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系统由心、血管组成,其内流动着血液;淋巴系统由淋巴管道、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构成,淋巴管道内流动着淋巴,淋巴最终也汇入血液。
循环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将营养物质、氧和激素等输送到全身各器官;同时将组织和细胞的代谢产物(如CO2、尿素等)运送到肺、肾、皮肤等排泄器官排出体外,以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第一节 心
心是中空的肌性器官,借房间隔和室间隔分成左心和右心,每侧又分为上部的心房和下部的心室,同侧的心房和心室借房室口相通。心通过有节律的收缩和舒张,为血液流动提供动力,推动血液沿心、血管周而复始地流动,这一过程称为血液循环。按循环的不同,血液循环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图9-1-1血液循环示意图。
体循环:心室收缩时,含氧和营养物质的动脉血,由左心室射入主动脉及其分支,流向全身毛细血管,经过物质交换后,动脉血变为静脉血,再流经各级静脉,最后由上、下腔静脉汇入右心房。
肺循环:体循环返回右心房的静脉血进入右心室。由右心室经肺动脉干及其分支达肺泡周围毛细血管,经气体交换后,静脉血变成动脉血,最后由肺静脉返回左心房。
一、心的位置、形态与结构
(一)心的位置、外形
心是一个肌性纤维性器官,周围裹以心包,斜位于胸腔的纵隔内,膈肌中心腱的上方,夹在两侧胸膜囊之间。其所在位置相当于第2?6肋软骨或第5?8胸椎之间的范围。整个心脏2/3偏在身体正中线的左侧。图9-1-2心的位置。
心脏的外形略呈倒置的圆锥形,大小约相当于本人的拳头。心可分为一尖、一底、两面、三缘,表面有3条浅沟。心尖由左心室构成,朝向左前下方,在左侧第5肋间隙锁骨中线内侧1?2cm处,可扪及心尖搏动。心底朝向右后上方,与大血管干相连。心的前面(胸肋面)朝向胸骨和肋软骨,主要由右心室和右心房构成;心的下面(膈面)几呈水平位,朝向下方并略斜向后,隔心包与膈毗邻,主要由左心室构成。心的下缘锐利,接近水平位,由右心室和心尖构成;右缘由右心房构成;左缘绝大部分由左心室构成。图9-1-3心的外形和血管(前面观),9-1-4心的外形和血管(后面观).
心脏表面有3个浅沟,可作为心脏分界的表面标志。在心底附近有环形的冠状沟,分隔上方的心房和下方的心室。心室的前、后面各有一条纵沟,分别叫做前室间沟和后室间沟,是左、右心室表面分界的标志。左、右心房各向前内方伸出三角形的心耳。
(二)心腔的结构
心脏分为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和左心室四个腔。左右心房间、左右心室间互不相通,分别为房间隔、室间隔分隔。房间隔和室间隔将心脏分为左、右两半,临床习惯称左心和右心。右心内容静脉血,左心内容动脉血。同侧心房与心室之间有房室口相通,左、右房室口分别由二尖瓣和三尖瓣关启。左心室的出口为主动脉,其间有半月形的主动脉瓣;右心室的出口为肺动脉,其间为肺动脉瓣。
1. 右心房
右心房壁薄而腔大,位于心的右上部,表面向左前方的突起称右心耳。右心房有三个入口和一个出口:其中居上方的是上腔静脉口;下方是下腔静脉口;位于下腔静脉口前内侧的为冠状窦口,它们分别引导人体上、下半身和心壁的血液汇入右心房。右心房的出口是右房室口,位于右心房的前下方,通向右心室。右心房的后内侧壁主要由房间隔组成,其下部有一浅窝,称为卵圆窝,是胚胎时期卵圆孔闭锁后的遗迹,房间隔缺损易发生于此。图9-1-5右心房和右心室内部结构。
2. 右心室
右心室位于右心房的左前下方,构成心胸肋面的大部分。右心室有一个入口和一个出口:入口即右房室口,其周缘有3片三角形瓣膜,称为三尖瓣。瓣膜基部附着于右房室口周围的纤维环,游离缘垂入室腔,借腱索连于乳头肌。当心室收缩时瓣膜关闭右房室口,防止血液逆流入右心房。同时,右心室壁上3个呈锥状突起的乳头肌也收缩,并通过腱索牵拉房室瓣,防止瓣膜:向心房翻转,从而有效地关闭房室口。右心室出口为肺动脉口,位于右心室的左上部,通向肺动脉干。肺动脉口周缘有3个半月形的肺动脉瓣。当心室舒张时,能够阻止进入肺动脉干的血液返流回心室。图9-1-6右心室的内部结构,图9-1-7心瓣膜示意图。
3. 左心房
左心房位于右心房的左后方,构成心底的大部分。其前部的突起称为左心耳。左心房有四个入口和一个出口:在左心房后部的两侧各有两个入口,称为肺静脉口;出口位于左心房的前下部,称为左房室口,通向左心室。
4. 左心室
左心室大部分位于右心室的左后下方,其左前下部构成心尖。左心室有一个入口和一个出口:入口即左房室口,该口周缘有两片三角形瓣膜,称二尖瓣,瓣膜游离缘也和室壁上的两个乳头肌借腱索相连。左心室出口称为主动脉口,位于左房室口的右前方,通向主动脉。该口周缘有主动脉瓣。图9-1-8左心房和左心室的内部结构。
心瓣膜是心内膜突向心腔而成的薄片状结构。瓣膜表面被覆以内皮,内部为致密结缔组织,与心骨骼的纤维环连接。其功能是阻止血液逆流。
(三)心壁的结构
心脏的壁很厚,主要由心肌构成。心脏壁由三层膜组成,从内向外依次为心内膜、心肌膜和心外膜。
1. 心内膜
心内膜表面是内皮,与血管的内皮相连。内皮下为内皮下层,其中除结缔组织外,也含有少许平滑肌。内皮下层与心肌膜之间是心内膜下层,由较疏松的结缔组织组成,其中含血管和神经。心室的心内膜下层还有心脏传导系的分支。
2. 心肌膜
心肌膜主要由心肌构成,心房的心肌较薄,心室的心肌很厚,左心室的最厚。心肌纤维呈螺旋状排列,大致可分为内纵、中环和外斜三层。心肌纤维多集合成束,肌束间有较多的结缔组织和丰富的毛细血管。
3. 心外膜
心外膜是心包膜的脏层,其结构为浆膜,它的表层是间皮,间皮下面是薄层结缔组织,与心肌膜相连。心外膜中含血管和神经,并常有脂肪组织。心包膜壁层衬贴于心包内面,也是浆膜,与心外膜连续。壁层与脏层之间为心包腔,腔内有少量液体,使壁层与脏层湿润光滑,利于心脏搏动。
(四)心脏的传导系统
心肌细胞按形态和功能可分为两类:普通心肌细胞和特殊心肌细胞。前者构成心房壁和心室壁的主要部分,有收缩作用;后者具有自律性和传导性,其主要功能是产生和传导冲动,形成心的节律性活动。心传导系统是由特殊心肌细胞构成,主要包括: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左右束支和浦肯野氏纤维。图9-1-9心的传导系统模式图。
1. 窦房结
窦房结多呈梭形,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之间心外膜的深面。窦房结是心的正常起搏点,是心自动节律性兴奋的发源地。
2. 房室结
房室结位于房间隔下部右侧心内膜深面,冠状窦口的前上方。房室结呈扁椭圆形,它发出房室束入室间隔。
3. 房室束
房室束又称为希氏束,自房室结发出后入室间隔,在室间隔的上部分为左束支和右束支,分别沿室间隔左、右侧心内膜深面下行到左、右心室。
4. 浦肯野氏纤维
左、右束支的分支在心内膜下交织成心内膜下的浦肯野氏纤维,主要分布于室间隔中下部心尖,乳头肌的下部和游离室壁的下部,室间隔上部等。浦肯野氏纤维最后与收缩的心肌相连。
(五)心脏的血管
心脏自身的血液循环像身体其他部位一样有动脉和静脉两个系统,冠状动脉将动脉血运送至心脏各部,冠状静脉(又名冠状窦)将静脉血返流回右心房。
1. 冠状动脉
冠状动脉是营养心脏的动脉,为升主动脉第一对分支,从主动脉瓣环上约7mm,相当于主动脉瓣游离缘水平发出,分左冠状动脉和右冠状动脉。图9-1-10冠状动脉模式图。
左冠状动脉:起始于升主动脉根部的左侧,经左心耳和肺动脉干间左行至冠状沟,随即分为前室间支和旋支。前室间支沿前室间沟下行,分支主要供应左心室前壁、右心室前壁的一小部分及室间隔的前上部。旋支沿冠状沟左行,绕过心左缘至左心室膈面,分支主要供应左心房、左心室侧壁和后壁等处。
右冠状动脉:起始于升主动脉根部的右侧,经右心耳和肺动脉干间,再沿冠状沟右行,达心的膈面后移行为后室间支,沿后室间沟走行。右冠状动脉及其分支主要分布于右心房、右心室、左室后壁、室间隔后下部、窦房结及房室结。
2. 冠状静脉
冠状静脉又名冠状窦,冠状窦位于冠状沟后部左心房与左心室之间,经冠状窦口注入右心房。心的静脉大部分汇集于冠状窦,冠状窦的属支有心大静脉、心中静脉和心小静脉3条。图9-1-4
(六) 心包
心包为包裹心和出入心大血管根部的锥体形囊,可分为纤维心包和浆膜心包两部分。图9-1-11心包。
1. 纤维心包
纤维心包为心包的外层,是坚韧的结缔组织囊,上方与出入心的大血管外膜相移行,下方与膈的中心腱愈着。可防止心过度扩张,以保持血容量的相对恒定。
2. 浆膜心包
浆膜心包为心包的内层,位于纤维心包的内面,薄而光滑,又分脏、壁两层。脏层紧贴在心肌的表面,即心外膜;壁层居于纤维心包内面。脏、壁两层在出入心的大血管根部相互移行,两层之间的潜在腔隙称心包腔,内含少量浆液,起润滑作用,可减少心搏动时的摩擦。
(七) 心的体表投影
心的体表投影包括心外形和瓣膜位置的投影。图9-1-12心及心瓣膜的体表投影。
1. 心外形的体表投影
一般采用4点及其连线来确定。①左上点:在左侧第2肋软骨下缘,距胸骨左缘1.2cm;②右上点:在右侧第3肋软骨上缘,距胸骨右缘约lcm;③左下点:在左侧第5肋间隙,左锁骨中线内侧1?2cm(或距前正中线7?9cm)处;④右下点:在右侧第6胸肋关节处。左、右上点连线为心上界;左、右下点连线为心下界;右上、下点连线为心右界,略向右凸;左上、下点连线为心左界,略向左凸。了解心在胸前壁的投影,对叩诊时判断心界是否扩大有实用意义。
2. 心瓣膜的体表投影
心瓣膜的体表投影:①肺动脉瓣:在左侧第3胸肋关节的稍上方;②主动脉瓣:在胸骨左缘第3肋间隙;③二尖瓣:在左侧第4胸肋关节及胸骨左半处;④三尖瓣:在前正中线上,平对第4肋间隙。
二、 心的泵血功能
心的泵血功能是通过心房和心室有节律的收缩和舒张来实现的。
(一)心动周期与心率
1. 心动周期
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称为一个心动周期。心动周期的长短取决于心率的快慢。安静时正常成人心率若为75次/分,则心动周期为0.8秒。其中心房收缩期为0.1秒,舒张期为0.7秒;心室收缩期为0.3秒,舒张期为0.5秒。心室舒张的前0.4秒,心房也处于舒张状态,称为全心舒张期。图9-1-13心动周期中心房、心室活动的顺序和时间关系瓣膜等的变化及心音图。
2. 心率
每分钟的心跳次数称为心率。成人安静时约为60?100次/分,平均75次/分。心率可因年龄、性别、生理状态的不同而异。新生儿心率可达到130次/分;儿童心率比成人快;女性心率比男性稍快;运动或情绪激动时心率增快;安静及睡眠时心率变慢。
(二)心的泵血过程
血液由心室泵入动脉有赖于心舒缩所引起的心腔内压力变化及心瓣膜对血流方向的控制。心的泵血过程,左右心室基本相同,现以左心室为例简述之。
1. 心室收缩与射血
心室收缩开始之前,血液已由心房流入心室,完成心室充盈过程。当心室开始收缩时,室内压迅速升髙,超过房内压时,房室瓣关闭,阻止血液倒流。但此时室内压仍低于主动脉压,动脉瓣仍处于关闭状态,心室成为一个封闭的腔。心室肌虽然收缩,但并不射血,心室的容积不变,故称为等容收缩期。随着心室肌的强烈收缩,心室内压力急剧升高,当室内压超过主动脉压时,动脉瓣开放,血液被射入动脉内,此期称为射血期。
2. 心室舒张与充盈
心室收缩完毕后,开始舒张,室内压迅速下降。当室内压低于动脉压时,动脉瓣关闭,但此时室内压仍然高于房内压,房室瓣仍处于关闭状态,心室再次形成密闭的腔。此期因无血液进出,心室容积不变,故称为等容舒张期。等容舒张期末,心室继续舒张使室内压进一步下降,当室内压低于房内压时,房室瓣开放,心房和腔静脉内的血液顺着房一室压力差被快速地抽吸进入心室。心室的抽吸作用可使70%的血液流入心室。
3. 心房收缩期
在心室舒张的最后0.1秒,心房收缩,将心房内的血液挤入心室,心房收缩使心室充盈的血量约占心室总充盈量的10%?30%。
总的说来,心脏泵血能按一定方向流动是取决于心瓣膜的开闭,而心瓣膜开闭又取决于心瓣膜两侧压力大小。心内压力大小主要取决于心室的舒缩活动。
(三) 心输出量
心脏射出的血液量,是衡量心脏功能的基本指标。正常人在同一时期内,左心和右心接受回流的血液量大致相等,输出的血量也大致相等。
1. 每搏输出量和每分输出量
每搏输出量是指一侧心室每收缩一次所射出的血量,简称搏出量,正常成人安静状态下约70ml(60?80ml)。每分输出量是指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量,简称心输出量。心输出量等于搏出量和心率的乘积。以心率为75次/分计算,正常人安静状态下心输出量约为5L。心输出量与机体的代谢水平和活动情况相适应,并与年龄、性别等因素有关。
2. 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心输出量决定于搏出量和心率,而搏出量又受心肌的前负荷、后负荷和心肌收缩能力的影响。这些因素都可影响心输出量。
(1) 心肌的前负荷:心肌的前负荷是指心室舒张末期的充盈血量,即回心血量。在一定范围内,前负荷增大,心肌收缩的初长度增长,心肌收缩力亦随之增强,搏出量增多。这属于心肌的自身调节。若前负荷过大,如静脉血快速、大量地回流入心脏时,心肌初长度超过一定限度,收缩力反而减弱,使搏出量减少;故临床上静脉输液时要严格控制输液量和输液速度,防止发生急性心力衰竭。
(2) 心肌的后负荷:心肌的后负荷是指心肌收缩时所遇到的阻力,即动脉血压。动脉血压升高时,后负荷增大,使心室等容收缩期延长,射血期缩短,搏出量减少。动脉血压降低时,搏出量则可增多。
(3) 心肌收缩能力:心肌收缩能力是指心室肌细胞本身的功能状态。在同等条件下,心肌收缩能力增强则搏出量增多,心肌收缩能力减弱则搏出量减少。心肌收缩能力受神经及体液因素的调节。交感神经兴奋、血中肾上腺素增多时,心肌收缩能力增强;迷走神经兴奋时,心肌收缩能力减弱。
(4) 心率:在一定范围内,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但心率过快(超过180次/分)时,由于心动周期缩短,特别是心舒张期显著缩短,导致心室充盈血量减少,使搏出量和心输出量相应减少。如心率过缓(低于40次/分),尽管心舒期延长,但心室容积有限,充盈量亦不会无限制增加,故心输出量也将减少。
3. 心力贮备
心输出量能随机体代谢的需要而增加的能力,称为心力贮备。健康成人在做剧烈活动时,心率可达180次/分,心输出量可增加到30L/min左右。加强体育锻炼可以提高心力贮备。
(四) 心音
心音是指在心动周期中由心肌收缩和辨膜关闭等机械活动所产生的声音。用听诊器在胸壁一定部位一般可听到两个心音,即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
1. 第一心音
第一心音音调低,持续时间长。其产生机制主要是由心室肌收缩、房室瓣关闭及血液冲击动脉壁引起振动而产生的声音。它标志着心缩期的开始,其强弱可反映心肌收缩的力量和房室瓣的功能状态。
Back to home |
File page
Subscribe |
Register |
Login
|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