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施用暴力、蛮力。施用本法时,在注意保护自己手指的同时,还应注意保护患者皮肤,以避免局部软组织损伤。
三、 拿法
【操作】
用拇指和其余四指指腹相对用力捏住治疗部位, 逐渐用力内收,并将其捏而提起,做一紧一松交替而连续的捏提动作。若用拇指和食、中指着力又称“三指拿法”(见图3-3-7)。图3-3-7拿法 略
【动作要领】
(1) 腕部放松,使动作灵活柔和。
(2) 用指腹着力,不能以指端抠掐。
(3) 用力先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不可突然用力或放松。
(4) 动作要连续而有节奏。
【作用及应用】
疏经通络,行气活血,祛风散寒,解痉止痛,开窍提神。
拿法是具有放松作用一类手法的典型代表,舒适自然,易于被人接受。常用于颈项部、肩部、腰背部、腹部及四肢部等处,治疗颈椎病、肩周炎、肢体麻木,以及头痛、外感风寒等病证。
【注意事项】
拿法是含有捏、提的复合动作,既不要做成单一的钳夹式,也不要做成单一的提拽式。动作要协调连贯、对称自然。
四、 拨法
【操作】
拇指拨法
拇指伸直,用拇指指面着力于治疗部位,适当用力下压,再做与肌纤维、肌腱或韧带呈垂直方向的单向或往返拨动,其余四指助力。可单指拨,双指拨,亦可叠指拨。另外,临床上根据治疗需要,也可做掌根拨或肘拨(见图3-3-8)。图3-3-8拇指拨法 略
【动作要领】
(1) 不可与皮肤表面有摩擦滑动,应带动皮下组织一起移动。
(2) 用力要轻重得当,太轻则力浮,太重则疼痛不适。
【作用及应用】
剥离粘连,疏通狭窄,解痉止痛。
拨法力量沉实,拨动有力,有较好的止痛和解除粘连的作用,用于治疗颈椎病、肩周炎、腰背筋膜炎、腰椎间盘突出症、梨状肌损伤综合征等病证。拇指拨法比较常用,多适用于颈韧带、竖脊肌等肌腱、肌肉或华佗夹脊、肩贞、天宗、曲池、环跳等穴位。拨动时多在病变的压痛处操作。对肌肉薄、耐受性较差的部位可采用掌根拨,对耐受性较强的腰部、大腿后侧等可用肘拨。
【注意事项】
拨法可单向或来回拨动,拨动时不能在皮肤表面摩擦滑动,应先施以一定压力,带动肌纤维、肌鍵或韧带一起运动。
五、 捏法
【操作】
用拇指和食、中指指面,或用拇指和其他四指指面夹住治疗部位,相对用力挤压,再放松,可如此反复,或循序移动操作。用拇指和食、中指操作,称为三指捏法;用拇指和其余四指操作,称为五指捏法。如沿脊柱两侧操作,称为捏脊法 (见图 3-3-9)。图3-3-9捏法略
【动作要领】
捏法操作时,动作要连贯而有节奏,用力要均匀而柔和。
【作用及应用】
舒筋通络,行气活血,化瘀消积。
捏法偏于静态手法,其特点是舒适自然,不会对患者肢体产生晃动,因而常用于头部、颈项部、背脊部及四肢部等,治疗颈椎病、疲劳性四肢酸痛等病症。
【注意事项】
拇指与其余指指面着力,力量对称,对夹操作,松紧适宜。
六、 捻法
【操作】
用拇指罗纹面和食指桡侧缘,或用拇指罗纹面和食指罗纹面捏住治疗部位,稍用力做相反方向、对称的快速搓揉捻转动作,如捻线状(见图3-3-10)。图3-3-10捻法 略
【动作要领】
(1) 动作要灵活连贯,用力柔和,不可呆滞、僵硬。
(2) 操作时可以食指运动为主,拇指运动为辅。
(3) 捻动要快(约200次/分钟),移动要慢。
【作用及应用】
滑利关节,消肿止痛,舒筋散结。
捻法一般为按摩辅助手法。动作小、频率快,运用的主要是拇、食指的力量及灵活性,主要适用于四肢小关节,用于治疗指间关节扭伤,屈指肌腱腱鞘炎等病证。
【注意事项】
拇指与食指的运动方向必须相反,做搓揉捻动。动作要灵活连贯、柔和有力,捻动的速度宜稍快,移动的速度宜慢。
七、 踩跷法
【操作】
1.趾踩法
患者俯卧,医生两手扶住预先设置好的横木,以控制自身体重和踩踏的力量,足趾勾屈,用趾端着力,踩压治疗部位(见图3-3-11)。图3-3-11趾踩法 略
2.足侧踩法
患者俯卧,医生两手扶住预先设置好的横木,以控制自身体重和踩踏的力量,用足小趾跖侧面着力踩压、拨压。踩腰部两侧时,两足底相对作上下对称的分离震颤动作。
3.足底踩法
患者俯卧,医生两手扶住预先设置好的横木,以控制自身体重和踩踏的力量,用足底面着力,作踩压或揉拨、晃动动作
(见图3-3-12)。图3-3-12 足底踩法 略
4.足跟踩法
患者俯卧,医生两手扶住预先设置好的横木,以控制自身体重和踩踏的力量,用足跟部着力踩压。若需加重刺激,可单足用力,或借助固定物用力。
【动作要领】
(1) 踩踏时要有节奏性,弹跳时足尖不可离开患者腰部。
(2) 嘱患者呼吸要与弹跳动作配合,即下压时呼气,弹起时吸气,切忌屏气。
(3) 踩踏的力量和次数应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来掌握,尽量使其感到舒适,肢体热感强烈为好。
【作用及应用】
疏通气血,解除重浊,缓解深部压痛。
踩跷法主要用于人体后部,如背腰部、骶臀部、大腿后部及足底部,尤以骶臀部最为常用,对体质强壮或耐受力较大者,以补充手法力量之不足,多在保健按摩中应用。踩跷法多以踩压为主,亦可做相应的其他“手法”,如足“推法”、“拨法”等。
【注意事项】
必须在踩跷床上或有攀扶的地方进行。先单足缓慢踩入,再另一足着力,不可猛然使用重力或暴力。操作时要防止踩空及滑跌意外。对体质虚弱、骨质疏松患者禁用。若患者难以忍受或不愿配合,应立即停止,不可勉强。
第四节 摆动类手法
摆动类手法是指用指、掌或腕关节作协调性的连续摆动的一类手法。其特点是手法缠绵、持续,操作性强,适用范围广。本类手法包括一指禅推法、揉法、滚法等。
一、一指禅推法
【操作】
用拇指指端、罗纹面或偏峰着力于治疗部位或穴位上,沉肩、垂肘、悬腕,通过腕关节的往返摆动,带动拇指指间关节做屈伸活动,使其产生的力持续作用于经络、穴位上(见图3-4-1、3-4-2)。图3-4-1 一指禅推法①、图3-4-2 一指禅推法② 略
【动作要领】
1.沉肩
肩关节放松,肩部不能耸起用力。若肩部未放松,操作时上肢部宜产生疲劳感,并使动作受牵制。
2.垂肘
肘关节自然下垂,肘部不能外翘,腕部尺侧要低于桡侧,以使拇指着力于治疗部位。
3.悬腕
腕关节自然悬屈,在腕关节放松状态下,使腕屈曲至90度?110度,否则影响腕关节的灵活性和手法力量的深透性。
4.掌虚
除拇指着力外,掌与其余四指均要放松,自然屈曲握虚拳,切不可挺劲。
5.指实
拇指自然用劲,使拇指罗纹面着实吸定于治疗部位,不能跳跃离开或来回摩擦。
6.紧推慢移
即操作时腕部摆动要快,120?160次/分钟,而拇指移动要缓慢。
总之,本法的动作要领贯穿着一个“松”字,只有将肩、肘、掌各部都放松才能使功力集中于拇指。做到蓄力于掌,发力于指,着力于罗纹面。使手法动作灵活,力量沉着,刺激柔和有力,刚柔相济才称得上一指禅功。
【作用及应用】
疏经通络,调和营卫,行气活血,健脾和胃,调和脏腑。
以指端着力的一指禅推法,其接触面最小,易于施力,刺激相对较强;以罗纹面着力的一指禅推法,则接触面相对较大,刺激亦相对较平和。两种手法渗透性均好,都可用于躯干部及四肢部的经络腧穴,也可用于颜面部及颈项部,治疗冠心病、胃脘痛、头痛、面瘫、近视、颈椎病、关节炎等病证。
【注意事项】
一指禅推法是初学者较难掌握的手法,须动作和功力结合体会练习。此法有拇指指间关节屈伸与不屈伸两种操作方法,可根据自身手指关节灵活状况选择练习应用。操作时注意力不可分散,不要耸肩用力,肘部不可外翘,拇指端或罗纹面与治疗部位不要移动过快或滑动。
二、揉法
【操作】
1.指揉法
用指腹着力于治疗部位做轻柔缓和的环旋运动,称为指揉法。用拇指指腹揉动,称为拇指揉法;用中指指腹揉动,称为中指揉法;用食、中、无名指及小指罗纹面并拢一起着力环旋揉动,称为多指揉法。指揉法可单手操作,亦可两手同时或交替进行操作。
2.掌揉法
用掌着力于治疗部位做范围较大的轻柔缓和的环旋运动。可单掌、叠掌操作。
3.掌根揉法
用掌根着力于治疗部位做轻柔缓和的环旋运动 (见图 3-4-3)。图3-4 -3掌根揉法 略
4.鱼际揉法
以大鱼际部着力于治疗部位做轻柔缓和的环旋运动(见图3-4-4)。图3-4-4鱼际揉法 略
5.前臂揉法
肘关节屈曲,用前臂背面尺侧近肘部着力于治疗部位做环旋运动。若以鹰嘴部着力,又称为肘揉法。
【动作要领】
(1) 操作时腕部放松,以肘部为支点,前臂做主动回旋运动,带动腕部做轻柔缓和的揉动。
(2) 压力要沉稳,动作要灵活,操作时既不能轻浮有体表摩擦感,也不能用力太大有滞涩感,以带动起皮下组织为宜。
(3) 动作要均匀有节律性,揉动方向以顺时针为主。
【作用及应用】
舒筋活络,活血化瘀,宽胸理气,消积导滞,缓解痉挛,软化瘢痕。
揉法刺激平和舒适,多用于治疗胃脘痛、便秘、泄泻、癃闭、头痛、颈椎病、软组织扭挫伤等多种病证。指揉法接触面小,力弱,适用于头面部及全身穴位;掌揉法最为常用,面积较大,力量沉稳适中,适用于腹部、背部、腰部及四肢部等;鱼际揉法,适用于面部、头侧部、颈项部及四肢侧部;前臂揉法力量较大,沉稳适中,适用于背腰部、骶臀部及大腿后侧等。 【注意事项】
揉法不可与体表形成摩擦、滑动。不可与摩法、搓法相混淆。
三、滚法
【操作】
1. 侧滚法
用手背近小指侧着力于治疗部位,通过前臂旋转及腕关节屈伸,使产生的力持续地作用在治疗部位上(见图 3-4-5、3-4-6、3-4-7)。图3-4-5侧接法、图3-4-6侧掌滚法①、图3-4-7侧掌滚法② 略
2.立滚法
用小指、无名指、中指近端指节背侧着力于治疗部位,通过腕关节的背伸,使产生的力持续地作用在治疗部位上(见图3-4-8、3-4-9)。图3-4-8立滚法①、图3-4-9立滚法② 略
【动作要领】
(1) 肩、臂放松,肘关节屈曲至120度?140度,利于腕关节的活动。
(2) 腕部放松,侧?法腕关节旋转幅度要大,使手背滚动幅度控制在120度左右,即当腕关节向外滚动约80度左右,腕关节向回内转滚动约40度左右;立?法腕关节摆动幅度较小,约30度左右,即腕关节在背伸30度位和中立位间往返滚动。
(3) 滚动时着力部位要吸定于治疗部位上,不可跳动、顶压或用手背来回拖擦。
(4) 无论哪种滚法,操作时指掌均应放松,手指任其自然,不要有意分开、并拢或紧握,否则会影响手法的柔软性及弹性。
(5) 手法的压力要适量而均匀,动作要协调而有节律性,不可忽快忽慢或时轻时重。
【作用及应用】
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松解粘连,滑利关节,解痉止痛。
滚法接触面广,刺激平和舒适,又能用于虚证。所取治疗部位无论肌肉丰厚或薄弱均可,多用于项、背、腰、臀及四肢部,可用于治疗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各种运动损伤、运动后疲劳、偏瘫等多种病证。
【注意事项】
滚法操作时不要拖擦、跳跃、搓揉、晃动,应借助前臂的旋转运动惯性,碾压滚动。在移动操作时,旋转滚动要快,前行移动要慢。
第五节 振动类手法
振动类手法是指以一定频率的手法刺激,持续作用于治疗部位的手法。本类手法包括抖法、振法等。
一、抖法
【操作】
1.上肢抖法
患者取坐位或站立位,肩、臂放松。医生站其前外侧,两手握住患肢腕部,使患肢被动外展60度左右,略做牵引后,做连续、小幅度、均匀、快速的上下抖动,使抖动的振动感似波浪般传递到肩部。或由医生一手按其肩,另一手握住其腕部抖动(见图3-5-1)。图3-5-1上肢抖法 略
2.下肢抖法
患者仰卧位,下肢放松。医生站其足侧,两手握住患者踝部,使患肢抬离床面约30厘米左右,略做牵引后,做均匀、连续的上下抖动,使大腿和髋部有舒松感(见图3-5-2)。图3-5-2下肢抖法 略
【动作要领】
(1) 被抖肢体自然伸直,并使肢体肌肉处于松弛状态。
(2) 抖动幅度要小,频率要快,且牵引力要适宜,节律均匀。
【作用及应用】
滑利关节,调和气血,放松肌肉,理顺组织。
抖法主要用于四肢,如上肢抖法可松解肩关节粘连,恢复肩关节外展功能,用于治疗肩周炎之外展受限。同时抖法常在搓法之后使用,作为治疗的结束手法。
【注意事项】
在抖动过程中可瞬间加大抖动幅度,但只加大抖动幅度,不加大牵引力。抖动后如果患者感到腕关节疼痛(这是因为韧带或关节囊被卡压在腕骨间所致),此时医生应两手分别握住患者前臂下段和手,相对用力牵拉腕关节,然后缓慢松开即可。
二、振法
【操作】
1. 指振法
中指伸直,着力于经络或穴位上,食指加压于中指指背,肘微屈,通过上肢的静止性用力,使肌肉强力收缩,发生快速而强烈的震颤,使产生的力通过中指传递至患者体内。
2. 掌振法
用掌面着力于治疗部位,通过上肢的静止性用力,使肌肉强力收缩,发生快速而强烈的震颤,使产生的力通过中指传递至患者体内(见图3-5-3)。图3-5-3掌振法 略
【动作要领】
(1) 指、掌紧贴治疗部位。
(2) 掌、臂做静止性用力,身体其他部位放松,呼吸自然。
(3) 动作连贯,使震颤持续不断传递到体内。
【作用及应用】
舒筋通络,镇静安神,活血止痛。
指振法多用于穴位,有调理气机的作用,如作用于膻中,可宽胸理气,调整上焦之气机。还可用于以下穴位:百会、中脘、梁门、天枢、气海等。掌振法多用于腹部、腰部。作用于腹部时有通行腹气,调理胃肠功能的作用,可治疗脾胃虚弱引起的消化不良、肠梗阻,还可用于预防术后肠粘连。作用于腰部主要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等。
【注意事项】
施用本法时,医生的手不应离开治疗部位,频率约为600?800次/分钟,使振动由浅层至深层,患者以有轻松舒适之感为宜。
第六节 叩击类手法
叩击类手法是指用指、掌、拳或特制器械有节奏地叩打体表的一类手法。本类手法操作虽简单,但节奏性强,须做到击打含力蓄劲、收放自如、刚柔相济。手法包括拍法、击法、叩法等。
一、 拍法
【操作】
五指自然并拢,掌指关节微屈,使掌心空虚。腕关节放松,前臂主动运动,上下挥臂,带动手掌平稳而有节奏地拍击治疗部位。可单手操作,亦可双手操作。 用双掌拍打时,宜双掌交替进行。拍法常于用肩背部、腰骶部和下肢后侧(见图3-6 -1、3-6-2)。图3-6-1拍法①、图3-6-2拍法② 略
【动作要领】
(1) 拍击时动作要平稳,虚掌拍打体表,让整个手指、手掌周边部位同时接触体表,声音清亮而无疼痛。
(2) 腕部要放松,上下挥臂时,力量通过腕关节传递到掌部,使刚劲缓化为柔和。
(3) 如直接与皮肤接触时,以皮肤轻度充血发红为度。
【作用及应用】
醒神健脑,兴奋神经,调理肠胃,宽胸理气,镇静止痛,活血化瘀。
本法主要用于肩背、腰低与大腿部,轻拍也可 用于上胸部、腹部与头部,常用于治疗各种风湿痹痛、陈伤劳损、新伤血瘀、肌肉萎缩、感觉减退、胸闷胸痛、头昏头沉等病证。
Back to home |
File page
Subscribe |
Register |
Login
|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