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抖法
双手握住腕部,做快速的上肢抖动。也可做牵抖。
(十)动法
做肘关节屈伸活动,然后肘关节呈半屈曲位做摇法。
三、腕手部
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医生坐于对面或站于一侧。
(一) 推法
1. 拇指推法
双手四指托握住手部,用双拇指分推腕关节、手背及手掌面;再用单手的拇、食指分别夹住各个手指,并由手指远端向指根方向做拇指推法。
2. 掌推法
用单掌或大鱼际推手背、手掌面。也可用双手大鱼际做分推。
(二) 揉法
一手扶握住腕部,另一手拇指揉腕背部及各掌骨缝;然后用双拇指同时揉大、小鱼际;再用单手拇、食指对捏住各手指,逐一做揉法。
(三) 拿法
双手相对握住手腕部,大鱼际置于手背侧,其余四指相对置于掌侧,由腕部至指尖,双手同时用力做握拿法。
(四) 按法
用单手或双手拇指按压腕部、各掌骨缝和大小 鱼际。
(五) 捻法
用拇、食指相对,夹捏住手指,依次做快速的搓捻动作。
(六) 动法
先做腕关节的屈伸、旋内、旋外、拔伸和摇法; 然后做掌指关节的拔伸、屈伸、摇法;再逐一做指间关节的拔伸、屈伸动作。

第五节 背 腰 部
患者取俯卧位,医生站于一侧。
(一) 推法
用单掌或双掌在背腰部沿脊柱及两侧做下行推法;再用双掌由内向外做分推法。
(二)滚法
用立滚法沿脊柱及两侧从上至下操作。
(三) 揉法
1. 拇指揉法
用双手拇指同时由上向下沿膀胱经第一侧线做揉法。在脾俞、胃俞、肾俞等腧穴处可做重点揉。
2. 掌揉法
用单掌或双掌在脊柱两侧自上而下做揉法。在腰部操作时,手形放置可指端向外,并用掌根着力。
3. 前臂揉
用前臂近肘关节尺侧部做下行揉法。在腰部操作可改用肘尖按揉。
(四) 拿法
用双手在背部做捻转式的握拿法,在腰部做紧缩式的捏拿法。
(五) 按法
1. 拇指按法
用双拇指同时或交替按压脊柱两侧膀胱经路线。
2. 掌按法
用双掌重叠或交替按压脊柱及两侧。
3.肘按法
用前臂近肘部按压脊柱两侧。在腰部可改用肘尖按压。
(六) 拨法
1. 拇指拨法
用单拇指或双拇指,从上向下分别拨两侧竖脊肌。
2. 掌根拨法
用单手或双手掌根,沿竖脊肌做下行拨法。
3. 肘拨法
用前臂或肘尖拨两侧竖脊肌。也可做拨揉法。
(七) 擦法
用单掌或双掌交替沿脊柱两侧做快速的纵向擦法,再在腰部做横向擦法。
(八) 搓法
双掌分别贴于背部两侧,掌面着力,自上而下快速地推搓背腰部。也可往返推搓。
(九) 叩击法
用双手交替在脊柱两侧做侧掌叩、握拳击或掌拍法(肾区要轻叩)。
(十) 动法
做腰部摇法、后伸扳法和斜扳法(取侧卧位)。

第六节 下 肢 部
一、骶臀部
患者取俯卧位,医生站于一侧。
(一)推法
用单掌或双掌由上向下推骶部后正中线及两侧 (又称推八髎);然后从髂嵴推至臀横纹;再从骶尾骨中线向两侧臀部做分推。
(二)滚法
用小鱼际侧向下或斜向外下方,在骶部两侧和臀肌处做滚法。也可用前臂操作。
(三) 揉法
1. 掌揉法
用单掌、双掌或掌根分别揉骶中线、骶部两侧及臀部肌肉。也可用双掌对揉臀部两侧。
2. 拇指揉法
用单拇指或双拇指同时揉八髎。
3. 肘揉法
用前臂揉臀部肌肉,或用肘尖按揉环跳穴。
(四) 拿法
用双手在臀部肌肉丰厚处做握拿法。
(五) 按法
1. 拇指按法
用双拇指同时或交替按骶骨后孔(又称按八髎),再双拇指相并或重叠按压臀部经络路线。
2. 掌按法
双掌重叠或并拢,按压骶骨;再用双掌相对按压骶骨两侧。
3. 肘按法
用肘尖按压臀部经络路线,重点按压环跳穴。
(六) 拨法
用双拇指或肘尖沿臀部肌肉走行做拨法或拨揉法。
(七) 擦法
用单掌上下或横向擦骶骨部(又称擦八髎)。
(八) 叩击法
用双掌侧或拳叩击骶、臀部。
二、下肢后侧部
患者取俯卧位,医生站于一侧。
(一)推法
用单掌或双掌,从臀横纹至跟腱,下行或上行推下肢后侧。也可做双掌分推。
(二)滚法
用小鱼际侧,在下肢后侧沿中线及两侧做下行滚法。
(三)揉法
用单掌揉大小腿后侧的肌肉群;再用双掌相抱做交替性对揉。
(四)拿法
用双手提拿或拿揉大腿后侧及小腿腓肠肌。
(五)掌按法
用单掌或双掌,按压下肢后侧肌肉及经络路线,也可双掌对按。
(六) 拇指按法
用单拇指或双拇指,按压下肢后侧膀胱经路线,以承扶、殷门、承筋、承山等穴为主。
(七) 拨法
用双拇指或肘,沿下肢后侧肌肉、肌腱的走行和经络路线做拨法。
(八) 擦法
用单掌或双掌相对,在下肢后侧做交替、纵行擦法。
(九) 搓法
用掌根或双掌相抱,上下往返做下肢搓法。
(十) 叩击法
用双掌侧或拳,交替叩击下肢后侧。
三.下肢前侧部
患者取仰卧位,医生站于一侧。
(一)推法
用单掌或双掌,从髂前上棘至踝部推下肢前侧。 也可做握推法。
(二)滚法
用小鱼际侧在大腿前侧和小腿外侧部做下行?法。
(三)掌揉法
用单掌在下肢前侧做下行揉法;再用双掌相抱做交替性对揉。
(四) 拇指揉法
用单拇指或双拇指,沿胫骨两侧肌肉走行及胃经等路线做揉法。
(五) 掌按法
用双掌或单掌,按压下肢前侧肌肉群,再用双掌对按。
(六) 拇指按法
用单拇指或双拇指指尖相对,按压小腿胃经、胆经路线及足三里、丰隆、阳陵泉、悬钟等腧穴。
(七) 拨法
用掌根或双拇指,沿大腿前侧及小腿前外侧肌肉、肌腱的走行和经络路线做拨法。
(八) 擦法
用单掌或双掌相对,分别在大腿前侧和小腿外 侧做交替性纵行擦法。
(九) 叩法
用双掌拍或掌侧叩下肢前侧,可双手同时叩或交替叩;再用单拳击小腿胃经路线或双拳对击。
下肢内、外侧部的操作,常选用的手法和操作方法同下肢前侧部基本相似,可参考前述内容练习。 下肢部手法也可分大、小腿段单独进行练习。(下肢外侧部操作,患者可配合取侧卧位。)
四、 膝关节部
人体各大关节部位按摩手法很重要,这里仅把膝关节手法单独列出,其余各关节手法均附在相关部位中已介绍,可参照膝关节手法进行独立练习。 患者取仰卧位或必要时取俯卧位,医生站于一侧。
(一) 拇指推法
用双拇指沿髌骨缘及周边缝直推;再沿髌骨上、下缘分推。也可用单手拇、食指相对同时推髌骨两侧。
(二) 掌推法
用单掌或双掌,沿髌韧带及两侧直推;再用双掌或大鱼际分推。
(三) 掌揉法
用单掌揉髌骨、髌上下缘及两侧;再用双掌相对抱揉膝关节两侧。
(四) 拇指揉法
用双手拇指或单手拇、食二指相对,揉髌骨两侧、髌上缘和两膝眼穴。
(五) 多指揉法
用单拇指和其余四指端同时着力,绕髌骨周围做揉法。
(六) 掌按法
用单掌按压髌骨上方,再用双掌对按膝关节两侧。
(七) 拇指按法
用双手拇指或单手拇、食二指,在髌骨两侧缝隙、髌骨上方和膝眼穴等部做点按法。
(八) 拨法
用单拇指或双拇指拨股直肌肌腱、髌韧带和内、外侧副韧带。也可用多指拨内、外侧副韧带。
(九) 擦法
用双掌在膝关节两侧相抱,做交替性上下擦动。
(十) 动法
做膝关节屈伸法、拔伸法;再嘱患者俯卧位,膝关节屈曲,做摇法等。
五、 踝足背侧部
患者取仰卧位,医生站于一侧。
(一)推法
用单掌、大鱼际或拇指,由足端向踝关节分别做直推法;然后再用双掌、大鱼际或双拇指做分推法。
(二) 揉法
用单拇指或双拇指揉各跖骨缝、踝关节及周围; 再用双手掌对握于足两侧,做交替揉。
(三) 拿法
双掌相对握于足两侧,由踝部向趾端方向做握拿法。
(四) 按法
用单拇指或双拇指按压各跖骨缝、踝关节及相关腧穴。
(五)拨法
用单拇指或双拇指在踝关节及足背部,沿肌腱走行做拨法。
(六)擦法
用单掌或大鱼际,在踝关节及足背部做擦法。也可用双掌握于足两侧做交替性擦法。
(七) 动法
做踝关节的屈伸法和摇法;再做跖趾关节和各 趾间关节的拔伸、屈伸和摇法。
六、 足底部
患者取俯卧位,医生站于一侧,可一腿屈膝放于按摩床上,并将患者的足部放在医生大腿上。也可让患者足下垫一厚垫。
(一) 推法
用掌根或大鱼际在足底做直推或分推。
(二)滚法
用前臂从足跟向足端方向做碾动式滚动。
(三)揉法
用单拇指或双拇指相并在足底做揉法。也可用肘揉。
(四) 拿法
拇、食指拿捏跟腱;再用双掌横握于足跟,向足端方向握拿足底部。也可双掌相对握拿足两侧。
(五) 按法
用拇指或肘按压足底。
(六)擦法
用掌根、大鱼际擦涌泉穴。
(七)拨法
用双拇指或肘拨揉足底部。
(八)动法
做踝关节拔伸法、屈伸法和摇法。
(九)叩击法
用空拳叩打足底。

第五章 按 摩 练 功
第一节 按摩练功概述
一、按摩练功的起源和发展
按摩练功历史悠久,与我国古老的“导引”练功方法有着极深的渊源。《内经》云:“中央者其地平以湿……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故导引按跷者,亦从中央出也。”在2000 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生产劳动和抗病斗争中,创造出了“导引按跷”的防治疾病方法。“按跷”即沿革至今的推拿、按摩,而“导引”则是练功方法的最早萌芽和雏形。当时“导引”的含义,即“摇筋骨、动肢节、行气血”,具有治疗和强身防病的作用。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医书中,有两篇“导引”专著,其中《导引图》上绘有40余种练功姿势,形象栩栩如生,这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练功图解。
汉末名医华佗在继承前人有关“导引”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参照民间流传的一些内容,模仿虎、鹿、猿、熊、鹤等动物的各种动作形态姿势,创编了“五禽戏”,并总结出“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臂犹户枢不朽耳”的练功体会。
随着时间的推移,导引方法不断衍化、发展,派生出多种健身方法,种类繁多,流派纷呈。旧时功法散见于民间,直到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才组织力量就这部分内容进行整理。整理后的按摩练功法分为徒手练功法和器械练功法两部分,前者如少林内功、易筋经、太极拳、八段锦等,后者则有石担、石锁、抓坛子等练功方法。本章着重介绍徒手练功法中的易筋经、少林内功和八段锦3 种功法。
二、按摩练功法的特点和作用
按摩是一种脑力和体力相结合的劳动,按摩医生在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专业素养的同时,还应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
按摩练功法有很好的强身健体、防治疾病的作用,它对人体肌肉力量以及内脏机能都能起到明显的锻炼和提高作用,按摩练功法具有如下一些特点:
(一)动作明确,锻炼全面
按摩医生必须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指力、臂力及腰腿的力量,这就需要一个自我锻炼的过程。按摩练功法可提高医生的身体素质和指力、臂力及 腰腿的力量。如练功首先强调步型、裆势,要求通过下肢各种屈曲、起伏动作,使下肢肌肉、韧带以及腹肌、腰肌、背肌等都得到全面的锻炼,长期练习,可使下肢肌肉充实,力量增加。如练功时,掌缓推而出,徐徐有力,两手起落,螺旋翻转,使前臂肌肉产生一个拧转裹抱的过程,形成拧劲、争劲、螺旋劲等,再兼之以握力器、拉力器、杠铃、哑铃这些针对性更强的器械练功,通过各部肌肉的伸展收缩,相互争衡,从而使指掌、上肢肌肉力量得到更大的锻炼。
(二)注重“意、气”,强调“内劲”
按摩练功法强调蓄养气机,充实精血,意念集中,心境平和,进而“以意领气,以气贯力”,使人体产生所谓的“内劲”。这种“内劲”的产生,可以说是人体功能状态的最好发挥,不仅有益自身的生命机能,而且能在对他人进行手法治疗时产生积极的康复作用。
(三)医练结合,增强疗效
古人云:“上工治未病,下工治已病。”按摩治疗不仅要重视疾病的治疗,更要注意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功法的一些动作,很适合患者练习,有利于消除疾病,是一种扶正祛邪和调动患者积极性的好方法。
三、练功要求
练功要有安静宽敞的环境,衣着宽松舒适,以平跟软底布鞋为佳,不宜过于饥饱。
锻炼时动作姿势力求正确,眼不旁观,平心静气,集中意念。练功时可视个人的具体情况,选择其中若干动作或整套功法进行锻炼,但必须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练功的时间、次数、强度、密度以及功法,都要因人、因时、因病而异,一 般以微微出汗为度,不可过量。按摩练功前可进行适当的准备活动,如走、跑、跳、徒手操和全身活动等,以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肌肉韧带的柔韧性和弹性,并使体温略微升高。
练功结束可做适当的整理运动,尽量使肌肉主动放松,使内脏器官及肌肉等逐渐恢复到安静状态。
此外,还应注意在练功结束30分钟后进食,平日加强营养摄入,以确保身体需要和练功的预期效果。

第二节 少 林 内 功
少林内功着重增强腰腿的霸力和促进上肢的运动。少林内功运动量大,姿势多。以下介绍3个步势和5个练功姿势。这些姿势可单独练习,也可连接起来相互变换进行套路练习。
一、基本步势
练功中的基本步势有:站势、马步、弓步、虚步、歇步、仆步等。以下介绍站势、马步、弓步3 种步势。
(一)站势
站立,两足分开,足尖向里,使两足成内“八”字,十趾用力抓地;下肢肌肉用力收紧,两腿向内用力;收腹敛臀;四指在前,拇指在后,两手叉腰,两拇指在脊柱处相接;沉肩,挺胸,使两肩胛骨向脊柱靠拢;头正,目视前方,呼吸自然(见图5-2-1)。图5-2-1站势 略
(二)马步
两足分开,略比肩宽,两足成外八字;屈膝下蹲,膝不可向前超过足尖,下蹲的幅度可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而定,但髋不可低于膝;两手叉腰,直腰,挺胸,头正,目视前方(见图5-2-2)。图5-2-2 马步 略
(三)弓步
两腿一前一后,使两足间距较肩约宽一倍;前腿屈膝,足尖向里,小腿约与地面垂直,大腿与小腿的角度略大于直角;后腿用劲挺直,足尖略外展; 挺胸直腰,收腹敛臀;两手叉腰,头正,目视前方(见图 5-2-3)。图5-2-3 弓步 略
以上三势可分别练习1?5分钟,时间可逐渐延长。练习时自然呼吸,不可屏气。
二、伸臂撑掌
起于站式,然后叉腰的两手下落变掌,掌心向地,四指伸直并拢,拇指伸直,与四指约成直角;两腕背伸,直肘后伸;沉肩,挺胸,使两肩胛骨向脊柱靠拢;自然呼吸(见图5-2-4)。图5-2-4伸臂撑掌 略
可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练习,时间逐渐延长。若上肢疲劳可变换成双手叉腰的站势。
本势是少林内功的基本姿势,练习时要达到“三直四平”,即臂直、腰直、腿直;头平、肩平、掌平、脚平。
伸臂撑掌势可在站势时练习,也可在马步或弓步时进行练习(见图5-2-5、5-2-6)。图5-2-5伸臂撑掌(马步)、图5-2-5伸臂撑掌(弓步) 略
三、前推八匹马
(1) 先做站势,也可做马步或弓步。起于站式,叉腰的两手变成直掌,四指并拢向前,拇指向上与四指约成直角,收于两胁(见图5-2-7)。图5-2-7前推八匹马(站势)略

Prev | Next
Pg.: 1 ... 3 4 5 6 7 8 9 10


Back to home | File page

Subscribe | Register | Login |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