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蓄劲于肩臂指端,两臂徐徐向前伸出,至前臂完全伸直,掌与肩同高,胸微挺,臀略收,头正,目视前方,自然呼吸(见图5-2-8)。图5-2-8前推八匹马 略
(3) 然后放松手臂,缓缓屈肘,收掌于两胁。
(4) 锻炼时可按上述动作反复推收3?5次,然后将置于两胁之直掌化俯掌缓缓用劲向后下方按压,成伸臂撑掌势。
(5) 在推掌或收掌时,双腿伸直、用力,五趾抓地。
四、倒拉九头牛
(1) 先做站势,也可做马步或弓步。叉腰的两手变直掌收于两胁。
(2) 两臂缓缓前推,上肢慢慢内旋,推至前臂伸直时正好拇指向地,四指向前,掌心向外(见图5-2-9)。图5-2-9倒拉九头牛① 略
(3) 缓缓屈指,由掌化拳,劲注于拳,拳心向外,拳眼朝地(见图5-2-10) 图5-2-10倒拉九头牛② 略
(4) 上肢缓缓用劲外旋,使拳心向内,拳眼向外上方。
(5) 缓缓用劲如拉九头牛,向两胁收拳。
(6) 松劲,拳变掌,收于两胁。稍做停顿,重复上势动作,如此3?5次。
(7) 拳变俯掌,缓缓用劲向后下方按压,成伸臂撑掌势。
五、风摆荷叶
(1) 先做站势,也可做马步或弓步。叉腰的两手变成仰掌于腰部,掌心向上,四指并拢朝前,拇指与四指约成直角,指挺直(见图5-2-11)。图5-2-11风摆荷叶(站势)略
(2) 缓缓用劲推两掌向前,使两掌渐渐交叉,左在右上(见图5-2-12) 图5-2-12风摆荷叶(交叉) 略,或右在左上,两仰掌之间约距离1?2寸,至肘直时即缓缓用劲使两臂左右外分,肩、肘、掌须平成直线(见图5-2-13) 5-2-13风摆荷叶(外分) 略;头如顶物,目视前方,自然呼吸。
(3) 两臂仍伸直,慢慢内收至正前方,两掌交叉,左在右上(见图5 2-14) 图5-2-14风摆荷叶(合) 略, 或右在左上,然后缓缓用劲收两掌至腰部。
(4) 如此重复3?5次后,转成伸臂撑掌势。
六、霸王举鼎
(1) 先做站势,也可做马步或弓步。叉腰的两手变成仰掌于腰部,下肢挺直。
(2) 两掌用劲缓缓上托,过肩部时,徐徐内旋前臂,使掌心朝天,拇指朝前,四指相对,如托重物;用劲缓缓上举过头,头正,目视前方,呼吸自然(见图5-2-15)。图5-2-15霸王举鼎 略
(3) 外旋前臂,使掌心朝后,四指朝天,拇指朝外,蓄力,缓缓下落,渐渐收至腰部成仰掌(见图5-2-16)。图5-2-16霸王举鼎 略
(4) 可如此重复3?5次后,转成伸臂撑掌势。
第三节 易 筋 经
易筋经是一种增强人体筋脉功能的锻炼方法,其以一定的姿势,借呼吸诱导,逐步加强筋脉和脏腑的功能。
“易”是“改变”的意思。易筋经通过动作并配合呼吸,静止性用力。呼吸以舒适自然为度,不可屏劲用力。呼吸可采用顺腹式呼吸和逆腹式呼吸两种方式。吸气时腹部凸出,胸部收缩;呼气时腹部内收,称顺腹式呼吸。吸气时腹部凹下,胸部外展; 呼气时腹部凸出,称逆腹式呼吸。这两种腹式呼吸方式都可用。练功初期以顺腹式呼吸为宜,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可逐渐过渡到逆腹式呼吸。
习练易筋经时,要求松静自然,意守丹田,刚柔相济。所谓松静自然,即不仅肌肉放松,而且意念也要放松。但松和静是相对的,要求松中有紧,柔中有刚,不用僵力。所谓意守丹田,即微微用意想着肚脐附近。微微用意,就是不要过分用意,否则会适得其反。丹田位于脐下1寸小腹内。意守丹田首先有助于形成腹式呼吸,增强脏腑活动,其次有助于使头部和胸部放松,气血下行,使身体下部充实。
以下介绍广为流传的易筋经十二势。这些姿势原是古代人民仿效舂谷、载运、进仓、收囤和珍惜谷物等各种农活衍化而成的一套形象的锻炼动作,能活动四肢百骸,通畅周身气血,增强肌肉力量。
锻炼时根据每人具体情况,选其中若干动作或全部动作,但必须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练功的时间和次数以及动作的强度都要因人、因时、因地而异,一般以练到微微出汗为宜,不可勉强过量。
一、预备姿势
站立,目视前方,下颏微收;口微开,舌抵上腭;含胸拔背,收腹敛臀,肩部放松,两臂伸直,自然下垂于身体两侧,五指并拢微屈;两腿伸直,两足相靠,足尖并拢;平心静气,神情安详(见图 5-3-1)。图 5-3-1预备姿势 略
二、韦驮献杵第一势
起于预备势,然后左足向左跨出一步,两足与肩同宽,足掌踏实,两膝微松;双手向前徐徐上提,在胸前成抱球势,松肩,垂肘,两掌心内凹,十指微屈,指端相对,相距4?5寸(见图5-3-2)。图5-3-2韦驮献杵第一势略
三、韦驮献杵第二势
两足分开略比肩宽,两膝微松,直腰敛臀,含胸收腹;上肢一字平开,掌心向上,头如顶物,目视如方(见图5-3-3)。图5-3-3韦驮献杵第二势略
四、韦驮献杵第三势
两足分开与肩同宽,足尖着地,足跟提起,两腿伸直,蓄腹敛臀,两掌上举过头顶,掌心向上,四指伸直并扰,拇指与其余四指约呈直角,两中指相距一寸;沉肩,肘微屈;仰头,目观掌背;舌抵上腭;自然呼吸(见图5-3-4);最后还原成预备势。图5-3-4韦驮献杵第三势 略
五、摘星换斗势
(1) 起于预备势,然后左脚向左前方迈步,呈左弓步,左手向前穿掌,同时右手握空拳置于腰后 (见图 5-3-5)。图 5-3-5摘星换斗势① 略
(2) 左手变钩上提,使肘略高于肩,前臂与上 臂近乎垂直,钩手置于头之左前方,钩尖向左;同 时重心后坐,呈左虚步,两腿前虚后实;前腿虚中 带实,后腿实中带虚(见图5-3-6) 图5-3-6摘星换斗势② 略;头向左旋,目注左掌心,舌抵上腭,含胸拔背,直腰敛臀,小腹内收;松肩,肘向胸,屈腕;紧吸慢呼,使气下沉。身勿前后左右倾斜。
(3) 左右交换,要求相同。最后还原成预备势。
六、出爪亮翅势
(1) 起于预备姿势,然后两手握拳上提至腋下,变掌向前伸展,两手心向下,上肢呈前平举(见图5-3-7)。图5-3-7出爪亮翅势① 略
(2) 提踵,足跟尽量上提,随之两掌背伸,使掌心朝前,指端向上,拇指与其余四指分开,两眼向前平视,肩、肘、腕相平,直腰,膝直勿屈(见图 5-3-8)。图5-3-8出爪亮翅势② 略
(3) 足跟落地,同时两掌呈俯掌回收,经两肋至身体两侧(见图5-3-9) 图5-3-9出爪亮翅势③ 略;最后还原成预备势。
七、倒拽九尾势
(1) 起于预备势,然后左腿向左平跨一步,两足尖内扣,屈膝下蹲成马裆势,两手臂侧平举(见图5-3-10),两手握拳经头上划弧至裆前,拳背相对,拳面近地,随势上身略前俯,松肩,直肘,头上顶,目视前方(见图5-3-11)。图5-3-10倒拽九尾势①、图5-3-11倒拽九尾势② 略
(1) 两拳上提至胸前,由拳化掌,向两侧推开, 随势直腰,松肩屈肘,肘略低于肩,头要正,目视前方(见图5-3-12)。
图5-3-12倒拽九尾势③ 略
(3) 身体向左转成左弓箭步,面向左方;左上肢外旋,屈肘成半圆状;拳心对面,两目观拳,拳略高于肩;肘不过膝,膝不过足尖;同时右上肢内旋向后伸,拳背离臀;肩松,肘微屈(见图 5-3-13) 图 5-3-13倒拽九尾势④ 略;身体前屈,上肢姿势保持不变(见图 5-3-14) 图 5-3-14倒拽九尾势⑤ 略;随之上体抬起后仰,身体尽量背伸(见图5-3-15) 图 5-3-15倒拽九尾势⑥ 略,上下肢姿势不变;略停5秒,还原成预备势。
(4) 左右交换,重复上述动作,要求相同。
八、九鬼拔马刀势
(1) 起于预备势,然后足尖内扣,呈内八字形,腰实腿坚,同时两臂经体前向两侧分开,立掌。(图 5-3-16) 图5-3-16九鬼拔马刀势① 略
(2) 左臂向后划弧成钩手置于身后,右臂向前挑起成立掌,掌根着实,蓄劲于指(见图5-3-17)。图5-3-17九鬼拔马刀势② 略
(3) 右臂上举过头,由头之右侧屈肘俯掌下覆; 左钩手化掌,使手背置于后背部,左右手相合;头用力上抬;挺胸直腰,腿坚脚实,使劲由上贯下至踵。自然呼吸,目视前方(见图5-3-18)。图5-3-18九鬼拔马刀势③ 略
(4) 上体向左转动,使左肩正对右后方,身体其他部位要求不变。
(5) 还原成(1)势。左右交换,重复上述动作,要求相同。
九、三盘落地势
(1) 起于预备势,然后左腿向左跨出一步,两足略比肩宽,足尖内扣,两手臂向侧方抬起,掌心向上,头正,伸腰,膝微屈,目视前方(见图5-3-19)。图5-3-19三盘落地势① 略
(2) 两手俯掌下按,同时屈膝下蹲,成马裆势,两手下按至两膝侧方,身体保持正直(见图5-3-20)。图5-3-20三盘落地势② 略
(3) 两手翻掌向上托起,随之上体抬起,两手臂微内合,高不过肩,目视前方。
(4) 翻掌下按,同时屈膝下蹲,两掌按于膝关节侧前方,两掌(虎口朝内)运劲下按,两肩放松,肘微屈,两臂略向内旋。后背如弓,头如顶物,目视前方(见图5-3-21);最后还原成预备势。图5-3-21三盘落地势③ 略
十、 青龙探爪势
(1) 起于预备势,然后左腿向左平跨一步,两足略比肩宽,两手变拳上提,顶于两侧章门穴。身体挺直,头正,目视前方(见图5-3-22)。图5-3-22青龙探爪势① 略
(2) 右拳变掌向上伸探,掌高过顶,左拳仍顶住章门(见图5-3-23)。图5-3-23青龙探爪势② 略
(3) 身体左旋俯身,两臂姿势不变,目视左前下方(见图5-3-24)。图5-3-24青龙探爪势③ 略
(4) 屈膝下蹲,上体抬起,右手回收过膝,收至腰间,还原成预备势(见图5-3-25)。图5-3-25青龙探爪势④ 略
(5) 左右交换,要求相同。
十一、 卧虎扑食势
(1) 起于预备势,然后重心移至右脚,左脚前伸,虚点地面,同时十指微屈收于腰间。直腰挺胸,两目微向左视(见图5-3-26)。图5-3-26卧虎扑食势① 略
(2) 左腿向左前方跨出一大步,屈左膝成左弓箭步,随之运劲使两掌前推至肘直。松肩,腕背伸, 目视前方(见图5-3-27)。图5-3-27卧虎扑食势② 略
(3) 俯腰两掌下按,指端着地置于左足前方之两侧成扑食状。掌实,肘直,两足底勿离地,昂首,目视前方(见图5-3-28)。图5-3-28卧虎扑食势③ 略
(4) 重心后坐,成左虚步,两手运劲收于腰间,还原成预备势。
(5) 左右交换,重复上述动作,要求相同。
十二、打躬势
(1) 起于预备势,然后左足向左跨出一步,略比肩宽,足尖内扣。两手仰掌徐徐由左右而上,成左右 平举势。身体正直,头如顶物,目视前方,松肩直 射,腕勿屈曲,腕、射、肩相平(见图5-3-29)。图5-3-29打躬势① 略
(2) 屈肘,十指在枕部交叉相握,以掌心抱持后枕部,屈膝下蹲,收腹敛臀成马裆势(见图5-3-30)。图5-3-30打躬势② 略。
(3) 直膝弯腰身前俯,两手用力使头尽力向下,同时手指叩击后枕部数次(见图5-3-31); 注意两膝保持伸直,足跟着地,停留片刻,还原为预备势。图5-3-31打躬势③ 略
(4) 左右交换,重复上述动作,要求相同。
十三、工尾势
(1) 接上势,上体慢慢抬起,两手仰掌,徐徐 上举过顶,腰部随掌上举而逐渐抬起。身体正直, 目视前方(见图5-3-32)。图5-3-32工尾势① 略
(2) 身体左转,俯身按掌,头顶正对两手之间(见图 5-3-33)。图5-3-33工尾势② 略
(3) 抬头昂首,目视前方左侧,随后身体抬起,两掌向上撑起。
(4) 身体右转,动作与(2)、(3)相同,唯左右相反。
(5) 还原成(1),随势身体后仰(见图5-3- 34) 图5-3-34工尾势③ 略;片刻,向前俯身,两手扶地,指尖向后停顿片刻(见图5-3-35) 图5-3-35工尾势④ 略;随即身体抬起,抬头昂首,目视前方,两手向上托起,收脚按掌成预备势。

第四节 八 段 锦
八段锦形成于12世纪,一直流传至今。八段锦由古朴高雅八组动作组成,简单易练,舒展大方,有调五脏、强健四肢、增加肌力之效。在历代流传中形成许多练习方法,风格各具特色。本节主要介绍站式八段锦。
一、两手托天理三焦
自然站立,两足平开,与肩同宽,含胸收腹,腰脊放松。正头平视,口齿轻闭,宁神调息,气沉丹田。
双手自体侧缓缓举至头顶,转掌心向上,用力向上托举,足跟随双手的托举而起,稍停片刻;双手转掌心朝下,沿体前缓缓按至小腹,足跟下落,还原。如此反复托举6次(见图5-4-1)。图5-4-1两手托天理三焦 略
二、左右幵弓似射雕
自然站立,左脚向左侧横开一步,身体下蹲成马步,双手虚握于两髋外侧,随后自胸前向上划弧,提于胸前至前臂平。
右手向右拉至右胸前,距胸约两拳许,意如拉紧弓弦,开弓如满月;左手向左侧伸出,头转向左,视线通过左手食指凝视远方,意如弓箭在手,待机而射;稍作停顿后,将身体上起,两手侧平举,自上向下,顺势将两手划弧收回胸前,并同时收回左腿,还原成自然站立。右侧练习,与左相同,方向相反。左右交替,练习6次(见图5-4-2)。图5-4-2左右开弓似射雕 略
三、调理脾胃臂单举
自然站立,左手缓缓自体侧上举至头,翻转掌心向上,并向左外方用力举托,同时右手下按,稍停片刻,还原至体侧。右侧练习,与左相同,方向相反。左右交替,练习6次(见图5-4-3)。图5-4-3调理脾胃臂单举 略
四. 五劳七伤往后瞧
自然站立,双脚与肩同宽,双手自然下垂,宁神调息,气沉丹田。
头部微微向左转动,两眼目视左后方,稍停顿后,缓缓转正;再缓缓转向右侧,目视右后方稍停顿,转正。如此6次(见图5-4-4)。图5-4-4五劳七伤往后瞧 略
五、 摇头摆尾去心火
自然站立,左足向左跨出一步,双膝下蹲,成 马步状;上体正直,稍向前探,两目平视,虎口向 后,按于两膝,双肘外撑(见图5-4-5)。图5-4-5摇头摆尾去心火 略
以腰为轴,头脊要正,将躯干划弧摇转至左前 方,左臂弯曲,右臂绷直,肘臂外撑,臀部向右下 方撑劲,目视右足尖,稍停顿;随即向左后、右后、 右前转动,回至起始位置,起身直立,左足收回, 此为左势。右侧练习,与左相同,方向相反。左右交替,练习6次。
六、 两手攀足固肾腰
自然站立,两足平开,与肩同宽。
两臂自体侧缓缓抬起至头顶上方,转掌,掌心朝上,向上作托举劲,稍作停顿;两腿绷直,以腰为轴,身体前俯,双手顺势攀足,稍作停顿;将身体缓缓直起,两臂伸直,掌心向前,再自身体两侧缓缓下落于体侧(见图5-4-6)。图5-4-6两手攀足固肾腰 略
七、 攒拳怒目增气力
自然站立,左足向左跨出一步,两膝下蹲呈马步;双手握拳,左拳向前方击出,两眼通过左拳凝视远方,右拳同时后拉,与左拳出击形成一种“争力”;随后,收回左拳与左足,此为左势。右侧练习,与左相同,方向相反。左右交替,练习6次 (见图 5-4-7)。图5-4-7攒拳怒目增气力 略
八、背后七颠诸病消
自然站立,两足并拢,两腿直立,身体放松,两手臂自然下垂,手指并拢;手指向前,双掌下按,顺势将两脚跟向上提起,稍作停顿,将两脚跟下落着地。

Prev | Next
Pg.: 1 ... 4 5 6 7 8 9 10


Back to home | File page

Subscribe | Register | Login |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