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即起自此核的细胞,因此交感部也叫胸腰部。交感神经的周围部包括交感干、交感神经节,以及由节发出的分支和交感神经丛等。交感神经节因其所在位置不同,又可分为椎旁节和椎前节。图11-5-2交感干全貌
椎旁节:即交感干神经节,位于脊柱两旁,借节间支连成左右两条交感干,下至尾骨,于尾骨的前面两干合并。交感干分颈、胸、腰、骶、尾5部。各部交感神经节的数目,除颈部有3?4个节和尾部为1个节外,其余各部均与该部椎骨数目近似,每一侧交感干神经节的总数约为19?24个。
椎前节:呈不规则的节状团块,位于脊柱前方,腹主动脉脏支的根部,故称椎前节。椎前节包括腹腔神经节、肠系膜上神经节及肠系膜下神经节等。
交通支:每一个交感干神经与相应的脊神经之间有交通支相连。交通支分白交通支和灰交通支。白交通支主要由具有髓鞘的节前纤维组成,呈白色,故称白交通支。节前神经元的细胞体仅存在于脊髓胸1?胸12和腰1?腰3节段的脊髓侧角,白交通支也只存在于胸1?腰3各脊神经的前支与相应的交感干神经节之间。灰交通支连于交感干与31对脊神经前支之间,由交感干神经节细胞发出的节后纤维组成,多无髓鞘,色灰暗,故称灰交通支。图11-5-3交感神经纤维走行模式图
交感神经节前纤维的行程:节前纤维由脊髓中间带外侧核发出,经脊神经前根、脊神经、白交通支进人交感干后,有3种去向:①终止于相应的椎旁节,并换神经元。②在交感干内上升或下降,终止于上方或下方的椎旁节。一般认为来自脊髓上胸段中间带外侧核的节前纤维,在交感干内上升至颈部,在颈部椎旁神经节换元;中胸段者在交感干内上升或下降,至其他胸部交感神经节换元;下胸段和腰段者在交感干内下降,在腰舐部交感神经节换元。③穿椎旁节走出,至椎前节换神经元。
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的行程也有三种去向:①发自交感干神经节的节后纤维经灰交通支返回脊神经,随脊神经分布至头颈部、躯干和四肢的血管、汗腺和竖毛肌等。31对脊神经与交感干之间都有灰交通支联系,其分支一般都含有交感神经节后纤维。②攀附动脉走行,在动脉外膜形成相应的神经丛,并随动脉分布到所支配的器官。③由交感神经节直接分布到所支配的脏器。
交感神经的分布大致如下:自脊髓T1~5节段侧角细胞发出的节前纤维交换神经元后,其节后纤维支配头、颈和上肢的血管、汗腺和立毛肌以及胸腔脏器。自脊髓T5~12节段侧角细胞发出的节前纤维交换神经元后,其节后纤维支配肝、脾、肾等实质性器官以及腹腔内结肠左曲以上的消化管。自脊髓L1-3节段侧角细胞发出的节前纤维交换神经元后,其节后纤维支配结肠左曲以下的消化管、盆腔脏器以及下肢的血管、汗腺和立毛肌等。图11-5-4交感干和内脏神经丛
2. 副交感部
副交感部的低级中枢位于脑干的副交感神经核和脊髓舐部第2?4节段灰质的骶副交感核,节前纤维即起自这些核的细胞。周围部的副交感神经节,称器官旁节和器官内节,位于颅部的副交感神经节较大,肉眼可见,计有睫状神经节、下颌下神经节、翼腭神经节和耳神经节等。颅部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即在这些神经节内交换神经元,然后发出节后纤维随相应脑神经到达所支配的器官。节内并有交感神经及感觉神经纤维通过,分别称为交感根及感觉根。此外,位于身体其他部位的副交感神经节很小,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
3. 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主要区别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是内脏运动神经,常共同支配一个器官,形成对内脏器官的双重神经支配。但在来源、形态结构、分布范围和功能上,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又各有其特点。
(1) 低级中枢的部位不同:交感神经低级中枢位于脊髓胸腰部灰质的中间带外侧核;副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则位于脑干和脊髓骶部的骶副交感核。
(2) 周围部神经节的位置不同:交感神经节位于脊柱两旁(椎旁节)和脊柱前方(椎前节);副交感神经节位于所支配的器官附近(器官旁节)或器官壁内(器官内节)。因此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比交感神经长,而其节后纤维则较短。
(3) 节前神经元与节后神经元的比例不同:一个交感节前神经元的轴突可与许多节后神经元组成突触,而一个副交感节前神经元的轴突则与较少的节后神经元组成突触。所以交感神经的作用范围较广泛,而副交感神经则较局限。
(4) 分布范围不同:交感神经在周围的分布范围较广,除至头颈部、胸、腹腔脏器外,尚遍及全身血管、腺体、竖毛肌等。副交感神经的分布则不如交感神经广泛,一般认为大部分血管、汗腺、竖毛肌、肾上腺髓质均无副交感神经支配。
(5) 对同一器官所起的作用不同:交感与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既是互相拮抗、又是互相统一的。
表11-5-1交感神经核副交感神经支配表
表格是5列七行,五列是器官、神经、节前神经元、节后神经元、功能。
七行分别是:
第一行:器官眼球;神经:交感神经 ;节前神经元:T1-2节段侧角;节后神经元:颈上神经节 ;功能:瞳孔放大;
神经:副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动眼神经副核;节后神经元:睫状神经节;功能:瞳孔缩小,睫状肌收缩;
第二行:器官心;神经: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T1-4或T2-5节段侧角;节后神经元:颈上、中、下神经节和上胸部交感干神经节;功能:心跳加强加快,冠状动脉扩张;
神经:副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迷走神经背核;节后神经元:心神经节;功能:心跳减弱减慢,冠状动脉收缩;
第三行:器官主支气管、肺 ;神经: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T2-6节段侧角;节后神经元:颈下神经节和上胸部交感干神经节;功能:支气管扩张,抑制腺体分泌;
神经:副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迷走神经背核;节后神经元:肺丛内小神经节;功能:支气管收缩,促进腺体分泌;
第四行:器官胃、小肠、盲肠和升结肠、横结肠;神经: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T5-12节段侧角;节后神经元:腹腔神经节、主动脉肾神经节、肠系膜上神经节;功能:抑制蠕动和分泌;
神经:副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迷走神经背核;节后神经元:器官内节;功能:促进蠕动和分泌;
第五行:器官降结肠和直肠;神经: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T11-L3节段侧角;节后神经元:肠系膜下神经节;功能:抑制蠕动和分泌;
神经:副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骶副交感核;节后神经元:盆神经节或器官内节;功能:促进蠕动和分泌;
第六行:器官肝、胰;神经: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T5-10节段侧角;节后神经元:腹腔神经节、主动脉肾神经节;功能:抑制分泌;
神经:副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迷走神经背核;节后神经元:器官内节;功能:促进分泌;
第七行:器官膀胱;神经: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T11-L3节段侧角;节后神经元:上腹下丛内神经节;功能:膀胱三角肌收缩,尿道内口关闭;
神经:副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骶副交感核;节后神经元:盆神经节或器官内节;功能:膀胱逼尿肌收缩。
表格描述完。
4. 内脏神经丛
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和内脏感觉神经在分布于脏器的过程中,常互相交织共同构成内脏神经丛(图11-5-4)。这些神经丛主要攀附于头、颈部和胸、腹腔内动脉的周围,或分布于脏器附近和器官之内。除颈内动脉丛、颈外动脉丛、锁骨下动脉丛和椎动脉丛等没有副交感神经参加外,其余的内脏神经丛均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组成。另外,在这些丛内也有内脏感觉纤维通过。
(二) 内脏感觉神经
人体各内脏器官除有交感和副交感神经支配外,也有感觉神经分布。内脏感觉神经由内感受器接受来自内脏的刺激,并将内脏感觉性冲动传到中枢,中枢可直接通过内脏运动神经或间接通过体液调节各内脏器官的活动。
内脏感觉神经元的细胞体亦位于脑神经节和脊神经节内,其周围突是粗细不等的有髓或无髓纤维,随同舌咽、迷走、交感神经和骶部副交感神经分布于内脏器官;其中枢突一部分随同舌咽、迷走神经入脑干,终于孤束核;另一部分随同交感神经及盆内脏神经进入脊髓,终于灰质后角。在中枢内,内脏感觉纤维一方面直接或间接经中间神经元与内脏运动神经元相联系,以完成内脏-内脏反射;或与躯体运动神经元联系,形成内脏—躯体反射。另一方面则可经过一定的传导途径,将冲动传导到大脑皮质,产生内脏感觉。
内脏感觉传导路径复杂,其确切路径迄今知之甚少。
当某些内脏器官发生病变时,常在体表一定区域产生感觉过敏或痛觉,这种现象称为牵涉性痛。例如心绞痛时,常在胸前区及左臂内侧皮肤感到疼痛;肝胆疾患时,常在右肩部感到疼痛等。关于牵涉性痛的发病机制,目前仍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发生牵涉痛的体表部位与病变器官往往受同一脊髓节段及脊神经支配,体表部位和病变器官的感觉神经进入同一脊髓节段,并在后角内密切联系;因此,从患病内脏传出的冲动可以扩散或影响到临近的躯体感觉神经元,从而产生牵涉性痛。近年来神经解剖学研究表明,一个脊神经节假单极神经元的周围突既分支到内脏器官,又分支到躯体,并认为这是牵涉痛机制的形态学基础。图11-5-5心传入神经与皮肤传入神经的中枢投射关系,图11-5-6内脏疾病时的牵涉性痛区。
第六节 脑的高级神经活动
一、条件反射
(一)条件反射的建立
经典的条件反射实验,是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创立的:给狗吃食物,会引起其唾液分泌,这是非条件反射。而单独给铃声响,不会引起唾液分泌。但对狗进行训练,首先给予铃声响,接着给狗食物吃,经过多次反复训练后,最终只要铃声响,不给食物吃,狗也会分泌唾液。分析起来,最初铃声响与唾液分泌,两者本来没有关系,称铃响为无关刺激;喂食为非条件刺激。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结合的过程,称为强化。每当无关刺激出现之后,就给食物作以强化,经多次结合后,无关刺激就变成了进食的信号,称之为信号刺激,或称为条件刺激。由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射活动,称为条件反射。相应的由非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射活动,称为非条件反射。所以,任何无关刺激只要与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多次结合,使某一无关刺激变为某一非条件反射的信号,就建立了条件反射。
关于条件反射建立的机制,过去曾认为是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多次结合后,使它们在皮层引起的两个无关的兴奋灶之间建立了暂时联系。现在认为条件反射建立过程中,暂时联系不是简单地发生在脑皮层两个中枢之间,而是与各级中枢活动都有关系。
条件反射既可建立,又可消退。条件反射建立后,如多次仅用条件刺激,而不用非条件刺激(食物)强化,条件反射就会逐渐减弱,乃至最后完全不出现,称为条件反射的消退。这是因为多次不强化,条件刺激便转化成了引起大脑皮层产生抑制的刺激。这种由条件反射消退而产生的抑制,称为消退抑制。
(二) 条件反射的意义
条件反射是可以不断建立、不断消退、数量无限的后天获得行为。它具有高度适应性,能有预见性地、准确地适应环境的变化,维持机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
二、 人类大脑皮层活动的特征
人类大脑皮层高度发达,在参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过程中,出现了思维活动、语言功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通过对条件反射的研究,提出了两个信号系统的学说。
(一) 第一信号系统与第二信号系统
客观存在的具体信号,如声、光、气味等称第一信号,对第一信号发生反应的大脑皮层功能系统称第一信号系统。第一信号系统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如可以用铃声使狗建立唾液分泌的条件反射,在人也同样可以。客观事物的抽象信号,如语言、文字称第二信号,对第二信号发生反应的大脑皮层功能系统称第二信号系统。它是人所特有的,是人类在生产劳动、社会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主要特征。
随着社会的发展,第二信号系统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人类借助语言、文字表达思想,进行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同时,语言、文字对人的生理、心理活动也发生着重要的影响。良好的语言、文字对人的心理、生理活动有着积极的影响,使人感到亲切、温暖、心情舒畅,有利于促进工作和学习,有利于病人战胜疾病、恢复健康;不良的语言、文字使人情绪低落,甚至愤怒、苦恼、恐惧、悲哀,通过大脑皮质与内脏相关的神经联系可以扰乱人的生理、心理活动,导致疾病或加重病情。医务人员在治疗、护理病人时,既要重视药物的治疗和技术上的处理,同时要重视语言的影响。
(二) 大脑皮质的语言中枢
见本章第三节(四)端脑部分的相关内容。
(三)人类两侧大脑半球的功能
人类两侧大脑半球在功能上有所分工,一般左侧半球在语言功能上占优势;右侧半球在非词语性认识功能,如音乐欣赏、空间辨认、深度知觉等方面占优势。集中着高级功能的一侧大脑半球称优势半球。大部分人的语言功能优势半球在左侧,这与遗传有一定关系,但主要是与后天长期应用右手劳动有关。主要用左手劳动的人,两侧大脑半球均有可能成为语言功能优势半球。
三、 学习与记忆
学习是通过神经系统不断接受环境变化的信息,而获得新的行为习惯(或称经验)的过程。记忆是指贮存信息和行为习惯的能力。条件反射的建立就是简单的学习和记忆过程。
学习和记忆是人脑的重要生理与心理过程。记忆过程可分为连续的四个阶段,即感觉性记忆、第一级记忆、第二级记忆和第三级记忆。前两者为短时记忆,后两者为长时记忆。在短时记忆中,信息在脑内贮存是不牢固的,很快被遗忘,但如果通过反复的运用,最后可形成牢固的记忆,不易遗忘,甚至终生不忘(如对自己的名字)。因此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为保持记忆、不至遗忘,反复学习运用是很有必要的。
四、 觉醒与睡眠
觉醒与睡眠是两个必要的生理过程。
(一) 觉醒
觉醒包括脑电觉醒和行为觉醒。一般认为觉醒状态的维持是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的作用。脑电觉醒的主要表现是:脑电波呈去同步化快波。行为觉醒就是指一般的醒来状态。在觉醒状态下,人们可以进行社会生产劳动、体育活动、学习和其他活动。
(二) 睡眠
睡眠是与觉醒密切相关的生理活动过程。一旦进入睡眠,有瞳孔缩小、感觉暂时减退、肌紧张减弱、呼吸变慢、代谢率低、体温下降、胃液分泌增加、发汗功能增强等表现。通过睡眠可以消除疲劳,使人体在体力和精力方面得到恢复。人类应有足够的睡眠,才能符合正常的生理活动需要。人类到底需要多长时间的睡眠,一般地说,成年人需7?9小时,婴幼儿发育生长期需要时间长些,而老年人需要时间则短些,但也因人而异。根据脑电波不同,把睡眠分为两个时相:
1. 慢波睡眠
脑电波呈同步化慢波,故又称同步化睡眠。主要表现感觉功能减退,骨骼肌运动反射及肌紧张减弱,副交感神经系统功能增强和发汗功能增强。同时,在该时相生长素分泌增多,有利于体力恢复,有利于生长发育。慢波睡眠时相,胃酸分泌增多,对于正常人有利于消化、吸收;对于因胃酸增多的溃疡病人,往往使症状加剧,故用抑酸药物治疗时,以睡前服药为宜。
2. 异相睡眠
由于脑电波呈去同步化快波,与慢波睡眠不同,故称异相睡眠或快波睡眠。

Prev | Next
Pg.: 1 ...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Back to home | File page

Subscribe | Register | Login |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