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体是无色透明的胶状体,充满于晶状体与视网膜之间,除有屈光作用外,还有支撑视网膜的作用。玻璃体无血管,靠邻近的脉络膜和视网膜血管供应营养。如玻璃体混浊,可造成不同程度的视力障碍。若其支撑作用减弱,易导致视网膜剥离。
二、眼副器
眼副器包括眼睑、结膜、泪器和眼球外肌等,对眼球起保护、运动和支持的作用。
(一) 眼睑
眼睑位于眼球的前方,有保护眼球,避免异物、尘埃、强光等对眼球的伤害。可分为上睑和下睑,上、下睑之间的裂隙称为睑裂,睑裂的外侧端称外眦,较锐利;内侧端称内眦,呈钝圆。上、下睑的前缘有睫毛,睫毛的根部有睫毛腺。此腺的急性炎症即为麦粒肿。
眼睑自外向内由皮肤、皮下组织、肌层、睑板和结膜构成。眼睑的皮肤细薄,皮下组织疏松。肌层主要为眼轮匣肌和上睑提肌。睑板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呈半月形,分上睑板和下睑板。睑板内有许多睑板腺与睑缘成垂直排列,并开口于睑缘。睑板腺分泌物有润滑睑缘和防止泪液外流的作用。当睑板腺阻塞时,可形成睑板腺囊肿,亦称霰粒肿。图12-1-5眼眶(矢状切面)
(二) 结膜
结膜是一层薄而透明的黏膜,覆盖在眼睑的后面与眼球的前面,按其所在部位可分为三部分:
1. 睑结膜
睑结膜被覆在上、下睑的内面,与睑板紧密连结,透明而光滑。
2. 球结膜
球结膜覆盖在巩膜的前部。
3. 结膜穹隆
结膜穹隆介于球结膜与睑结膜之间的移行部分,分别形成结膜上穹和结膜下穹。当闭眼时全部结膜形成的囊状腔隙,称为结膜囊,通过睑裂与外界相通。沙眼和结膜炎是结膜的常见疾病。
(三) 泪器
泪器由泪腺和泪道构成。图12-1-6泪器
1. 泪腺
泪腺位于眼眶的外上方,其排泄小管开口于结膜上穹。泪腺分泌的泪液具有冲洗结膜囊内的异物和保持角膜的湿润以及抑制细菌繁殖等作用。
2. 泪道
泪道由泪点、泪小管、泪囊和鼻泪管组成。
(1) 泪点:在上、下睑缘内侧端有乳头状隆起,其中央有一小孔,即为泪点。
(2) 泪小管:为连接泪点与泪囊的小管,分上泪小管和下泪小管。每一泪小管起初均与睑缘垂直行走,然后近乎直角转向内,即上泪小管向内下,下泪小管向内上,共同开口于泪囊。
(3) 泪囊:位于泪囊窝,为一膜性囊。上端为盲端,下端移行为鼻泪管。
(4) 鼻泪管:为连接泪囊下端的膜性管道,开口于下鼻道外侧壁。
(四) 眼球外肌
眼球外肌为视器的运动装置,包括运动眼球和眼睑的肌,均属骨骼肌。图12-1-7眼球外肌
运动眼球的肌有四条直肌和两条斜肌。直肌是上直肌、下直肌、内直肌和外直肌,它们共同起自视神经管周围,各肌向前分别止于巩膜的上、下、内、外。上直肌可使瞳孔转向上内;下直肌使瞳孔转向下内;内直肌使瞳孔转向内侧;外直肌使瞳孔转向外侧。两条斜肌即上斜肌和下斜肌。上斜肌可使瞳孔转向外下;下斜肌使瞳孔转向外上。
眼球运动灵活多样,而且任何一种动作,都是两眼同时协调的作用。如向右侧视物时,是右眼的外直肌和左眼的内直肌同时收缩。当运动眼球的某一肌肉瘫痪而引起力量不平衡时,则出现眼球偏斜,称斜视。
运动眼睑的有上睑提肌,起自视神经管的上方,在上直肌上方前行,止于上睑。作用是提上睑,开大眼裂。
三、 眼的血管
(一) 眼动脉
眼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颈内动脉的分支眼动脉。图12-2-8眼的动脉(右侧,上面观)
眼动脉自颈内动脉发出后,随视神经经视神经管入眶,先行于视神经外侧,然后转至其上方,沿上斜肌下面迂曲前行,至内眦附近终于额动脉。在眶内发出分支营养眼球、眼球外肌、泪腺和眼睑等。其重要分支为视网膜中央动脉。
视网膜中央动脉在眼球后方穿入视神经内,行于视神经中央,经视神经盘穿出,分成四支,即视网膜鼻侧上、下小动脉和视网膜颞侧上、下小动脉,营养视网膜的内层。临床上常用眼底镜直接观察此动脉,以帮助诊断某些疾病。
(二) 眼静脉
眼静脉有眼上静脉和眼下静脉。收集包括眼球和眼副器的静脉血,向后经眶上裂进人颅腔注入海绵窦。眼静脉向前经内眦静脉与面静脉吻合,因此,面部感染可经此路侵入颅内。
四、 眼的视觉功能
眼是视觉器官,由含有感光细胞的视网膜和作为附属结构的屈光系统等构成。视觉是由眼、视神经和视觉中枢共同活动来完成。物体的光线,透过眼的屈光系统(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成像于视网膜,视网膜中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将光能转换为视神经冲动,神经冲动传到大脑皮层枕叶视觉中枢,产生视觉。
第二节 前庭蜗器
前庭蜗器又称耳,由前庭器和蜗器两部分组成。二者功能不同,但在结构上关系密切。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其中外耳和中耳是收集和传导声波的装置,是前庭蜗器的附属器。听觉感受器和位觉感受器位于内耳,听器是感受声波刺激的感受器,位觉器是感受头部位置变动、重力变化和运动速度刺激的感觉器。图12-2-1前庭蜗器全貌模式图
一、 外耳
外耳包括耳郭、外耳道和鼓膜三部分。
(一) 耳郭
耳郭位于头部的两侧,分前外和后内两面,前外面凹陷,后内面隆凸。弹性软骨和结缔组织构成耳郭上部的支架,表面覆盖着皮肤,皮下组织少但神经血管丰富;耳郭下1/3为耳垂,耳垂内无软骨,仅含有结缔组织和脂肪,有丰富的神经血管,是临床常用采血部位。图12-2-2耳郭(右侧,前外侧面)
耳郭的游离缘卷曲,称为耳轮,以耳轮脚起于外耳门的上方,其下端连于耳垂。耳轮前方有一与其平行的弓状隆起,称为对耳轮。对耳轮向上分两脚,分别称为对耳轮上脚和对耳轮下脚,两脚之间的浅窝称为三角窝。在耳轮与对耳轮之间的弯曲浅沟,称为耳舟。在对耳轮的前方有一深凹,称为耳甲,它被耳轮脚分为上、下两部,上部称为耳甲艇,下部称为耳甲腔。耳甲腔的前方有一突起,称为耳屏,耳屏与对耳屏之间有耳屏间切迹。耳甲腔向内经外耳门通外耳道。
(二) 外耳道
外耳道是自外耳门至鼓膜之间的弯曲管道,长约2.5cm,可分为软骨部和骨部,其中软骨部占外侧1/3,骨部占内侧2/3,两部交界处较狭窄,异物常嵌顿于此。外耳道从外向内的方向是先向前上,继而稍向后,然后弯向前下,外耳道软骨部分可以牵动,故作外耳道检查时,将耳郭向后上方牵拉,即可拉直外耳道,观察鼓膜。
外耳道的皮肤较薄,在软骨部含有毛囊、皮脂腺及耵聍腺,耵聍腺分泌的黏稠液体为耵聍,干燥后形成痂块。外耳道皮下组织少,故皮肤与软骨膜及骨膜相贴甚紧,所以外耳道炎性肿胀时常疼痛剧烈。
(三) 鼓膜
鼓膜将在中耳鼓室外侧壁中叙述。
二、中耳
中耳主要包括鼓室、咽鼓管、乳突窦和乳突小房。位于外耳与内耳之间,是声波传导的主要部分。
(一) 鼓室
鼓室是颞骨岩部内含气的不规则小腔,为中耳最主要的部分,位于鼓膜与内耳外侧壁之间,借鼓膜与外耳道分隔;通过前庭窗和蜗窗与内耳相连,并经咽鼓管通鼻咽部,经乳突窦与乳突小房相通。鼓室有6个壁,内有听小骨、韧带、肌、血管和神经等。
1. 鼓室的壁
(1) 外侧壁:大部分由鼓膜构成,称为鼓膜壁,以鼓膜与外耳道相隔。中耳炎可并发鼓膜穿孔,常见穿孔部位在鼓膜紧张部的下半。图12-2-3鼓室外侧壁
鼓膜为椭圆形半透明的薄膜,位于外耳道底与鼓室之间,其位置向前外倾斜,与外耳道底约呈45度角。鼓膜形似漏斗,其中心向内凹陷,称为鼓膜脐,为锤骨柄末端附着处。由鼓膜脐沿锤骨柄向上,可见鼓膜向前、向后形成两个襞,分别为锤骨前襞和锤骨后襞。两襞之间,鼓膜上1/4的三角区薄而松弛,称为松她部,在活体呈红色;下3/4的鼓膜坚实紧张,称为紧张部,在活体呈灰白色。自鼓膜脐向前下方有一三角形反光区,称为光锥。图12-2-4鼓膜。
(2) 上壁:即盖壁,借一薄骨板与颅中窝相隔,因此,中耳疾病可能经此侵入颅腔。
(3) 下壁:为颈静脉壁,借一薄骨板与颈内静脉起始部分相隔。
(4) 前壁:为颈动脉壁,借薄骨板分隔鼓室和颈内动脉。此壁上部有两个小管的开口,上方为鼓膜张肌半管开口,下方为咽鼓管鼓室口。
(5) 内侧壁:是内耳的外侧壁,称迷路壁。此壁中部隆凸,称岬。岬的后上方有卵圆形的孔,称前庭窗,被镫骨足板和环韧带所封闭。岬的后下方有一圆形孔,称蜗窗,此窗有膜封闭,称第二鼓膜。图12-2-5鼓室内侧壁
在前庭窗的后上方有一弓形隆起,称面神经管凸,内有面神经通过。面神经管的管壁甚薄,中耳炎或施行手术时常可损及面神经,而发生面神经瘫痪。
(6) 后壁:为乳突壁,通过乳突窦与乳突小房相通。故中耳炎可延至乳突窦和乳突小房。
2. 鼓室内的结构
(1) 听小骨:有3块,由外至内为锤骨、砧骨和镫骨。锤骨柄附着于鼓膜的内面,镫骨足板封闭前庭窗,三骨相连成链,使鼓膜和前庭窗相连接。所以,当声波振动鼓膜时,通过听小骨的杠杆系统,使镫骨底在前庭窗上来回摆动,将声波的振动传入内耳。图12-2-6听小骨
(2) 运动听小骨的肌:共有2条,分别称为鼓膜张肌和镫骨肌。
(二) 咽鼓管
咽鼓管是连通鼓室和鼻咽部的管道,使鼓室和外界的大气压相等。咽鼓管可分为外侧份的骨部和内侧份的软骨部。骨部占全长外侧1/3,其鼓室端开口于鼓室的前壁,即咽鼓管鼓室口。软骨部占全长内侧2/3,其内侧端开口于鼻咽部的侧壁,平对下鼻甲的后方,即咽鼓管咽口。咽鼓管咽口平时处于关闭状态,仅在吞咽运动或尽力张口时暂时开放。幼儿的咽鼓管较成人短而平,腔径也相对较大,故咽部感染易沿咽鼓管侵入鼓室,引起中耳炎。
(三) 乳突窦和乳突小房
乳突窦和乳突小房是鼓室向后的延伸部。乳突窦是鼓室和乳突之间的空腔,向前与鼓室相通,向后与乳突小房相连。乳突小房为颞骨乳突内的许多含气小腔。由于乳突小房、乳突窦与鼓室的黏膜相连续,且又彼此相通,故中耳炎可蔓延至乳突小房。
三、内耳
内耳又称迷路,是前庭蜗器的主要部分。内耳全部位于颞骨岩部的骨质内,在鼓室内侧壁和内耳道底之间。其形状不规则,构造复杂,由骨迷路和膜迷路组成,骨迷路是颞骨岩部骨密质所围成的不规则腔隙,膜迷路套在骨迷路内,是密闭的膜性管腔或囊。膜迷路内含有内淋巴,膜迷路与骨迷路之间的间隙内充满外淋巴。内、外淋巴互不相通。
(一) 骨迷路
骨迷路由骨密质构成。依其位置和形态可分为前庭、骨半规管和耳蜗三部分。三者形状各异,但彼此相通。图12-2-7内耳,图12-2-8骨迷路。
1. 前庭
前庭是位于骨迷路中部,略似椭圆形的腔隙,内藏膜迷路的椭圆囊和球囊。前庭的后上方有5个小孔与3个骨半规管相通,前下方有一大孔通耳蜗。前庭的外侧壁即鼓室的内侧壁,有前庭窗,此处与镫骨足板相连接。前庭的内侧壁即内耳道底,有神经穿入的许多小孔。
2. 骨半规管
骨半规管位于前庭的后上方,有3个,即前骨半规管、后骨半规管和外骨半规管。3个半规管互相垂直。每个半规管呈“C”形,有两个骨脚,其中一个脚上有一膨大部称骨壶腹。但前、后骨半规管的单骨脚合成一个总骨脚,因此3个骨半规管只有5个开口,这5个开口通于前庭。
3. 耳蜗
耳蜗位于前庭的前下方,是一卷曲的骨管,形似蜗牛壳。耳蜗的顶端称蜗顶,朝向前外方。底端称蜗底,朝向后内方,对着内耳道底。耳蜗由蜗螺旋管环绕蜗轴卷两圈半构成。蜗轴位于耳蜗的中央,骨质疏松,有血管和神经穿行其间。自蜗轴发出骨螺旋板突入蜗螺旋管内,此板约达蜗螺旋管腔的一半,其缺损处由膜迷路填补封闭,从而将蜗螺旋管分隔为上、下两半。上半称前庭阶,下半称鼓阶。前庭阶通向前庭窗,鼓阶通向蜗窗。前庭阶和鼓阶在蜗顶处借蜗孔彼此相通。
(二) 膜迷路
膜迷路是套在骨迷路内的膜性管和囊。管壁上有前庭器和听器。膜迷路可分为椭圆囊、球囊、膜半规管和蜗管。图12-2-9内耳模式图
1. 椭圆嚢和球嚢
椭圆囊和球囊位于前庭内,椭圆囊在后上方,球囊在前下方。椭圆囊后壁有5个开口与膜半规管相通,前壁有椭圆球囊管接球囊。椭圆囊底部有椭圆囊斑。球囊较椭圆囊小,下端以连合管连于蜗管,球囊的前壁有球囊斑。椭圆囊斑和球囊斑均为位觉感受器,能接受直线加速或减速运动的刺激。
2. 膜半规管
膜半规管在骨半规管内,形状类似骨半规管。在骨壶腹内也有相应膜壶腹,在膜壶腹壁上有隆起称壶腹嵴。壶腹嵴也是位觉感受器,能感受头部旋转变速运动的刺激。
椭圆囊斑、球囊斑和壶腹嵴合称前庭器。
3. 蜗管
蜗管在耳蜗内,蜗管的顶端为盲管,下端借连合管连于球囊。横切面呈三角形,位于前庭阶和鼓阶之间,其上壁为蜗管前庭壁(前庭膜),把前庭阶和蜗管隔开;外侧壁为蜗螺旋管内表面骨膜的增厚部分,含丰富的血管;下壁由骨螺旋板和蜗管鼓壁(螺旋膜,又称基底膜)组成,与鼓阶相隔,基底膜上有螺旋器,又称Corti器,为听觉感受器。图12-2-10耳蜗的切面示意图。
四、 耳的听觉和平衡
(一) 耳的听觉功能
声波经外耳和中耳的传音结构传到内耳后,蜗管基底膜上的螺旋器将声波刺激转化为神经冲动,由蜗神经传至大脑皮质听觉中枢,引起听觉。
1. 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
(1) 空气传导:声波经外耳道引起鼓膜的振动,再经听骨链和前庭窗传入内耳,称为气传导,这是声波传导的主要途径。此外,鼓膜振动引起的鼓室内空气振动,也可经蜗窗传入耳蜗。这一途径正常情况下不起主要作用,当听骨链运动障碍时,能发挥一定的传音作用。
(2) 骨传导:声波通过颅骨直接传入耳蜗,引起蜗管内淋巴的振动,称为骨传导。骨传导的敏感性比气传导低得多,对引起正常听觉作用轻微。
2. 听觉的产生
声波经气传导和骨传导,引起外淋巴的振动,继而引起内淋巴振动,内淋巴振动又引起基底膜振动,螺旋器受刺激后产生神经冲动,由蜗神经传入大脑皮质听觉中枢,产生听觉。
(二) 耳的平衡功能
壶腹嵴、椭圆囊斑及球囊斑是人体对自身运动状态和头在空间位置的感受器,对保持身体平衡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人体发生旋转变速运动时,膜半规管壶腹嵴内的毛细胞兴奋,神经冲动经前庭蜗神经传入中枢,产生旋转觉,并引起姿势反射,以维持身体平衡。在人体发生直线变速运动或头部的位置改变时,椭圆囊斑和球囊斑内的毛细胞兴奋,神经冲动经前庭蜗神经传入中枢,产生变速感觉和位置觉,并引起姿势反射,以维持身体平衡。
若平衡感受器受到过强或过久的刺激时,会引起恶心、呕吐和眩晕等不适症状,如晕车、晕船等。
第三节 皮肤
皮肤覆盖于人体的表面,借皮下组织与深部的结构相连。
一、 皮肤的结构
皮肤分为表皮和真皮两层。图12-3-1手指的皮肤。
(一) 表皮
表皮是皮肤的浅层,由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细胞构成,上皮细胞之间有丰富的游离神经末梢。表皮由浅至深,分为5层:
1. 角质层
角质层由多层扁平无核的角质细胞组成。角质细胞的细胞膜较厚,细胞间质内充满嗜酸性的角质蛋白,对酸、碱、摩擦等刺激有较强的抵抗能力。其浅层细胞连接疏松,成小片脱落后,形成皮屑。
2. 透明层
透明层由数层扁平无核的细胞构成。细胞质呈均质透明状。
3. 颗粒层
颗粒层由2?3层扁平梭形细胞构成。细胞质内有较粗大的透明角质颗粒。
4. 棘层
棘层由4?10层多边形细胞构成。
Back to home |
File page
Subscribe |
Register |
Login
|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