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第二心音
第二心音音调较高,持续时间较短。其产生机制主要是心室舒张、动脉瓣关闭引起的振动。它标志着心舒期的开始,其强弱可反映动脉血压的高低及动脉瓣的功能状态。
由两个心音所产生的时间可以得知,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之间的时间相当于心缩期;第二心音至下一个第一心音之间的时间相当于心舒期。听取心音可了解心率、心律、心肌收缩力量、瓣膜的功能状态和血压的高低等情况。如心瓣膜发生病变时,会出现一些异常的声音称为心杂音。因此,心音听诊在某些心脏疾病的诊断上具有重要意义。
三、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
心肌细胞具有自动节律性、传导性、兴奋性和收缩性等生理特性。前三者为电生理特性,后者为机械特性。
(一) 自动节律性
心脏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能自动地产生节律性兴奋和收缩的特性,称为自动节律性,简称自律性。心脏的自律性来源于自律细胞。由于特殊传导系统各部分自律细胞的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快慢不一,因而各部分的自律性高低不同。其中窦房结的自律性最髙,约为100次/分;房室结次之,约为50次/分;浦肯野纤维最低,约为25次/分。正常心脏的节律性活动是受自律性最高的窦房结所控制,因而窦房结是心脏活动的正常起搏点。这种由窦房结控制的心律称为窦性心律。窦房结以外的其他自律细胞称为潜在起搏点。由于它们的自律性较低,通常处于窦房结控制之下,其本身的自律性表现不出来。当窦房结的自律性异常低下或潜在起搏点的自律性过高时,潜在起搏点的自律性就可表现出来,成为异位起搏点。由异位起搏点控制的心律,称为异位心律。
(二) 传导性
心肌细胞具有传导兴奋的能力,称为传导性。正常心内兴奋的传导主要依靠特殊传导系统来完成。传导途径是:窦房结发出兴奋后,经心房肌传到左、右心房,同时迅速传到房室交界,约需0.06秒。房室交界是正常兴奋由心房传入心室的唯一通路,但其传导速度缓慢,耽搁时间较长,称为房室延搁,约需0.1秒。然后兴奋经房室束、左右束支、浦肯野纤维网传到左、右心室肌,约需0.06秒。
房室延搁的生理意义是它使心房收缩在前,心室收缩在后,不至于产生房、室同时收缩。心房先收缩,使心室在收缩前有充分的血液充盈,有利于心室的射血。
(三) 兴奋性
心肌细胞具有兴奋性,并且在兴奋过程中发生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1. 心肌细胞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心肌细胞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包括有效不应期、相对不应期和超常期。心肌细胞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的显著特点是有效不应期长,相当于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早期。因而在心脏收缩期内,任何强度的刺激都不能使心肌产生扩布性兴奋而引起收缩。心肌的这一特点可保证心肌收缩与舒张交替的节律性活动,这对心脏的泵血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2. 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
心肌按窦房结传来的冲动进行节律性活动。如果在相对不应期和超常期内,受到人工或病理性刺激时,可使心肌提前发生一次兴奋和收缩,称为期前收缩(早搏)。在期前收缩之后常出现一个较长的心室舒张期,称为代偿间歇。这是因为期前收缩也有自己的有效不应期,来自窦房结的下一次兴奋正好落在期前兴奋的有效不应期内,不能引起心室兴奋和收缩,必须等到窦房结再一次传来兴奋,才能发生反应,所以出现代偿间歇。
(四)收缩性
心肌细胞与骨骼肌细胞的收缩原理相似,但心肌收缩有其自身的特点。
1. 同步收缩(“全或无”式收缩)
心肌细胞在功能上宛如一个合胞体,加之心脏特殊传导系统传导速度快。因此,心肌不兴奋则已,一旦发生兴奋,心肌细胞几乎同步收缩。
2. 不发生强直收缩
心肌的有效不应期特别长,相当于心肌的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早期。因此,在收缩期内不论受到多强的刺激,均不能引起心肌兴奋和收缩,故心肌不会像骨骼肌那样,发生强直收缩。
3. 对细胞外液Ca2+依赖性较大
心肌细胞肌质网不发达,终池贮Ca2+少,故心肌收缩时对细胞外液Ca2+依赖性较大。在一定范围内,当血Ca2+升高时,心肌收缩力增强;反之,心肌收缩力减弱。
第二节 血管
一、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一)血管的分类与吻合
血管分为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三类。动脉是运血离心的血管,它在走行中不断分支并逐渐变细,最终移行为毛细血管;毛细血管介于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是血液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的部位;静脉是运血回心的血管,它在向心行进的过程中,逐渐汇合最后合为上、下腔静脉注入右心房。
人体内的血管存在着非常丰富的吻合现象,例如毛细血管网、动脉间的动脉弓和交通支、静脉间的静脉网和静脉丛等。血管吻合对缩短循环、增加局部的血流量、调节体温及维持内环境稳定起着重要作用。图9-2-1血管吻合形式
此外,较大的动脉干在行程中可发出与其平行的侧副支,自主干近侧端发出,再汇入主干远侧端,形成侧支吻合。当主干阻塞时,侧副支逐渐增粗,血流可经扩大的侧副支到达阻塞远端的血管主干,使远端血供得到不同程度的代偿和恢复,这种通过侧副支建立的循环称侧支循环。侧支循环的建立,显示了血管的适应能力和可塑性,对于保证器官在病理状态下的血供有重要意义。图9-2-2侧支吻合与侧支循环。
(二)血管壁的微细结构
除毛细血管外,动脉、静脉都由三层构成。图9-2-3人体的三种血管模式图。
(1) 内膜:为动脉壁结构中最薄的一层,由内皮及外面的少量结缔组织构成。
(2) 中膜:为动脉壁结构中最厚的一层,由平滑肌及弹性纤维构成。大动脉的中膜以弹性纤维为主,具有较大的弹性;中小动脉的中膜以平滑肌为主。小动脉、管壁的平滑肌的收缩不仅可改变其管径影响器官、组织的血液量,还可改变血流的外周阻力,影响血压。
(3) 外膜:由结缔组织构成,内含小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等。
2. 静脉
静脉血管壁薄,三层结构间分界不明显。内膜最薄,由内皮和结缔组织构成,还形成阻止血液逆流的静脉瓣;中膜较薄,由稀疏的平滑肌构成;外膜最厚,内含小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等。
3. 毛细血管
毛细血管分布广泛,相互吻合成网状,管壁极薄,主要由一层内皮及外面的基膜构成。
二、 肺循环的血管
(一) 肺动脉
肺动脉干位于主动脉左前方,在主动脉弓下方分为左、右肺动脉,在左、右肺动脉分叉处有动脉韧带引往主动脉弓下面。左喉返神经由韧带的左侧绕过,手术时应解剖清楚,避免损伤。右肺动脉较长,几乎成直角自主肺动脉分出,在主动脉及上腔静脉后方走行至右肺门。左肺动脉较短,与主肺动脉成角较大。
(二) 肺静脉
肺静脉的属支起于肺内毛细血管,逐级汇成较大的静脉,最后,左、右肺汇成左上、左下肺静脉和右上、右下肺静脉,向内行注入左心房后部。
三、 体循环的血管
(一)动脉
主动脉是体循环中的动脉主干。由左心室发出,先斜向右上,再弯向左后,沿脊柱左前方下行,穿膈主动脉裂孔入腹腔,至第4腰椎下缘处分为左、右髂总动脉。全程可分为三段,即升主动脉、主动脉弓和降主动脉。降主动脉又以膈的主动脉裂孔为界,分为胸主动脉和腹主动脉。图9-2-4主动脉分部及其分支
1. 升主动脉
升主动脉起自左心室,在上腔静脉左侧,向右前上方斜行,至右侧第2胸肋关节高度移行为主动脉弓。升主动脉发出左、右冠状动脉。图9-2-4主动脉分部及其分支
2. 主动脉弓
主动脉弓是升主动脉的直接延续,在右侧第2胸肋关节后方,呈弓形向左后方弯曲,到第4胸椎椎体的左侧移行为胸主动脉。在主动脉弓的凸侧,自右向左发出头臂干、左侧颈总动脉和左侧锁骨下动脉。图9-2-4主动脉分部及其分支。
(1) 颈总动脉:为头颈部的动脉主干,右侧起自头臂干,左侧直接起自主动脉弓。两侧均在胸锁关节后方,沿食管、气管和喉的外侧上行,至甲状软骨上缘高度分为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图9-2-5颈外动脉及其分支。在颈总动脉分叉处有两个重要结构:
颈动脉窦:为颈总动脉末端和颈内动脉起始处的膨大部分,为压力感受器。当血压升高时,反射性地引起心跳减慢,血压下降。
颈动脉小球:是一个扁圆形小体,借结缔组织连于颈内、外动脉分叉处后方,为化学感受器。当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时,反射性地引起呼吸加深、加快。
1) 颈内动脉:自颈总动脉分出后,上升达颅底,穿过颈动脉管入颅,分支布于脑与视器。
2) 颈外动脉:位于颈内动脉前内侧,转向前外侧,上行入腮腺,末端平下颌颈处分为颞浅动脉和上颌动脉两个终支。颈外动脉沿途分支很多,主要分布于颅腔以外的头颈各器官和软组织。
① 甲状腺上动脉:分支布于甲状腺上部和喉。
② 舌动脉:分支布于舌、舌下腺和腭扁桃体。
③ 面动脉:分支布于面部软组织、下颌下腺和腭扁桃体等,此动脉的终末端改名为内眦动脉。
④ 上颌动脉:在下颌颈深面入颞下窝,向前经翼腭窝达眶下裂,改名为眶下动脉。上颌动脉发出的分支主要有:
脑膜中动脉:分前、后支分布于硬脑膜和颅骨;
下牙槽动脉:分布于下颌牙齿,其末端出颏孔,分布于颏部;
其他分支:分布于上颌牙齿和牙龈、咀嚼肌、上颌窦等。
⑤ 颞浅动脉:在腮腺内直行上升,经外耳门前方至颞部皮下,分支布于额、颞、顶部软组织及腮腺、眼轮匝肌等。
(2) 锁骨下动脉
锁骨下动脉左侧起于主动脉弓,右侧起于头臂干,沿肺尖内侧斜越胸膜顶前面,弓形向外穿过斜角肌间隙,至第1肋外缘,移行为腋动脉。图9-2-6锁骨下动脉、腋动脉。
其主要分支有:
1) 椎动脉:向上穿第6至第1颈椎的横突孔后经枕骨大孔入颅腔,分布于脑和脊髓。
2) 胸廓内动脉:分布于胸膜、心包及乳房等,该动脉发出终支。
3) 甲状颈干:为一粗干,分支主要有甲状腺下动脉,除与甲状腺上动脉吻合布于甲状腺外,还分布于邻近的肌、食管、气管和喉下部。
(3) 腋动脉:自第1肋外缘处续于锁骨下动脉,穿过腋窝,至大圆肌和背阔肌的下缘,移行为肱动脉。在腋窝内腋动脉与腋静脉、臂丛相伴,主要分支有:图9-2-7腋动脉及其分支。
1) 胸肩峰动脉:分为数支分布于胸大肌、胸小肌、三角肌和肩峰等处;
2) 胸外侧动脉:分布于乳房和前锯肌;
3) 肩胛下动脉:该动脉分两支,一支为胸背动脉,分布于背阔肌和前锯肌;另一支为旋肩胛动脉,分布于冈下窝诸肌;
4) 旋肱后动脉:分布于肩关节和三角肌。
(4) 肱动脉:自背阔肌下缘处续腋动脉,沿肱二头肌内侧缘下行至肘窝平桡骨颈处,分为桡动脉和尺动脉。肱动脉主要营养臂部和肘关节。主要的分支有肱深动脉,分支布于肱三头肌,其终支参与肘关节动脉网。图9-2-8肱动脉及其分支。
(5) 桡动脉:自肱动脉分出,沿前臂桡侧下行于前臂前群肌间隙内,在行程中除分支参与肘关节网和营养前臂肌外,图9-2-9前臂的动脉(前面)。还发出:
1) 掌浅支:在手掌与尺动脉末端吻合成掌浅弓;
2) 拇主要动脉:分布于拇指两侧和示指桡侧缘。
(6) 尺动脉:沿前臂尺侧下行于前臂前群肌间隙内,图9-2-9前臂的动脉(前面),除发分支至前臂尺侧诸肌和参与肘关节网外,还发出:
1) 骨间总动脉:分支至前臂肌和尺、桡骨;
2) 掌深支:在掌深部与桡动脉末端吻合成掌深弓。
(7) 掌浅弓和掌深弓:由尺、桡两动脉到掌部的分支吻合而成,这两个动脉弓的分支主要分布于手掌及手指。图9-2-10手的动脉(掌侧浅层)。
3. 胸主动脉
胸主动脉是主动脉弓的直接延续,沿脊柱前方下降,穿过膈肌主动脉裂孔移行为腹主动脉。其分支有壁支和脏支两类。壁支主要是肋间后动脉,共9对,行于第3至11肋间隙内;还有1对肋下动脉,沿第12肋下缘走行。壁支供养胸壁和腹前外侧壁;脏支供给胸腔脏器,如支气管和肺、食管和心包等。图9-2-11胸主动脉及其分支。
4. 腹主动脉
腹主动脉自膈主动脉裂孔处续于胸主动脉,沿脊柱前左侧下行,至第4腰椎体下缘前方,分为左、右髂总动脉。腹主动脉亦分脏支和壁支,布于腹腔脏器和腹壁。图9-2-12腹主动脉及其分支。
(1) 壁支:主要有4对腰动脉,分支分布于腹后壁及背部肌肉和脊髓等处。另有膈下动脉,分布于膈下面,并发出肾上腺上动脉,分布于肾上腺上部。骶正中动脉,营养骶骨及其周围结构。
(2) 脏支
1) 成对的脏支主要有:
① 肾动脉:较粗大,平第2腰椎高度发出,横行向外侧至肾门入肾。右侧比左侧稍长,并发小支至肾上腺称肾上腺下动脉。
② 肾上腺中动脉:分布于肾上腺,在腺体内分别与肾上腺上、下动脉分支相吻合。
③ 睾丸动脉(卵巢动脉):分布于睾丸和附睾或分布于卵巢和输卵管。
2) 不成对的脏支主要有:
① 腹腔干:短粗,平第12胸椎向前发出,立即分为3支:胃左动脉分支布于食管腹段、贲门和胃小弯附近的胃壁。肝总动脉分两支,一支为肝固有动脉,分布于肝和胆囊,肝固有动脉发出胃右动脉分支至十二指肠上部和胃小弯右侧胃壁;另一支为胃十二指肠动脉,亦分两支,一支为胃网膜右动脉,分支布于胃大弯和大网膜;一支为胰十二指肠上动脉,布于十二指肠和胰头。脾动脉发出胰支,布于胰体和胰尾;胃短动脉布于胃底;胃网膜左动脉布于胃体和胃网膜。图9-2-13腹腔干及其分支(胃前面),图9-2-14腹腔干及其分支(胃后面)。
② 肠系膜上动脉:在腹腔干稍下方,约平第1腰椎高度起自腹主动脉前壁,经胰头与十二指肠水平部之间,进入小肠系膜根,呈弓状行至右骼窝。沿途分支如下:胰十二指肠下动脉分布于胰和十二指肠;空肠动脉、回肠动脉共13?18条,分布于空肠和回肠;回结肠动脉分布于回肠末段、盲肠、阑尾和升结肠起始部;右结肠动脉分布于升结肠;中结肠动脉分布于横结肠。图9-2-15肠系膜上动脉及其分支。
③ 肠系膜下动脉:平第3腰椎水平发出,沿腹后壁腹膜深面向左下方走行,分支较多:左结肠动脉分布于结肠左曲和降结肠;乙状结肠动脉分布于降结肠和乙状结肠;直肠上动脉分布于直肠上部。图9-2-16肠系膜下动脉及其分支。
5. 髂总动脉
髂总动脉左、右各一,从主动脉腹部分出后,向下外斜行至舐髂关节处,分为髂内动脉和髂外动脉。图9-2-17盆腔的动脉(女性)。
(1) 髂内动脉:为一短干,沿盆腔侧壁下行,发出壁支和脏支。
1) 壁支:闭孔动脉分支至大腿内侧群肌和髋关节。臀上动脉和臀下动脉分支营养臀肌和髋关节等。
2) 脏支
① 脐动脉:是胎儿时期运送血液到胎盘去的血管干,由近侧段发出膀胱上动脉,分布于膀胱上、中部。
② 膀胱下动脉:分布于膀胱底、精囊腺和前列腺。女性分布到膀胱和阴道。
③ 直肠下动脉:分布于直肠下部、前列腺或阴道。
④ 子宫动脉:分布于子宫、阴道、输卵管和卵巢。
⑤ 阴部内动脉:分布于肛门、会阴部和外生殖器。
(2) 髂外动脉:沿腰大肌内侧缘下降,经腹股沟韧带中点深面至股部,移行为股动脉。髂外动脉分支较少,仅在其末端附近发出腹壁下动脉和旋髂深动脉两支,分别营养腹直肌及髂嵴和邻近肌。图9-2-18股动脉及其分支(前面观)。
(3) 股动脉:为髂外动脉的延续,由大腿前面转至大腿内侧至腘窝处,移行为腘动脉。股动脉除在起始部发出若干小支分布于腹前壁和外阴部外,主要分布于大腿肌、股骨。

Prev | Next
Pg.: 1 ...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 35


Back to home | File page

Subscribe | Register | Login |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