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名称:面神经;出入脑部位:咽髓脑桥沟中间部;出入颅部位:茎乳孔;纤维成分:1.群体运动;起始核:面神经核;终止核:无;分布:面肌; 纤维成分:2.内脏运动;起始核:上泌涎核;终止核:无;分布: 泪腺、下颌下腺、舌下腺、鼻黏膜腺; 纤维成分:3.内脏感觉;起始核:无;终止核:孤束核;分布: 舌前2/3味蕾; 纤维成分:4.躯体感觉;起始核:无;终止核:三叉神经脊束核;分布:耳部皮肤;
神经名称:前庭窝神经;出入脑部位:延髓脑桥沟外侧部;出入颅部位:内耳门;纤维成分:躯体感觉;起始核:1.前庭神经核;终止核:内耳前庭器;分布: 无;起始核:2.蜗神经核;终止核:内耳螺旋器;分布:无;
神经名称:舌咽神经;出入脑部位:延髓橄榄背侧;出入颅部位:颈静脉孔;纤维成分:1.内脏感觉;起始核:无;终止核:孤束核;分布: 舌后1/3味蕾; 纤维成分:2.内脏运动;起始核:下泌涎核;终止核:无;分布:腮腺; 纤维成分:3.躯体运动;起始核:疑核;终止核:无;分布:颈突咽肌; 纤维成分:4.躯体感觉;起始核:无;终止核:三叉神经脊束核;分布:咽、鼓室、咽鼓室、软腭、舌后1/3黏膜;
神经名称:迷走神经;出入脑部位:延髓橄榄背侧;出入颅部位:颈静脉孔;纤维成分:1.内脏运动;起始核:迷走神经背核;终止核:无;分布:胸腹腔脏器; 纤维成分:2.内脏感觉;起始核:无;终止核:孤束核;分布:胸腹腔脏器、咽喉黏膜; 纤维成分:3.躯体运动;起始核:疑核;终止核:无;分布:咽喉肌; 纤维成分:4.躯体感觉;起始核:无;终止核:三叉神经脊束核;分布:耳郭、外耳道皮肤、硬脑膜;
神经名称:副神经;出入脑部位:延髓橄榄背侧;出入颅部位:颈静脉孔;纤维成分:躯体运动;起始核:副神经核;终止核:无;分布:胸锁乳突肌斜方肌;
神经名称:舌下神经;出入脑部位:延髓前外侧沟;出入颅部位:舌下神经管;纤维成分:躯体运动;起始核:舌下神经核;终止核:无;分布:舌内肌 大部分舌外肌。
表格描述完。
第四节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传导通路是指髙级中枢与感觉器或效应器之间传导神经冲动的通路。它是由若干神经元借突触连接而成的神经元链。
由感觉器经传入神经,各级中枢而至大脑皮质的神经通路称为感觉传导路或上行传导路;由大脑皮质经皮质下各级中枢,传出神经而至效应器的神经通路称为运动传导路或下行传导路。
一、感觉传导通路
躯体感觉分为一般感觉和特殊感觉两类:一般躯体感觉包括本体感觉(深感觉)和浅感觉。特殊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和平衡觉。
(一)躯干和四肢本体觉(深感觉)传导路
本体觉又称深感觉,是指来自肌、腱、关节等运动器官本身在不同状态时产生的感觉,包括位置觉、运动觉和震动觉。此传导路还传导精细触觉(如辨别两点距离和物体的纹理粗细等),它由三级神经元组成。图11-4-1本体觉和精细触觉传导通路
1. 第1级神经元
胞体位于脊神经节内,其周围突组成脊神经的感觉纤维,分布至躯干和四肢的肌、腱、关节等处的本体觉感受器和皮肤的精细触觉感受器。中枢突经脊神经后根,进入脊髓同侧的后索上行,其中来自第5胸节段以下的纤维在后索中形成薄束,传导躯干下部及下肢的本体觉和精细触觉;来自第4胸节段以上的纤维,在薄束的外侧形成楔束,传导躯干上部及上肢的本体觉和精细触觉。薄束和楔束上升到延髓,分别止于薄束核和楔束核。图11-4-2薄束和楔束的构成
2. 第2级神经元
胞体位于薄束核和楔束核,它们发出的纤维在中线与对侧纤维交叉,称为内侧丘系交叉,交叉后的纤维在中线两侧上行,称为内侧丘系,经过脑桥和中脑止于背侧丘脑。
3. 第3级神经元
胞体在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它们发出轴突组成丘脑中央辐射,经内囊后肢投射到中央后回上2/3和中央旁小叶的后部。
此通路若在内侧丘系交叉的下方或上方的不同部位损伤时,则患者在闭眼时不能确定损伤同侧(交叉下方损伤)和损伤对侧(交叉上方损伤)关节的位置和运动方向以及两点间距离。
(二) 躯干和四肢痛温觉、粗触觉和压觉(浅感觉)传导通路
浅感觉传导路传导皮肤和黏膜的痛觉、温度觉、粗触觉和压觉的冲动,由三级神经元组成。
1. 第1级神经元
胞体位于脊神经内,其周围突组成脊神经的躯体感觉纤维,分布至躯干和四肢皮肤内的感受器;中枢突经后根进入脊髓上升1?2个节段,主要止于后角。
2. 第2级神经元
第2级神经元主要是后角神经元,它们发出轴突,经中央管前方的白质前连合交叉到对侧的外侧索和前索上行,组成脊髓丘脑侧束和脊髓丘脑前束,向上经延髓、脑桥和中脑止于背侧丘脑。脊髓丘脑侧束传导痛温觉,脊髓丘脑前束传导粗触觉和压觉。图11-4-4脊髓丘脑束的构成
3. 第3级神经元
胞体在背侧丘脑,它们发出的轴突形成丘脑中央辐射,经内囊后肢投射到中央管后回上2/3和中央旁小叶的后部。
脊髓丘脑侧束和脊髓丘脑前束一侧受损,受伤平面下1?2节段以下的对侧皮肤痛、温度觉减弱或丧失,而粗触觉影响不大,因后索也传导触觉。
(三)头面部的痛温觉和触压觉传导通路
1. 第1级神经元
胞体在三叉神经节内,其周围突经三叉神经分布于头面部皮肤和口、鼻腔黏膜的感受器;中枢突组成三叉神经根入脑桥。其中传递痛、温度觉的纤维入脑后下降为三叉神经脊束,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传递触觉的纤维终止于三叉神经脑桥核。
2. 第2级神经元
胞体在三叉神经脊束核和脑桥核内,它们发出轴突交叉至对侧,组成三叉丘脑(三叉丘系),伴随内侧丘系上升,止于背侧丘脑。
3. 第3级神经元
胞体在背侧丘脑。它们发出轴突参与丘脑中央辐射,经内囊后肢,投射到中央后回下部。
此通路在交叉以上损伤,对侧头面部出现浅感觉障碍;若在交叉以下损伤,则浅感觉障碍在同侧。
(四) 视觉传导通路
当眼球固定向前平视时,所能看到的空间称为视野。视野可分为颞侧半和鼻侧半。由于晶状体类似双凸透镜,使一眼视野颞侧半的物像投射到同侧眼球视网膜的鼻侧半,视野鼻侧半的物像投射到同侧眼球视网膜的颞侧半。
视网膜的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为感光细胞。它们感受光刺激后产生的神经冲动传至双极细胞,由双极细胞再传至神经节细胞。神经节细胞的轴突在视神经盘处集合成视神经,入颅腔,经视交叉重新组合成左、右视束,主要终于外侧膝状体。图11-4-5视觉传导通路和瞳孔对光反射弧
视神经纤维在视交叉处作不完全交叉。即来自两眼视网膜鼻侧半的纤维交叉,而来自颞侧半的纤维不交叉,视神经纤维经交叉以后组成视束,因此,左侧视束含有来自两眼视网膜左侧半的纤维。右侧视束含有来自两眼视网膜右侧半的纤维。视束纤维多数终于外侧膝状体,外侧膝状体细胞发出的轴突组成视辐射,经内囊后肢,投射到枕叶距状沟上、下皮质的视觉中枢。
视觉传导路不同部位损伤时,所产生的症状不同:①一侧视神经损伤可致该侧视野全盲;②视交叉中交叉纤维损伤可至双眼视野颞侧半偏盲;③一侧视交叉外侧部的不交叉纤维损伤,则患侧视野的鼻侧半偏盲;④一侧视束以后的部位(视辐射、视区皮质)受损,可致双眼对侧视野同向性偏盲(如右侧受损则右眼视野鼻侧半和左眼视野颞侧半偏盲)。
(五) 听觉传导通路
听觉传导的第1级神经元为蜗螺旋神经节的双极细胞,其周围突分布于内耳的螺旋器;中枢突组成蜗神经,与前庭神经一道,在延髓、脑桥交界处入脑,止于蜗神经前核和后核。第2级神经元胞体在蜗神经前核和后核,发出纤维大部分在脑桥内交叉至对侧,至上橄榄核外侧折向上行,称外侧丘系。外侧丘系的纤维经中脑被盖的背外侧部大多数止于下丘。第3级神经元胞体在下丘,其纤维经下丘臂止于内侧膝状体。第4级神经元胞体在内侧膝状体,发出纤维组成听辐射,经内囊后肢,止于大脑皮质颞横回的听觉区。图11-4-6听觉传导通路。
听觉冲动是双侧传导的。若一侧通路在外侧丘系以上受损,不会产生明显症状,但若损伤了蜗神经、内耳或中耳,则将导致听觉障碍。
听觉的反射中枢在下丘。下丘神经元发出纤维到上丘,再由上丘神经元发出纤维,经顶盖脊髓束下行至脊髓,控制前角细胞,完成听觉反射。
二、 运动传导通路
运动传导通路是指从大脑皮质至躯体运动效应器的神经联系,由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两级神经元组成。上运动神经元为位于大脑皮质的投射至脑神经的一般躯体和特殊内脏运动核和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传出神经元。下运动神经元为脑神经一般躯体和特殊内脏运动核和脊髓前角的运动神经细胞,它们的胞体和轴突构成传导运动冲动的最后公路。躯体运动传导通路主要为锥体系和锥体外系。
(一) 锥体系
锥体系由位于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的巨型锥体细胞和其他类型的锥体细胞以及位于额、顶叶部分区域的锥体细胞组成。上述神经元的轴突共同组成锥体束,其中,下行到脊髓的纤维束称皮质脊髓束;止于脑干脑神经运动核的纤维束称皮质核束。
1.皮质脊髓束
皮质脊髓束由中央前回上、中部和中央旁小叶前半部等处皮质的锥体细胞轴突集中而成,下行经内囊后肢的前部、大脑脚底部中3/5的外侧部和脑桥基底部至延髓锥体,在锥体下端,形成锥体交叉,交叉后的纤维继续于对侧脊髓侧索内下行,称皮质脊髓侧束,此束沿途发出侧支,逐节终止于前角细胞,支配四肢肌。在延髓锥体,皮质脊髓束小部分未交叉到对侧,终止于前角细胞,支配躯干和四肢骨骼肌的运动。皮质脊髓前束中有一部分纤维始终不交叉而止于同侧脊髓前角细胞,支配躯干肌。所以,躯干肌是受两侧大脑皮质支配的。一侧皮质脊髓束在锥体交叉前受损,主要引起对侧肢体瘫痪,躯干肌运动没有明显影响。图11-4-7皮质脊髓束
2. 皮质核束
皮质核束主要由中央前回下部的锥体细胞的轴突集合而成,下行经内囊膝部至大脑脚底中3/5的内侧部,由此向下,陆续分出纤维,大部分终止于双侧脑神经运动核(动眼神经核、滑车神经核、展神经核、三叉神经运动核、面神经运动核支配面上部肌的细胞群、疑核和副神经脊髓核),支配眼外肌、咀嚼肌、面上部表情肌、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和咽喉肌。小部分纤维完全交叉到对侧,终止于面神经运动核支配面下部肌的细胞群和舌下神经核,二者发出的纤维分别支配对侧面下部的面肌和舌肌。因此,除支配面下部肌的面神经核和舌下神经核为单侧(对侧)支配外,其他脑神经运动核均接受双侧皮质核束的纤维。图11-4-8皮质核束,图11-4-9皮质核束
一侧上运动神经元受损,可产生对侧眼裂以下的面肌和对侧舌肌瘫痪,表现为病灶对侧鼻唇沟消失,口角低垂并向病灶侧偏斜,流涎,不能做鼓腮、露齿等动作,伸舌时舌尖偏向病灶对侧,为核上瘫。一侧面神经下运动神经元受损,可致病灶侧所有面肌瘫痪,表现为额横纹消失,眼不能闭,口角下垂,鼻唇沟消失等。一侧舌下运动神经元受损,可致病灶侧全部舌肌瘫痪,表现为伸舌时舌尖偏向病灶侧,两者均为下运动神经元受损,故统称为核下瘫。图11-4-10面神经核舌下神经的核上瘫和核下瘫
锥体系的任何部位损伤都可引起其支配区的随意运动障碍—瘫痪,可分两类:①上运动神经元损伤(核上瘫):系指脊髓前角细胞和脑神经运动核以上的锥体系损伤,表现为随意运动障碍,肌张力增高,故称痉挛性瘫痪(硬瘫),这是由于上运动神经元对下运动神经元的抑制被取消的缘故,但肌肉不萎缩。此外,还有深反射亢进,浅反射减弱或消失和出现因锥体束的功能受到破坏所致的病理反射等。②下运动神经元损伤(核下瘫):系指脊髓前角细胞和脑神经运动核以下的锥体系损伤,表现为因失去神经直接支配所致的肌张力降低,随意运动障碍,又称弛缓性瘫痪。由于神经营养障碍,还导致肌肉萎缩。因所有反射弧均中断,故浅反射和深反射都消失,也不出现病理反射。
(二) 锥体外系
锥体外系是指锥体系以外影响和控制躯体运动的传导路径,其结构十分复杂,包括大脑皮质、纹状体、背侧丘脑、底丘脑、红核、黑质、脑桥核、前庭核、小脑和脑干网状结构等以及它们的纤维联系。锥体外系的纤维最后经红核脊髓束、网状脊髓束等中继,下行终止于脑神经运动核和脊髓前角细胞。人类由于大脑皮质和锥体系的高度发展,锥体外系逐渐处于从属地位。人类锥体外系的主要机能是调节肌张力、协调肌肉活动、维持体态姿势和习惯性动作(例如走路时双臂自然协调地摆动)等。锥体系和锥体外系在运动功能上是互相依赖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只有在锥体外系使肌张力保持稳定协调的如提下,维体系才能完成一些精确的随意运动,如写字、刺绣等。另一方面,锥体外系对锥体系也有一定的依赖性。例如有些习惯性动作开始是由锥体系发动起来的,然后才处于锥体外系的管理之下。图11-4-11锥体外系:皮质-脑桥-小脑系
第五节 内脏神经系统
内脏神经系统是整个神经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按所在部位不同,可分为中枢部和周围部。中枢部位于脑和脊髓内;周围部主要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故称内脏神经。内脏神经包括内脏运动神经和内脏感觉神经。图11-5-1内脏神经系统
内脏运动神经支配平滑肌、心肌的运动和腺体的分泌,通常不受人的意志控制,故将内脏运动神经称为自主神经系统;又因它主要是控制和调节动、植物共有的物质代谢活动,并不支配动物所特有的骨骼肌的运动,所以又称植物神经系统。
内脏感觉神经如同躯体感觉神经,其初级感觉神经元也位于脑神经节和脊神经节内,周围突分布于内脏和心血管等处的内感受器,把感受到的刺激传递至各级中枢,最后也到达大脑皮质。内脏感觉神经传来的信息经中枢整合后,通过内脏运动神经调节相应器官的活动,从而在维持机体内、外环境的动态平衡和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 内脏运动神经
内脏运动神经与躯体运动神经在结构和功能上也有较大差别,现就其形态结构上的差异简单陈述如下:
① 躯体运动神经支配骨骼肌,内脏运动神经则支配平滑肌、心肌和腺体。
② 躯体运动神经只有一种纤维成分,内脏运动神经则有交感和副交感两种纤维成分,而多数内脏器官又同时接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
③ 躯体运动神经自低级中枢至骨骼肌只有一个神经元。而内脏运动神经自低级中枢发出后并在周围部的内脏运动神经节交换神经元,再由节内神经元发出纤维达到效应器,因此,内脏运动神经从低级中枢到达所支配的器官须经过两个神经元。第一个神经元称节前神经元,胞体位于脑干和脊髓内,其轴突称节前纤维。第二个神经元称为节后神经元,胞体位于周围部的植物性神经节内,其轴突称节后纤维。
④ 内脏运动神经节后纤维的分布形式和躯体运动神经亦有不同。躯体运动神经以神经干的形式分布,而内脏运动神经节后纤维常攀附脏器或血管形成神经丛,由丛再分支至效应器。
⑤ 躯体运动神经一般是比较粗的有髓纤维,而内脏运动神经纤维则是薄髓和无髓的细纤维。
⑥ 躯体运动神经对效应器的支配,一般都受意志的控制;而内脏运动神经对效应器的支配则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意志的控制。
根据形态、机能和药理的特点,内脏运动神经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分别介绍如下:
1. 交感部
交感部的低级中枢位于脊髓胸1(或颈8)?腰2(或腰3)节段的灰质侧柱的中间带外侧核。
Back to home |
File page
Subscribe |
Register |
Login
|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