发出的轴突经脊神经或脑神经传到相应的骨骼肌。图11-3-16大脑皮质的中枢(上外侧面),图11-3-17大脑皮质的中枢(内侧面)
大脑的躯体运动中枢对骨骼肌运动的管理具有以下特点:管理身体对侧骨骼肌,但眼外肌、上部面肌、咀嚼肌、咽喉肌等是双侧支配;有一定的局部定位关系,即中央前回上部及中央旁小叶前部支配下肢肌,中央前回中部支配上肢肌和躯干肌,中央前回下部支配头颈肌。因此它与身体各部的关系,犹如头在下,脚在上倒立的人形,但头面部的投影依然是正位。身体各部在皮质的代表区的大小与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相关,如手和口在皮质所占的面积较其他部分相对大得多。图11-3-18人体各部运动中枢的投影
② 躯体感觉中枢:位于中央后回及中央旁小叶后部。此中枢接受背侧丘脑发出的纤维,管理躯体浅、深感觉。其特点是:接受对侧身体的感觉冲动,感觉冲动传入的皮质投射也是倒置的,和躯体运动中枢相似。代表区的大小与身体各部感觉的灵敏程度相关,如手、指、唇等感觉灵敏部位的代表区面积大,而躯干的代表区面积小。图11-3-19人体各部感觉中枢的投影
③ 视觉中枢:在枕叶内侧面的距状沟上、下的皮质。一侧视觉中枢接受同侧视网膜颞侧半和对侧视网膜鼻侧半的视觉冲动。
④ 听觉中枢:在颞叶的颞横回。每侧听觉中枢都接受来自两耳的听觉冲动。因此,一侧听觉中枢受损,不会引起全聋。
⑤ 语言中枢:是人类大脑皮质所特有的,通常只存在于一侧半球,一般认为习惯用右手的人的语言中枢在左侧半球,因此将这种管理语言和劳动技巧的半球,称为优势半球。优势半球内有说话、听话、书写和阅读四种语言中枢。
运动性语言中枢(说话中枢):位于额下回后部。此区受损,患者丧失说话能力,可以听懂他人的语言,与发音有关的肌肉并未瘫痪,尚能发音,临床上称为运动性失语症。
书写中枢:位于额中回后部,紧靠中央前回,管理上肢肌和手肌的运动区。此区受损,患者失去写字、绘画等能力,但其他的运动功能不受影响,临床上称为失写症。
视觉性语言中枢(阅读中枢):位于顶叶的角回。此中枢受损,患者视觉无障碍,但看不懂已认识的文字,不理解句意,从而不能阅读,称为失读症。
听觉性语言中枢(听话中枢):在颞上回后部。此中枢能调整自己的语言和理解别人的语言。此中枢受损,患者听觉无障碍,也能说话,但不能理解他人讲话的意思,故不能正确回答问题。临床上称为感觉性失语症。
语言功能(说、写、听、读)的完整与广大皮层区域活动相关,严重的失语症,将出现全部语言功能活动障碍。
⑥ 嗅觉中枢:在海马旁回、钩的附近。
⑦ 内脏运动中枢:一般认为在边缘叶。
(2) 基底核:是埋藏在大脑底部白质内的灰质核团,包括尾状核、豆状核和杏仁体等。尾状核与豆状核合称纹状体。图11-3-20纹状体和背侧丘脑示意图
1) 尾状核:长而弯曲,蜷伏在背侧丘脑之上,分为头、体、尾三部分。尾状核头在背侧丘脑的前外侧,体在背侧丘脑的背外侧,尾向前伸入颞叶,终端连接杏仁体。
2) 豆状核:位于岛叶的深部,背侧丘脑的外侧。它被白质分成内、外侧两部。内侧部色泽较浅,由两块组成,称为苍白球,是纹状体中古老的部分,又称旧纹状体;外侧部分色泽较深,称为壳。豆状核的壳和尾状核在进化上较新,合称为新纹状体。
纹状体是人类锥体外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协调各肌群间的运动和调节肌张力等功能。
3) 杏仁体:在海马旁回钩内,与尾状核尾相连。杏仁体为边缘系统的皮质下中枢,与调节内脏活动和情绪等功能有关。
(3) 大脑白质:又称为大脑髓质。由大量的神经纤维构成,这些纤维的长短和方向不一,可分为三类:
1) 连合纤维:是连接左、右大脑半球皮质的横行纤维,其最主要者为胼胝体。
2) 联络纤维:为同侧半球皮质各部分间相互联系的纤维。
3) 投射纤维:是大脑皮质与皮质下结构的上、下行纤维,大都经过内囊。
内囊是位于尾状核、背侧丘脑和豆状核之间的上、下行纤维密集而成的白质区。在大脑半球的水平切面上,呈“><”形,可分为内囊前肢,内囊膝和内囊后肢三部分。内囊前肢位于尾状核与豆状核之间。内囊后肢较长,在豆状核与背侧丘脑之间。前、后肢相接的拐角处,称内囊膝。在内囊这一窄小区域内,集中了绝大多数的上、下行纤维束,它们之间相对集中,但并非截然分开。图11-3-21大脑半球的水平切面
经内囊前肢的投射纤维主要有额桥束。经内囊膝部的投射纤维有皮质核束。经内囊后肢的投射纤维主要有皮质脊髓束、丘脑皮质束,在后肢的后份有视辐射和听辐射通过。此外还有皮质红核束等通过。图11-3-22内囊模式图
(4) 侧脑室:侧脑室左右各一,位于大脑半球内部,延伸至半球的各个叶内。经左、右室间孔与第三脑室相通。室腔内有脉络丛。
(5) 边缘系统:在大脑半球内侧面、隔区、扣带回、海马旁、钩等围绕胼胝体的脑回几乎成一圈,加上被挤到侧脑室下角的海马、齿状回等,共同组成边缘系统。边缘系统在种系发生上是比较古老的,它不仅与嗅觉有关,更主要是与内脏活动、情绪行为和记忆等密切相关,故又称内脏脑。
Back to home |
File page
Subscribe |
Register |
Login
|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