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蝶骨:形似蝴蝶,居颅底中央。蝶骨体位于蝶骨的中央,其内的含气空腔,称为蝶窦。
(4)颞骨:形状不规则,参与构成颅底和颅腔侧壁。它参与构成颅底的部分,称为颞骨岩部,其内含有前庭蜗器。
(5)枕骨:位于颅的后下部,呈勺状。前下部有枕骨大孔。侧部下方有椭圆形关节面,称枕髁。
(6)顶骨:外隆内凹,呈四边形。位于颅顶中部,左右各一。
2.面烦骨
面颅骨共有15块骨。成对的有上颌骨、腭骨、颧骨、鼻骨、泪骨及下鼻甲;不成对的有犁骨、下颌骨和舌骨。如图2-1-23颇的前面观,图片结束。面颅骨围成眶、鼻腔和口腔。
1)下颌骨:为面颅骨最大者,分一体两支。如图2-1-24下颌骨及舌骨,图片结束。下颌体为弓状骨板,有上、下两缘及内、外两面。下缘圆钝,为下颌底;上缘构成牙槽弓,有容纳下牙根的牙槽。体外面正中凸向前为颏隆凸。前外侧面有颏孔。下颌支是由体后方上耸的方形骨板,末端有两个突起,前方的称冠突,后方的称髁突,髁突上端的膨大为下颌头,与下领窝相关节。下颌支后缘与下颌底相交处,称下颌角。
下颌支内面中央有下颌孔,由此孔通入下颌管,此管贯穿骨质,开口于颏孔。
(2)舌骨:居下领骨下后方,呈马蹄铁形。如图2-1-24下颌骨及舌骨,图片结束。中间部称体,向后外延伸的长突为大角,向上的短突为小角。大角和体都可在体表扪到。
(3)犁骨:为斜方形小骨片,组成鼻中隔后下份。
(4)上颌骨:成对,构成颜面的中央部,几乎与全部面颅骨相接。骨内有一大含气腔,称为上颌窦。上颌骨下缘游离,有容纳上颌牙根的牙槽。
(5)腭骨:成对,呈L形,位于上领骨腭突与蝶骨翼突之间,分水平板和垂直板两部。
(6)鼻骨:为成对的长条形小骨片。上窄下宽,构成鼻背的基础。
(7)泪骨:为方形小骨片,位于眶内侧壁的前份。
(8)下鼻甲:为薄而卷曲的小骨片,附着于上颌体和腭骨垂直板的鼻面上。
(9)颧骨:呈菱形,位于眶的外下方,形成面颊的骨性突起。
(二)颅的整体观
除下颌骨和舌骨外,其他颅骨借膜和软骨牢固结合成一整体,不能活动。
1.颅前面观
颅前面分为额区、眶、骨性鼻腔和骨性口腔。如图2-1-23颇的前面观,图片结束。
(1)额区:眶以上的部分。两侧可见隆起的额结节,结节下方有与眶上缘平行的弓形隆起,称眉弓。左右眉弓间的平坦部,称眉间。眉弓与眉间均是重要的体表标志。
(2)眶:为底朝前外、尖向后内的一对四棱锥形深腔,容纳眼球及附属结构,可分上、下、内侧、外侧四壁。如图2-1-23颇的前面观,图片结束。底略呈四边形,向前下外倾斜。尖指向后内,尖端有一圆形孔,即视神经管口,通入颅中窝。上壁与颅前窝相邻,前外侧有一深窝,称泪腺窝,容纳泪腺。内侧壁最薄,与筛窦和鼻腔相邻。前下份有一个长圆形窝,容纳泪囊,称泪囊窝,此窝向下经鼻泪管通鼻腔。下壁主要由上颌骨构成。外侧壁较厚,由颧骨和蝶骨大翼构成。
(3)骨性鼻腔:位于面颅中央,介于两眶和上颌骨之间。由犁骨和筛骨垂直板构成的骨性鼻中隔将其分为左、右两半。如图2-1-25骨性鼻中隔、骨性鼻腔外侧壁,图片结束。鼻腔的顶主要由筛板构成,有筛孔通颅前窝。底由骨腭构成。外侧壁由上而下有三个向下弯曲的骨片,称上、中、下鼻甲,每个鼻甲下方为相应的鼻道,分别称上、中、下鼻道。如图2-1-25骨性鼻中隔、骨性鼻腔外侧壁,图片结束。上鼻甲后上方与蝶骨之间的间隙,称蝶筛隐窝。鼻腔前方开口称梨状孔,后方开口称鼻后孔,通咽腔。
(4)鼻旁窦:是上颌骨、额骨、蝶骨及筛骨内的骨腔,位于鼻腔周围并开口于鼻腔,内衬黏膜,如果黏膜发炎则为鼻窦炎。如图2-1-25骨性鼻中隔、骨性鼻腔外侧壁,图2-1-26颅的冠状切面(示鼻旁窦),图片结束。额窦居眉弓深面,左右各一,窦口向后下,开口于中鼻道前部;筛窦又称筛小房,呈蜂窝状,分前、中、后三群,前、中群开口于中鼻道,后群开口于上鼻道;蝶窦居蝶骨体内,被内板隔成左右两腔,多不对称,向前开口于蝶筛隐窝;上颌窦最大,在上颌骨体内,开口通向中鼻道,窦口高于窦底,故窦内积液时直立体位时不易引流。
2.颅侧面观
颅侧面由额骨、蝶骨、顶骨、颞骨及枕骨构成,还可见到面颅的颧骨和上、下颌骨。如图2-1-22颅的侧面观,图片结束。
侧面中部有外耳门,门后方为乳突,前方是颧弓,二者在体表均可摸到。颧弓将颅侧面分为上方的颞窝和下方的颞下窝。颞窝前下部较薄,在额、顶、颞、蝶骨相接处多数人成“H”形的缝,此处最为薄弱,称翼点。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
3.颅后面观
颅后面观可见人字缝和枕部中央最突出的枕外隆凸。隆凸向两侧的弓形骨嵴称上项线。
4.颅顶面观
颅顶面观呈卵圆形,前窄后宽,光滑隆凸。顶骨中央最隆凸处,称顶结节。额骨与两侧顶骨连接构成冠状缝。两侧顶骨连接为矢状缝,两侧顶骨与枕骨连接成人字缝。
5.颅底内面观
颅底内面高低不平,呈阶梯状的窝,分别称颅如、中、后窝。窝中有很多孔、裂,大都与颅底外面相通。如图2-1-27颅底内面,图片结束。
(1)颅前窝:由额骨眶部、筛骨筛板和蝶骨小翼构成。筛板上有筛孔通鼻腔。
(2)颅中窝:由蝶骨体及大翼、颞骨岩部等围成。中间狭窄,两侧宽广。中央是蝶骨体,上面有垂体窝,窝前外侧有视神经管,通人眶腔。垂体窝前方圆形的骨隆起是鞍结节,后方横位的骨隆起是鞍背。垂体窝和鞍背统称蝶鞍,其两侧浅沟为颈动脉沟,沟向前外侧通入眶上裂,沟后端有孔称破裂孔,孔的后外侧壁有颈动脉管内口。蝶鞍两侧,由前内向后外,依次有圆孔、卵圆孔和棘孔;脑膜中动脉沟自棘孔向外上方走行。弓状隆起的前下方较薄的骨板为鼓室盖,颞骨岩部尖端前面有三叉神经压迹。
(3)颅后窝:主要由枕骨和颞骨岩部后面构成。窝中央有枕骨大孔,孔前上方的平坦斜面称斜坡。孔前外缘有舌下神经管内口,孔后上方有呈十字形的隆起,其交会处称枕内隆凸。由此向上的浅沟为上矢状窦沟,向两侧续于横窦沟,继转向前下内走行改称乙状窦沟,末端终于颈静脉孔。颞骨岩部后面有向前内的开口,即内耳门,通内耳道。
6.颅底外面观
颅底外面高低不平。如图2-1-28颅底外面,图片结束。由前向后可见:由两侧牙槽突合成的牙槽弓和由上颌骨腭突与腭骨水平板构成的骨腭。骨腭上方被鼻中隔后缘(犁骨)分成左右两半的是鼻后孔。鼻后孔两侧的垂直骨板,即翼突内侧板。翼突外侧板根部后外方,可见较大的卵圆孔和较小的棘孔。鼻后孔后方中央可见枕骨大孔,孔两侧有椭圆形关节面,称枕髁。髁前外侧稍上有舌下神经管外口;枕髁外侧,枕骨与颞骨岩部交界处有一不规则的孔,称颈静脉孔,其前方的圆形孔,为颈动脉管外口。颈静脉孔的后外侧,有细长的茎突。颧弓根部后方有下颌窝,与下颁头相关节。窝如缘的隆起称关节结节。
(三)颅骨的连结
除舌骨和下颌骨外,各颅骨之间借缝或软骨连结,彼此之间结合较为牢固。随着年龄的增长,有的缝或软骨连结可发生骨化而成骨性结合。舌骨借韧带和肌与颅底相连。下颌骨与颞骨之间形成颞下颌关节。
颞下颌关节,又称下颌关节,由下颌骨的下颌头
与颞骨的下颌窝及关节结节构成。如图2-1-29颞下颌关节,图片结束。其关节面表面覆盖的是纤维软骨。关节囊松弛,上方附于下颌窝和关节结节的周围,下方附于下领颈,囊外有外侧韧带加强。关节囊内有纤维软骨构成的关节盘,呈椭圆形,与关节结节和下颌窝的形状相对应。关节盘的周缘与关节囊相连,将关节腔分为上、下两部分。关节囊的前份较薄弱,下领关节易向前脱位。
颞下领关节属于联合关节,两侧必须同时运动。下颌骨可作上提、下降、前进、后退和侧方运动。张口是下颌骨下降并伴有向前的运动,故大张口时,下颌骨体降向下后方,而下颌头随同关节盘滑至关节结节下方。如果张口过大且关节囊过度松她时,下颌头可滑至关节结节前方而不能退回关节窝,造成下颌关节脱位。手法复位时,必须先将下颌骨拉向下,超过关节结节,再将下颌骨向后推,才能将下颌头纳回下颌窝内。闭口则是下颌骨上提并伴下颌头和关节盘一起滑回关节窝的运动。
四、上肢骨及其连结
(一)上肢骨
上肢骨包括上肢带骨和自由上肢骨。
1.上肢带骨
上肢带骨包括锁骨和肩胛骨。
(1)锁骨:呈横“?”形弯曲,架于胸廓前上方,其内侧2/3凸向前,外侧1/3凸向后,全长可在体表扪到。如图2-1-30锁骨,图片结束。内侧端粗大,为胸骨端,有关节面与胸骨柄相关节。外侧端扁平,为肩峰端,有小关节面与肩胛骨肩峰相关节。上面光滑,下面粗糙,有肌肉和韧带附着。锁骨骨折多发生于中、外1/3交界处。
(2)肩胛骨:为三角形扁骨,贴于胸廓后外面,介于第2到第7肋骨之间。可分二面、三缘和三个角。如图2-1-31肩胛骨,图片结束。腹侧面或肋面与胸廓相对,为一大浅窝,称肩胛下窝。背侧面有一横嵴,称肩胛冈。冈上、下方分别称冈上窝和冈下窝。肩胛冈向外侧延伸的扁平突起,称肩峰,与锁骨外侧端相接。上缘短而薄,外侧有向前的屈指状突起称喙突。内侧缘薄而锐利,又称脊柱缘。外侧缘肥厚,又称腋缘。上角为上缘与脊柱缘会合处,平对第2肋。下角为脊柱缘与腋缘会合处,平对第7肋或第7肋间隙,为计数肋的标志。外侧角为腋缘与上缘会合处,最肥厚,朝向外侧方的梨形浅窝,称关节盂,与肢骨头相关节。盂上、下方各有一粗糙隆起,分别称盂上结节和盂下结节。肩胛冈、肩峰、肩胛骨下角、内侧缘及喙突都可在体表扪到。
2.自由上肢骨
自由上肢骨包括肱骨、桡骨、尺骨和手骨。
(1)肱骨:左右各一块,属长骨,分一体及上、下两端,如图2-1-32肱骨,图片结束。
上端有朝向内后上方呈半球形的肱骨头,与肩胛骨的关节盂相关节。头周围的环状浅沟,为解剖颈。肱骨头的外侧和前方有隆起的大结节和小结节,向下各延伸一嵴,称大结节嵴和小结节嵴。两结节间有一纵沟,称结节间沟。上端与体交界处稍细,称外科颈,较易发生骨折。
肱骨体中部外侧面有粗糙的三角肌粗隆。后面中部有一自内上斜向外下的浅沟,称桡神经沟。桡神经和肱深动脉沿此沟经过,肱骨中部骨折可能伤及桡神经。
下端较扁,外侧部前面有半球形的肱骨小头,与桡骨相关节;内侧部有滑车状的肱骨滑车,与尺骨形成关节。滑车前上方有一窝,称冠突窝;肱骨小头前上方有一窝,称桡窝;滑车后上方有一深窝,称鹰嘴窝,伸肘时容纳尺骨鹰嘴。肱骨下端两侧各有一突起,分别称外上髁和内上髁。内上髁后方有一浅沟,称尺神经沟,尺神经由此经过。肱骨大结节和内、外上髁均可在体表扪及。
(2)桡骨:位于前臂外侧部,分一体两端,如图2-1-33桡骨和尺骨,图片结束。上端膨大称桡骨头,头上面的关节凹与肱骨小头相关节;周围的环状关节面与尺骨相关节;头下方略细,称桡骨颈。颈的内下方有突起的桡骨粗隆。桡骨体呈三棱柱形,内侧缘为薄锐的骨间缘。下端外侧向下突出,称桡骨茎突。下端内面有关节面,称尺切迹,与尺骨头相关节,下面有腕关节面与腕骨相关节。桡骨茎突和桡骨头在体表可扪到。
(3)尺骨:位于前臂内侧,分一体两端,如图2-1-33桡骨和尺骨,图片结束。上端粗大,后上方的突起称鹰嘴,前下方的突起称冠突。两突之间的前面有一半圆形深凹,称滑车切迹,与肱骨滑车相关节。冠突外侧面有桡切迹,与桡骨头相关节;冠突下方的粗糙隆起,称尺骨粗隆。尺骨体上段粗,下段细,外缘锐利,为骨间缘,与桡骨的骨间缘相对。下端为尺骨头,其前、外、后有环状关节面与桡骨的尺切迹相关节,下面光滑借三角形的关节盘与腕骨隔开。头后内侧的锥状突起,称尺骨茎突。鹰嘴、后缘全长、尺骨头和茎突都可在体表扪到。
⑷手骨:包括腕骨、掌骨和指骨,如图2-1-34手骨,图片结束。
1)腕骨:8块,排成近、远二列。近侧列由桡侧向尺侧为:手舟骨、月骨、三角骨和豌豆骨。远侧列为: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和钩骨。8块
腕骨连接构成一掌面凹陷的腕骨沟。各骨相邻的关节面,形成腕骨间关节。手舟骨、月骨和三角骨近端形成的椭圆形关节面,与桡骨腕关节面及尺骨头下端的关节盘构成桡腕关节。
2)掌骨:5块,由桡侧向尺侧,为第1?5掌骨。掌骨近端为底,接腕骨;远端为头,接指骨;中间部为体。第1掌骨最短且粗。
3)指骨:属长骨,共14块。栂指有2节,分别为近节和远节指骨,其余各指为3节,为近节指骨、中节指骨和远节指骨。每节指骨的近端为底,中间部为体,远端为滑车。远节指骨远端掌面粗糙,称远节指骨粗隆。
(二)上肢骨的连结
1.上肢带骨的连结
(1)胸锁关节:是上肢骨与躯干骨连结的唯一关节。由锁骨的胸骨端与胸骨的锁切迹及第1肋软骨的上面构成,图2-1-21胸肋关节及胸锁关节,图片结束。关节囊坚韧,周围由韧带加强。囊内有关节盘,将关节腔分为外上和内下两部分。关节盘使关节头和关节窝相适应,由于关节盘下缘附着于第1肋软骨,所以能阻止锁骨向内上方脱位。胸锁关节允许锁骨外侧端向前、向后运动20度?30度角;向上、向下运动约60度角;并绕冠状轴作微小的旋转和环转运动。
(2)肩锁关节:由锁骨的肩峰端与肩峰的关节面构成,是肩胛骨活动的支点。关节的上方有肩锁韧带加强,关节囊和锁骨下方有坚韧的喙锁韧带连于喙突(图2-1-35)。
(3)喙肩韧带:为三角形的扁韧带,连于肩胛骨的喙突与肩峰之间,它与喙突、肩峰共同构成喙肩弓,架于肩关节上方,有防止肱骨头向上脱位的作用,如图2-1-35肩关节,图片结束。
2.自由上肢骨的连结
(1)肩关节:由肱骨头与肩胛骨关节盂构成。肱骨头呈半球形且较大,关节盂浅而小(图2-1-35)。关节盂周缘有纤维软骨构成的盂唇附着,使窝面略加大,但也仅能容纳关节头的1/4?1/3。
关节囊薄而松弛,上壁有自喙突至肱骨大结节的喙肱韧带及肌腱增强,前、后壁也有许多肌腱加入,以增加关节的稳固性。因囊的下壁无肌腱加强,相对最为薄弱,故肩关节脱位时,肱骨头常从此处脱出。关节囊的滑膜层在某些部位形成滑液鞘或滑膜囊,以利于肌腱的活动,肱二头肌长头腱就在结节间滑液鞘内穿过关节囊,滑膜囊与关节腔相通。
肩关节为全身最灵活的关节,可作三轴运动,即冠状轴上的屈和伸,屈大于伸;矢状轴上的收和展,展大于收;垂直轴上旋内、旋外运动,旋内大于旋外。此外,肩关节还能作环转运动。
(2)肘关节:由肱骨下端与桡、尺骨上端构成复关节,如图2-1-36肘关节,图片结束,包括三个关节:
肱尺关节:由肱骨滑车和尺骨滑车切迹构成。
肱桡关节:由肱骨小头和桡骨头的关节凹构成。
桡尺近侧关节:由桡骨环状关节面和尺骨桡切迹构成。
上述三个关节包在一个关节囊内,肘关节囊前、后壁薄而松弛,两侧壁厚而紧张,并有自肱骨外上髁至桡骨环状韧带的桡侧副韧带和自肱骨内上髁至尺骨滑车切迹内侧缘的尺侧副韧带增强。
在桡骨环状关节面周围有桡骨环状韧带,此韧带两端分别附着于尺骨桡切迹的前、后缘,与尺骨桡切迹共同构成骨纤维环,以容纳桡骨头,防止其脱出。由于囊的后壁最薄弱,故常见桡、尺两骨向后脱位。幼儿因桡骨头尚在发育之中,桡骨环状韧带松弛,在肘关节伸直位猛力牵拉前臂时,易发生桡骨头半脱位。
Back to home |
File page
Subscribe |
Register |
Login
|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