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8
三、眼的血管...653
四、眼的视觉功能...655
第二节前庭蜗器...655
一、外耳...656
二、中耳...658
三、内耳...663
四、耳的听觉和平衡...669
第三节皮肤...670
一、皮肤的结构...670
二、皮肤的附属器...673
三、皮肤的功能...674
绪论
一、实用人体学的定义
《实用人体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及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是以正常人体为对象,将人体的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的化学组成、形态结构、功能活动及各部分的联系和调节等内容融为一体进行阐述。目的是使学习者掌握正常人体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规律,为防治疾病、促进健康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二、实用人体学的硏究内容
《实用人体学》是由人体解剖学、组织学和生理学三部分组成,三者联系密切,解剖学和组织学是实现生理机能的物质基础,而生理学则是特定结构的运动形式。实用人体学将三部分知识予以整合,有利于系统、全面地阐明人体各器官、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调节规律。
人体解剖学、组织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各系统、器官的形态结构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细胞是人体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形态与功能相似的许多细胞及细胞间质聚集在一起构成组织,不同的组织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构成器官,结构及功能密切相关的若干器官协调配合构成系统,通常将人体分为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感觉器等。各系统协调配合,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人体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机制及其调节的科学。人体的各系统、器官在整体生命活动中都分别担负着重要的生理功能。如消化系统摄取食物并进行消化吸收,提供维持机体正常代谢所需的营养物质;泌尿系统排出代谢产物并维持机体水、电解质的平衡;神经系统使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协调配合,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保证生理活动的正常进行。
三、生理活动的基本规律
(一)新陈代谢
机体主动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过程,称为新陈代谢。它包括合成代谢(同化作用)和分解代谢(异化作用)两个方面。新陈代谢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征,也是机体与环境联系的基本方式。机体在新陈代谢的基础上表现出生长、发育、生殖、运动等一切生命活动。新陈代谢一旦停止,生命活动也就停止。
(二)兴奋性
一切活组织或细胞具有随周围环境改变而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兴奋性;引起反应的环境条件的变化称为刺激。活体组织在接受刺激发生反应时,存在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接受刺激后,组织或机体由安静转为活动或活动由弱变强称为兴奋;二是接受刺激后,组织或机体活动由强变弱或由活动变为静止称为抑制。一种刺激作用于组织究竟引起兴奋还是抑制,取决于刺激的质和量以及组织当时的功能状态。同样的刺激,由于刺激的强度不同,反应可不同。
(三)适应性
机体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而调整体内各部分活动和相互关系的功能称为适应性。例如在高原环境生存的人,血液中红细胞和血红蛋白会增加,以增加运氧能力。另外物种级别越高,适应性越强。
(四)生殖
生物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后,能够产生与自己相似的子代个体,这种功能称为生殖或自我复制。任何生物个体的寿命都是有限的,必然要衰老、死亡。高等动物生殖主要是通过两性的交配实现的,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
四、机体的内环境及稳态
机体的内环境即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生活的体内环境。内环境的特点是其内含有的各种化学成分及理化性质,如离子浓度、温度、酸碱度、渗透压等保持相对稳定,这种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称为稳态。内环境的稳态是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如果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新陈代谢就不能正常进行,机体就会发生疾病,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内环境的稳态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
五、生理功能的调节
机体能够保持其自身的稳态和对环境的适应,这是因为机体有一整套调节机制,它能根据体内、外环境的变化来调整和节制机体各部分的活动,使机体内部以及机体与环境之间达到平衡统一,这一生理过程称为调节或调控。
(一)神经调节
神经调节是指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它是机体活动调节的最主要方式。神经调节主要是通过反射活动来实现的。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所作的规律性反应。例如食物进入口腔,引起唾液分泌;手指触及火焰,立即缩回等。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它通常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如图绪1,反射弧模式图。每种反射,都有一定的反射弧,故一定的刺激便引起一定的反射活动。反射弧的任何一个环节损伤,都将使相应的反射活动消失。神经调节的特点是反应迅速,作用精确。
(二)体液调节
体液调节是指激素等生物活性物质通过体液的运输,对机体各部分发挥的调节作用。激素由内分泌细胞分泌,被激素作用的细胞称为靶细胞。体液调节的特点是反应速度较慢、作用广泛、持久,对调节机体的新胨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生理过程有重要意义。
在完整机体内,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是相辅相成的,而神经调节在多数情况下处于主导地位。神经系统同全身各器官有广泛的联系,多数内分泌细胞也直接或间接受神经系统的调节。所以,体液调节常作为反射弧传出途径中的一个中间环节或辅助部分而发挥作用,形成“神经-体液调节”。
(三)自身调节
自身调节是指当细胞、组织或器官受到环境变化的刺激时,其本身所呈现的一种适应性反应。例如,在一定范围内,动脉血压降低,脑血管就舒张,血流阻力减小,使脑血流量不致过少;动脉血压升高,则脑血管收缩,血流阻力增大,使脑血流量不致过多。这种反应在去除神经支配和体液因素的影响以后仍然存在,故称为自身调节。自身调节是一种比较简单、局限的原始调节方式,其调节幅度较小,但仍有一定的生理意义。
在机体活动调节中,不仅是调节(控制)部分对受调节(受控)部分的调控,而且受调节部分对调节部分有返回性影响。这种受调节部分反过来对调节部分的影响,称为反馈作用。反馈作用可分为负反馈和正反馈两种类型。负反馈是指反馈信息与调节信息的作用相反的反馈。在机体活动调节中最为常见。例如正常血压的维持、激素水平的稳定属于负反馈。血压升高的反馈信息作用于心血管中枢,将血压调节降低至正常水平。其意义是使某种生理活动保持相对稳定的水平。正反馈是指反馈信息与调节信息的作用一致的反馈。例如排尿反射,开始排尿的反馈信息作用于排尿中枢,使原发作用进一步加强,以尽快完成排尿活动。其意义是使某种生理过程逐渐加强,以迅速达到机体所需要的水平。
第一章人体的基本组成与结构
第一节细胞
细胞是构成人体和其他一切生命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和生化反应都是在细胞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要认识人体各器官、系统及整体的结构和功能,首先应该学习细胞。
一、细胞的化学成分
细胞内的生物活性物质称为原生质,组成细胞原生质的元素有碳(C)、氢(H)、氧(O)、氮(N)、磷(P)、钾(K)、钠(Na)、硫(S)、氯(C1)、铁(Fe)、镁(Mg)等。其中以碳、氢、氧、氮最多。此外,还有一些微量元素,如铜(Cn)、锌(Zn)、碘(I)等。细胞利用这些元素合成细胞的基本化学成分—无机物和有机物。无机物有水和无机盐等,有机物包括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维生素等。蛋白质是组成细胞的最主要成分,是细胞的结构基础。细胞内的蛋白质种类很多,其中以酶和核蛋白最重要。酶可促进人体内的各种生化反应,所以又称为生物催化剂;核蛋白由核酸和蛋白质结合而成。核酸是细胞的重要成分,包括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核酸直接参与蛋白质合成,并决定遗传、变异。糖类和脂类是细胞的能量来源,其中某些脂类还是细胞膜的主要成分。
二、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构成人体的细胞种类众多,分布于机体的不同部位,执行不同的功能,形态各异,但它们都是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构成。图1-1-1,细胞的形态和结构。
(一)细胞膜
细胞膜是细胞外表面的一层薄膜,又称质膜。它主要是由蛋白质和脂质双分子层构成,还含有少量糖类和微量核酸。细胞膜的结构可以用液态镶嵌模型解释,即以脂质双分子层作为细胞膜的基本骨架,其中镶嵌着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如图1-1-2,细胞膜的液态镶嵌模型。少数脂溶性小分子物质能够直接通过细胞膜;大多数物质和离子的跨膜转运都需依靠膜蛋白介导来完成,膜蛋白分子可作为载体、通道、离子泵参与物质的跨膜转运,或作为受体特异性地与某些激素或递质结合等;而某些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则通过细胞膜以囊泡转运的方式进行。
(二)细胞质
细胞质是指细胞膜以内到细胞核之间的物质,主要成分是水、蛋白质、糖、类脂质、无机盐等,为一种半透明的胶状溶液,其中悬浮着一些细胞器和包含物。细胞器是细胞进行功能活动时必不可少的基本结构,如线粒体、高尔基复合体、溶酶体和中心体等,图1-1-3,细胞超微结构模式图。包含物是细胞内暂时贮存的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如糖原、脂滴和色素颗粒等。线粒体呈颗粒状或粗线状,是细胞的“供能中心”。高尔基复合体呈块状或网状,分布在核的周围或一侧,它的功能是对细胞的产品进行加工、包装、运输并排到细胞外,还可参与细胞分泌活动。溶酶体呈球形小泡,内含多种酸性水解酶,能分解蛋白质、脂类、糖类等物质。中心体由一团特殊的胞浆包绕着中心粒而组成,其功能与细胞分裂有关。
(三)细胞核
细胞核是遗传、代谢、生长及繁殖的控制中心,由核膜、核仁、染色质等构成。核膜上有核与细胞质进行物质交换的孔道,核内合成的核糖核酸由核孔进入细胞质。核仁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DNA和RNA。核仁的大小与细胞内核蛋白体的形成和蛋白质合成的多少有着明显的直接关系,其功能是形成RNA。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物质在细胞的不同时期的两种表现,细胞核内组成染色质的物质是DNA、组蛋白以及其他蛋白质。在染色标本上,可见核内有被碱性染料着色的小块,称为染色质。当细胞分裂时,染色质进一步盘旋卷曲经纵向横向反复折叠而形成染色体。人的染色体有23对,其中22对常染色体,1对性染色体,性染色体又分为X和Y。它们与性别有关,男性为XY,女性为XX。DNA能自我复制并能控制细胞内的蛋白质的合成,是细胞的重要遗传物质。
第二节人体的基本组织
许多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细胞和细胞间质共同构成组织。人体的组织可分为四种基本类型: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
一、上皮组织
上皮组织由密集排列的细胞组成。细胞间质较少,呈膜状被覆在人体的表面或衬贴在体腔和管腔的内表面。基底面附着于基膜,并借此膜与深部结缔组织相连。上皮组织内神经末梢丰富,感觉敏锐,但无血管,其营养物质来自结缔组织中的组织液。并具有保护、分泌、吸收、排泄和感觉等功能。上皮组织可分为被覆上皮和腺上皮两类。
(一)被覆上皮
按上皮细胞的形态和排列层次,可分为下列主要类型:
1.单层扁平上皮
单层扁平上皮为一层扁平如鱼鱗状的细胞,核为扁圆形,细胞扁薄,如图1-2-1,单层扁平上皮。衬贴在心脏和血管的内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为内皮,表面光滑,可减少血液或淋巴液流动的阻力,又因内皮很薄,有利于物质交换;衬贴在胸膜、腹膜和浆膜心包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为间皮,由于表面光滑,便于器官活动,可减少摩擦。
2.单层立方上皮
单层立方上皮为一层短柱状的细胞,细胞近似立方形,核为球形。分布于肾小管和甲状腺滤泡等处,具有吸收和分泌的功能,如图1-2-2,单层立方上皮。
3.单层柱状上皮
单层柱状上皮为一层高柱状细胞,细胞为长方形,核为椭圆形。此种上皮分布于胃、肠和子宫等黏膜处,具有吸收和分泌的功能,如图1-2-3,单层柱状上皮。
4.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是由一层形状不同、高低不等的细胞组成,如图1-2-4,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各种细胞基底部均排列在同一基膜上,但核的位置却高低不一。在切片上形似多层细胞,而实际上是一层细胞,这种上皮的游离面还有纤毛,故称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此上皮多分布在呼吸道的黏膜。在机体内纤毛不断地有规律地向喉部摆动,以助于分泌物等向体外排出。
5.复层扁平(鳞状)上皮
复层扁平(鳞状)上皮由许多层细胞组成。表面细胞为扁平形,中层细胞为多边形,深层细胞为立方形或柱状。深层细胞不断分裂增生,产生的细胞逐渐向表面推移,以补充因衰老或损伤而脱落的表面细胞。复层扁平上皮分布于表皮、食管或阴道等处。皮肤表层细胞有角化现象,具有抗摩擦、抗损伤及防护机械、化学物质刺激的作用。,如图1-2-5,复层扁平(鳞状)上皮。
(二)腺上皮
以分泌功能为主的上皮称为腺上皮,以腺上皮作为主要结构的器官为腺体,如图1-2-6,腺上皮及腺体结构模式图,图片结束。腺体的分泌物经导管排至体表或器官腔内,称为外分泌腺,如汗腺、唾液腺等;无导管腺体的分泌物(激素)直接进入毛细血管者,称内分泌腺,如甲状腺、肾上腺等。
二、结缔组织
结缔组织由细胞和大量细胞间质构成。其中细胞数量较少,分布稀疏;细胞间质较多,有基质和纤维两种成分。广义的结缔组织包括固有结缔组织、软骨、骨和血液。固有结缔组织包括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和网状组织,具有连接、支持、营养、保护等功能。
(一)疏松结缔组织
疏松结缔组织是一种柔软并具有弹性和韧性的组织,在人体内分布很广,充填在组织或器官之间,形成各种器官的支架,有支持、营养、连接、防御、保护和修复等作用。图1-2-7,疏松结缔组织,图片结束。由细胞、纤维和基质组成,细胞分散,纤维排列疏松且不规则,如蜂窝状,故又称为蜂窝组织。
(二)致密结缔组织
致密结缔组织是以纤维为主要成分的固有结缔组织,特点是细胞少、纤维多、排列紧密,并按一定方式集结成束,如真皮、肌腱和韧带等,有坚强的连接作用。图1-2-8,致密结缔组织,图片结束。
(三)脂肪组织
脂肪组织由大量的脂肪细胞聚集构成,并被疏松结缔组织分隔成许多脂肪小叶。该组织分布于浅筋膜、网膜和肠系膜等处,具有贮能、保温、缓冲、保护等功能,并参与脂类代谢,图1-2-9,脂肪组织,图片结束。
(四)网状组织
网状组织由网状细胞、网状纤维和基质构成。网状细胞为星形多突状,彼此借突起连接成网。图1-2-10,脂肪组织,图片结束。网状纤维沿网状细胞分布,主要分布于骨髓、脾和淋巴结等处,构成血细胞发生的微环境。
(五)软骨与骨
1.软骨
软骨由软骨组织和周围的软骨膜构成。图1-2-11,软骨组织,图片结束。软骨膜是致密结缔组织,包在软骨组织表面,对软骨组织有保护和营养作用,并在软骨生长和修复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软骨分为透明软骨、纤维软骨、弹性软骨。透明软骨新鲜时呈淡蓝色半透明状,较硬,略有弹性,能承受压力,耐摩擦,如气管软骨和关节软骨等。纤维软骨含有大量的胶原纤维,平行或交叉排列,具有韧性,如耻骨联合、椎间盘、关节盘等。
Back to home |
File page
Subscribe |
Register |
Login
|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