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该时相,感觉功能进一步减弱,骨骼肌运动反射和肌张力进一步减弱,甚至松弛(眼肌例外),使眼球出现间断性快速运动,故又称快速眼球运动睡眠。在异相睡眠期,部分躯体抽动;脑内蛋白质合成加快,有利于建立新的突触联系,促进记忆和精力的恢复。但在异相睡眠期,往往出现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呼吸快而不规则,所以有些疾病,如心绞痛、哮喘病等往往在夜间突然发作或加剧。在该时相如被唤醒,约有80%的人,说自己正在做梦,梦中的情绪波动,也会加剧上述自主性神经功能紊乱。
慢波睡眠与异相睡眠互相转化,成年人由觉醒进入睡眠状态,一开始首先进入慢波睡眠,不能直接进入异相睡眠。在一夜睡眠过程中,两个时相可互相转化4?5次,最后,从两个时相都能转化为觉醒状态。
第七节 脑和脊髓的被膜、脑室、脑脊液
一、脑和脊髓的被膜
脑和脊髓的外面包有三层被膜,由外向内依次为硬膜、蛛网膜和软膜。硬膜厚而坚韧。蛛网膜薄而透明、紧邻硬膜。软膜富有血管和神经,紧贴在脑和脊髓的表面并伸入其沟裂内。蛛网膜与软膜之间有许多小纤维束相连。脑和脊髓的三层被膜在枕骨大孔处互相移行。
蛛网膜与软膜之间的腔隙,叫蛛网膜下隙(腔),腔隙内含有脑脊液。
(一)脊髓的被膜
1. 硬脊膜
硬背膜呈管状包被脊髓。其上端附着于枕骨大孔周缘,与硬脑膜相续;下部在第2骶椎平面逐渐变细,包裹终丝,末端附于尾骨。硬脊膜与椎管内面的骨膜之间有硬膜外隙(腔),内含静脉丛、淋巴管、疏松结缔组织和脂肪。脊神经根通过此腔。硬膜外隙向上不与颅内相通,略呈负压,临床上的硬膜外麻醉就是将药物注人此隙,以阻滞脊神经的传导。图11-7-1脊髓的被膜
2. 脊髓蛛网膜
脊髓蛛网膜向上移行于脑蛛网膜。脊髓蛛网膜下隙自脊髓下端至第2骶椎水平特别宽阔,称为终池,池内有马尾与终丝。临床上常在此处作腰椎穿刺,抽取脑脊液或注入药物。图11-7-2脊髓下段的被膜
3. 软脊膜
软脊膜紧贴于脊髓表面并伸入脊髓的沟裂内。
(二) 脑的被膜
1. 硬脑膜
硬脑膜由两层膜紧密结合而成,其外层相当于颅骨内骨膜。硬脑膜与颅盖骨连接疏松,此处骨折出血时易形成硬膜外血肿。硬脑膜与颅底则紧密结合,颅底骨折硬脑膜与蛛网膜易同时损伤。内层有的地方离开外层褶叠成板状突起,伸入脑的裂隙中,伸入两大脑两半球之间的突起呈矢状位,形如镰刀状,称为大脑镰;伸入大、小脑之间的突起呈水平位,称为小脑幕。小脑幕前缘游离呈弧形缺口称幕切迹。幕切迹与斜坡之间有中脑通过,当颅内压升高时,位于幕切迹上方的海马旁回和钩可被挤入小脑幕切迹内,形成小脑幕切迹疝,压迫动眼神经和大脑脚,产生瞳孔散大,肢体瘫痪等症状。
硬脑膜内、外两层分离处,形成腔道,内面衬有内皮细胞,含静脉血,称硬脑膜窦。窦壁无平滑肌,故无收缩性,因此,硬脑膜窦损伤时出血较多。图11-7-3硬脑膜和硬脑膜窦
主要的硬脑膜窦有:
(1) 上矢状窦:位于大脑镰上缘内。
(2) 横窦:成对,在小脑幕后缘内,沿颅骨横窦沟走行。
(3) 乙状窦:成对,位于乙状窦沟内,是横窦的延续,在颈静脉孔处移行为颈内静脉。
(4) 窦汇:由左、右横窦与上矢状窦后端在枕内隆凸处汇合而成。
(5) 海绵窦:位于颅中窝垂体窝两侧,左右间以数个横支相连。海绵窦前方接受眼静脉,向后注入横窦或乙状窦。由于面部静脉与眼静脉交通,眼静脉向后又通海绵窦,所以面部感染时,有可能波及海绵窦,引起海绵窦的炎症和血栓的形成。
硬脑膜窦通过导静脉可与颅外静脉相交通,故颅外皮肤感染也可借此通路蔓延至颅内。
2. 脑蛛网膜
脑蛛网膜下隙内有许多小纤维束,呈网状连接着蛛网膜与软脑膜。在有的地方蛛网膜下隙扩大,称为蛛网膜下池。其中最宽阔者为小脑延髓池位于小脑与延髓之间。临床上可在此处抽取脑脊液。脑蛛网膜在上矢状窦两旁,形成许多颗粒状小突起,突入上矢状窦内,称为蛛网膜粒,蛛网膜下隙内的脑脊液经过蛛网膜粒渗入上矢状窦内。图11-7-4上矢状窦和蛛网膜粒
3. 软脑膜
在脑室的一定部位,软脑膜上的血管形成的毛细血管丛,与室管膜上皮(脑室壁上的上皮)共同突向脑室,形成脉络丛,脑脊液由此产生。
脑的三层被膜以及蛛网膜下隙也包裹视神经,形成视神经鞘。当颅内压增高时,视神经鞘内蛛网膜下隙的压力也增高,可压迫视神经内的视网膜中央动、静脉,使视网膜的血液循环障碍,眼底检查可见视神经盘出现水肿。
二、 脑室
脑室是脑中的腔隙,其内壁衬以室管膜上皮,包括侧脑室、第三脑室和第四脑室,脑室内含有脑脊液。每个脑室均有脉络丛。11-7-5脑室投影图
(一) 侧脑室
侧脑室左、右各一,分别位于左、右大脑半球内,并延伸到半球的各个叶内,侧脑室分为四部分:①中央部,位于顶叶内;②前角最大,伸入额叶内;③后角,伸入枕叶内;④下角最长,伸至颞叶内。两个侧脑室各自经左、右室间孔与第三脑室相通。
(二) 第三脑室
第三脑室是位于两侧背侧丘脑及下丘脑之间的一个矢状裂隙。前上方经左、右室间孔与相应侧脑室相通,向后下经中脑水管与第四脑室相通。
(三) 第四脑室
第四脑室是位于延髓、脑桥与小脑之间的腔。第四脑室的底即菱形窝。第四脑室的顶,形如帐篷,朝向小脑。在第四脑室顶下部,靠近菱形窝下角和两个外侧角处,各有一孔,在近下角处正中的孔为第四脑室正中孔,在两个侧角附近的孔为第四脑室外侧孔。它们皆与蛛网膜下隙相交通。第四脑室向上通中脑水管,向下通脊髓中央管。
三、 脑脊液及其循环
脑脊液自脉络丛产生,约95%是由侧脑室脉络丛产生。脑脊液是无色透明的液体,充满于脑室和脊髓周围的蛛网膜下隙中,有保护脑和脊髓免受外力振荡的作用,并维持颅内压。此外,脑脊液还可供给脑和脊髓营养物质和运输其代谢产物。
左、右侧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经左、右室间孔流入第三脑室,与第三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一起,经中脑水管流入第四脑室,然后与第四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一起经第四脑室正中孔和两外侧孔流入蛛网膜下隙。11-7-6脑脊液循环模式图
正常情况下脑脊液的产生和吸收是平衡的。成人脑脊液的总量约150ml,如果脑脊液循环受阻,可引起脑积水、颅内压升高。
第八节 脑和脊髓的血管
一、脑的血管
(一)脑的动脉
脑的动脉血供应来自颈内动脉和椎动脉。颈内动脉供应大脑半球的前2/3及间脑的前部。椎动脉供应大脑半球的后1/3、间脑后部、脑干和小脑。供应大脑半球的动脉分支可分为皮质支和中央支。皮质支主要分布于大脑的皮质和其深面的浅层髓质;中央支穿入脑实质内,供应深部的髓质(包括内囊)、间脑和基底核等处。图11-8-1脑底面(示脑的动脉分支),图11-8-3大脑中动脉的皮质支和中央支
1. 颈内动脉
颈内动脉起自颈总动脉,经颈动脉管入颅腔,颈内动脉主要分支如下:图11-8-2大脑前、中、后动脉自大脑半球表面的分布区
(1) 眼动脉:穿视神经管入眶内,分布于眼球及其周围结构。
(2) 大脑前动脉:自颈内动脉发出后向前内方,进入大脑纵裂内,然后沿胼胝体的背侧向后行,途中分出皮质支分布于额、顶叶的内侧面及两叶上外侧面的边缘部。两侧大脑前动脉在发出处不远,与对侧的同名动脉借前交通动脉相连。中央支发自近侧段,主要供应尾状核及豆状核:前部。
(3) 大脑中动脉:是颈内动脉干的直接延续,(沿大脑外侧沟向后上行,分成数条皮质支,分布于大脑半球的上外侧面(半球的边缘部除外)。大脑半球所需血液的80%来自此动脉,这个区域内有躯体;运动、躯体感觉和语言等许多重要中枢。大脑中动脉的中央支,细小垂直向上,供应尾状核、豆状核及内囊等处。
(4) 后交通动脉:较小,向后与大脑后动脉吻合。
2. 椎动脉
椎动脉起自锁骨下动脉,穿第6至第1颈椎横突孔,经枕骨大孔入颅腔,行于延髓腹侧,在脑桥下缘,左、右椎动脉合成1条基底动脉。基底动脉沿脑桥基底沟上行至脑桥上缘,分为两条大脑后动脉。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分支如下:
(1) 脊髓前、后动脉:发自椎动脉,分布于脊髓。
(2) 小脑下后动脉:发自椎动脉,分布于小脑后下部及延髓背外侧部。
(3) 小脑下前动脉:发自基底动脉,分布于小脑下前部。
(4) 小脑上动脉:发自基底动脉,分布于小脑上部。
(5) 脑桥动脉:发自基底动脉,分布于脑桥。
(6) 迷路动脉:发自基底动脉或小脑下前动脉,入内耳门,分布于内耳。
(7) 大脑后动脉:绕大脑脚向背侧,其皮质支主要分布于颞叶下面和枕叶内侧面,以及两叶上外侧面的边缘部。中央支亦起自根部,供应背侧丘脑,内、外侧膝状体及下丘脑等。
3. 大脑动脉环
大脑动脉环,又称Willis环,由前交通动脉、两侧大脑前动脉起始段、两侧颈内动脉末端、两侧后交通动脉和两侧大脑后动脉起始段共同组成,在颅底中央形成一动脉环路。此环路使颈内动脉与椎—基底动脉沟通。当某一动脉血流减少或阻塞时,血液可经此环路重新分配,得到一定的代偿。
(二) 脑的静脉
脑静脉不与动脉伴行,可分浅、深两种。浅静脉位于脑的表面,收集皮质及皮质下白质的静脉血;深静脉收集大脑深部的静脉血。两种静脉均注入附近的硬脑膜窦。图11-8-4大脑浅动脉。
二、 脊髓的血管
(一) 脊髓的动脉
脊髓的动脉血液供应有两个来源:一为脊髓前动脉和脊髓后动脉,另为来自一些节段性动脉(肋间后动脉和腰动脉等)的脊髓支。图11-8-5脊髓动脉。
脊髓前动脉和脊髓后动脉均发自椎动脉。脊髓前动脉沿前正中裂下行至脊髓末端。
脊髓后动脉为左、右两条,各沿脊髓后外侧沟下行。有时两侧脊髓后动脉下降到颈髓中部再合成一纵干下行至脊髓末端。
脊髓前、后动脉在下行的进程中,有来自肋间后动脉和腰动脉的脊髓支补充,下行直至脊髓圆锥。
(二) 脊髓的静脉
脊髓的静脉在脊髓表面形成软膜静脉丛和许多纵行静脉干,最后集中于脊髓前、后静脉,再经前、后根静脉注入硬膜外隙内的椎内静脉丛,而后者又与椎骨外面的椎外静脉丛相交通。脊髓的软膜静脉丛,纵行静脉干向上与颅内静脉相通。因此,胸、腹、盆腔内的感染或肿瘤可经此途径累及颅内。
第十二章 感觉器官
第一节 视器
一、眼球
眼球为视器的主要部分,近似球形,位于眶的前部,后端由视神经连于间脑的视交叉。当眼平视前方时,眼球前面正中点称前极,后面正中点称后极。把通过前、后极的直线称为眼轴。光线经瞳孔中央至视网膜黄斑中央凹的连线,称为视轴。眼轴与视轴呈锐角交叉。
眼球由眼球壁和眼球内容物组成。
眼球壁包括纤维膜、血管膜、视网膜。纤维膜包括角膜和巩膜;血管膜包括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视网膜包括虹膜部、睫状布和脉络膜部。
眼球内容物包括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
图12-1-1眼球的构造。
(一) 眼球壁
眼球壁由外向内可依次为眼球纤维膜、眼球血管膜和视网膜三层。
1 .眼球纤维膜
眼球纤维膜为眼球壁的外层,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有保护和维持眼球形状的作用。可分为角膜和巩膜两部分。
(1) 角膜:占眼球纤维膜的前1/6,无色透明,曲度较大,外凸内凹,具有屈光作用。角膜无血管,但有大量的感觉神经末梢,由三叉神经的眼支分布,感觉极为敏锐。
(2) 巩膜:占眼球纤维膜的后5/6,为白色不透明的纤维膜,厚而坚韧,有保护眼球内容物的作用。巩膜与角膜相接处深面有一环形的巩膜静脉窦,是房水回流的通道。巩膜后方有视神经穿出,并与视神经的鞘膜相延续。
2. 眼球血管膜
眼球血管膜在眼球纤维膜的内面,含有大量的血管和色素细胞,具有营养眼球内部组织及遮光作用。此膜从前向后可分为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三部分。
(1) 虹膜:位于眼球血管膜的最前部,呈圆盘状。中央有一圆孔,称为瞳孔,其位置稍偏于鼻侧,可随光
线强弱而缩小和散大。虹膜的颜色,与虹膜所含色素细胞多少有关,故有明显的种族差异。黄种人虹膜色素较多,故呈棕黑色。
虹膜内有两种平滑肌,一为围绕瞳孔周缘,呈环状排列的叫瞳孔括约肌,收缩时使瞳孔缩小,减少强光的刺激,受副交感神经支配;另一种为瞳孔开大肌,呈放射状排列,收缩时使瞳孔开大,让更多的光线通过,受交感神经支配。图12-1-2睫状体。
(2) 睫状体:位于巩膜和角膜移行部的内面,虹膜后外方的环形增厚部分。睫状体前部向内侧突出呈放射状排列的皱襞,称为睫状体突。发出睫状小带与晶状体相连。在睫状体内的平滑肌称睫状肌,受副交感神经支配。睫状体具有产生房水和参与调节晶状体的曲度的作用。
(3) 脉络膜:占眼球血管膜的后2/3,前端连于睫状体,后方有视神经通过,此膜富有色素细胞和血管。作用是供应眼球内组织的营养和吸收眼内的分散光线以免扰乱视觉。
3. 视网膜
视网膜在眼球血管膜的内面,可分为虹膜部、睫状体部和脉络膜部三部分。虹膜部和睫状体部贴附于虹膜和睫状体的内面,无感光作用,叫视网膜盲部。视网膜脉络膜部贴附在脉络膜的内面,有感光作用。视网膜后部,该处有圆形隆起,称为视神经盘,是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轴突汇集而成,该处有视网膜中央血管出入,无感光作用,故称生理盲点。在视神经盘的外侧约3.5mm处,有一黄色小区,称为黄斑,黄斑的中央凹陷称中央凹,是感光最敏锐的地方。图12-1-3右侧眼底
视网膜脉络膜部的组织结构分内、外两层:外层为色素上皮层,紧贴脉络膜;内层为神经细胞层,由三层神经细胞构成,由外向内依次为感光细胞层(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双极细胞层、视神经节细胞层。视神经节细胞的轴突向视神经盘处集中,穿过脉络膜和巩膜后构成视神经,视神经由眼球向后行,穿视神经管入颅腔,终于视交叉。图12-1-4视网膜的结构。
视网膜的外层色素上皮层紧贴脉络膜,与内层神经细胞层连结疏松,视网膜剥离就是指神经细胞层与色素上皮层的脱离。
(二) 眼球内容物
眼球内容物包括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这些结构透明,无血管,具有屈光作用,它们与角膜一起称为眼的屈光系统,对维持正常视力有重要意义。
1. 房水
房水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液体,充满于眼房内。房水由睫状体产生后,自眼球后房经瞳孔至眼球前房,然后经虹膜角膜角隙入巩膜静脉窦,最后汇入眼静脉。房水的生理功能是为角膜提供营养并维持正常的眼内压。房水不断循环更新,若房水产生过多或回流受阻,可造成眼内压增高,压迫视网膜,影响视力,临床上称为青光眼。
2. 晶状体
晶状体位于虹膜和玻璃体之间,呈双凸透镜状,后面较前面隆凸,透明而富有弹性,无血管和神经。晶状体外包有晶状体囊,为一层透明而有弹性的薄膜。晶状体囊借睫状小带连于睫状体。
晶状体是屈光系统的主要装置。晶状体的曲度随所视物体的远近不同而改变。当视近物时,睫状肌收缩,睫状小带松弛,使晶状体依其本身的弹性变凸,屈光能力增强,使物像清晰地落在视网膜上。视远物时,则与此相反。随着年龄增长,晶状体逐渐硬化而失去弹性,睫状肌也逐渐萎缩,调节功能减低,看近物时模糊,看远物时则较清晰,此种现象,称为老花眼。若晶状体混浊,影响视力,临床上称之为白内障。
3. 玻璃体
Back to home |
File page
Subscribe |
Register |
Login
|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