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需要使用介质的手法有:摩法、擦法、推法、捋法、抹法、推桥弓。例如,为提髙擦法的温通作用,可在施术部位涂按摩乳,如此既可方便手法操作,提高温热效果,又可保护患者的皮肤。再如,在损伤后瘀血的部位,可涂红花油后再做手法,如此手法与药物的活血作用相得益彰。
应用按摩介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仔细阅读所选用介质的说明书。
(2) 涂介质的部位应充分暴露。
(3) 用量适当。
(4) 皮肤过敏、破损,或有皮肤病等异常情况时,应禁用介质。
(5) 在使用介质时或使用后,应注意观察患者皮肤情况,如有过敏现象,应立即停用此种介质,对症治疗,并暂时停止局部按摩治疗,待皮肤恢复正常后再做治疗。
二、常用按摩介质及作用
(一) 粉剂
滑石粉即医用滑石粉,有润滑、敛汗爽肤作用,四季均可使用,夏季多用,适于各种病证,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种介质。在治疗部位涂以滑石粉,便于医生手法操作,防止患者皮肤损伤。
(二) 油剂
1. 石蜡油
石蜡油即医用石蜡油,有润滑皮肤和去除表皮衰老细胞作用。
2. 麻油
麻油即食用麻油。除润滑作用外,使用擦法时涂少许麻油,可增强手法的透热作用。小儿久病成虚加用麻油配合手法,有加强补益的作用。
3. 红花油
红花油由冬青油、红花、薄荷脑配制而成,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作用。常用于急性或慢性软组织损伤。
(三) 膏剂
冬青膏由冬青油、凡士林等配制而成,有温经散寒、加强手法透热和润滑作用。若加少许麝香可增强活血化瘀、祛风通络的功效。常用于软组织损伤及小儿虚寒性腹泻。
(四) 水剂
1. 葱姜水
葱姜水由葱白、生姜捣碎取汁,或葱姜切片浸 泡于75%酒精中即成,有加强温热散寒作用。
2. 姜汁
姜汁由新鲜生姜洗净切片、捣碎取汁,加水少许即成。冬春季多用,有润滑皮肤、散寒解表、温中止痛、健脾暖胃、固肠止泻等作用。一般多用于小儿外感风寒所致的发热、咳嗽、腹痛、腹泻等症。
3. 薄荷水
薄荷水由薄荷叶适量,开水浸泡后放凉去渣即成。夏季多用,有润滑皮肤、清热解表、解暑、清利头目等作用。常用于小儿外感风热或暑热导致的发热咳嗽。
4. 水
水即凉饮用水。有清凉退热作用,并能湿润皮肤,防止皮肤损伤。小儿推法常蘸水操作,如退六腑可治小儿发热。
(五) 酒剂
1. 白酒
白酒即市售白酒。多用于成人,有活血祛风、散寒除湿、通经活络的作用。一般用于急性扭挫伤和痹证,对发热病人尚有降温作用。
2. 酒精
酒精选用75%医用酒精,有散热作用。
3. 药酒
药酒常用风湿活络酒、五加皮酒、独活寄生酒等。有行气活血、通经活络、祛风除湿等作用。可视具体病情选用,适于各种急、慢性损伤。
(六) 其他剂型
1. 按摩乳
按摩乳即市售按摩乳,有润滑、护肤等作用,四季均可应用。擦法、按揉法操作时,用按摩乳能增强活血化瘀、通经活络作用。
2. 鸡蛋清
将鸡蛋穿一小孔,取蛋清使用。有清凉去热、消食化积作用。多用于小儿外感发热、消化不良等。
第三章 按摩手法综述
第一节 手法概述
一、 手法的概念
手法就是用手或肢体的某些部位,按特定的技巧作用于患者体表,使产生的力达到防病、治病、保健的目的,将这种特定的技巧称为“手法”。
“手”是因为:主要以手着力,故统称为“手”。“法”是因为:虽然各种手法都来源于日常生活,但又区别于日常生活中的动作,其区别点就在于手法有特定的技巧,是能治病、防病、保健的医疗手段,故称为“法”。古人称:“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称为手法也。”
二、 手法的基本要求
手法的基本要求是:持久、有力、均匀、柔和, 从而达到深透和渗透的目的。
(一)持久
持久是指手法的动作要领能够持续作用一段时间。
(二) 有力
有力是指手法要有一定的力度,达到一定的层次。在用力时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选择适当的力量。力量是可大可小的,大时力量可达肌肉、骨骼;小时仅达皮肤和皮下。也就是说力量并不是越大越好。
(三) 均匀
均匀是指手法的力量、速度及操作幅度要均匀。在操作时力量不可时轻时重,速度不可时快时慢,幅度不可时大时小。在改变力量、速度、幅度时要逐渐地、均匀地改变。
(四) 柔和
柔和是指手法要轻柔缓和,不使用蛮力、暴力,做到“轻而不浮,重而不滞”。
(五) 深透
深透是指每个手法应用完之后,均能使该部位的浅层组织和深层组织得到充分放松。
(六) 渗透
渗透是指一些手法产生的效果是从浅层组织渗透到深层组织,如应使擦法产生的热逐渐渗透到深层组织,这称为“透热”。
手法的6个基本要求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持续运用的手法可使力逐渐渗透到组织深部,均匀协调的动作使手法更趋柔和,力量与技巧的结合使手法既有力、又柔和,达到“刚柔相济”的境界。
手法是按摩治病与保健的主要手段,运用时力量是基础,技巧是关键,两者必须兼有,缺一不可。要达到熟练掌握各种手法操作要领,并能在临床上灵活运用,必须经过一定时期的手法练习和临床实践,方可由生而熟,熟而生巧,乃至得心应手,应用自如,正如《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所说:“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
三、手法的分类
按摩手法的分类主要按其手法操作的动作形态、作用力、应用对象等不同特点进行划分,常见的分类有如下几种:
(一)根据手法的动作形态分类
1. 摩擦类手法
摩擦类手法即具有摩擦特点的手法。常用的有推法、摩法、擦法、搓法等。
2. 挤压类手法
挤压类手法即具有挤压特点的手法。常用的有按法、点法、拿法、捏法、拨法等。
3. 摆动类手法
摆动类手法即具有摆动特点的手法。常用的有一指禅推法、滚法、揉法等。
4. 振动类手法
振动类手法即具有振动特点的手法。常用的有抖法、振法、颤法等。
5.叩击类手法
叩击类手法即具有叩击特点的手法。常用的有拍法、击法、叩法等。
6.运动关节类手法
运动关节类手法即可以使关节产生运动的手法。常用的有摇法、扳法、拔伸法、屈伸法等。
上述分类方法主要着眼于手法的动作形态、运动方式。各类手法动作要领规范、清楚,区分明显,比较适合初学者学习。本教材亦采用这种分类方法,介绍了23种基本手法。
(二)根据手法的作用力方向分类
1. 垂直用力类手法
垂直用力类手法指手法的作用力方向与治疗部位互为垂直的一类手法。如按法、一指禅推法、拍法等。
2. 平面用力类手法
平面用力类手法指在一定压力的基础上手法移动方向与患者部位表面互为平行的一类手法。如推法、摩法、擦法等。
3. 对称合力类手法
对称合力类手法指在治疗部位两侧呈对称性相对用力的一类手法。如拿法、捏法、搓法等。
4. 对抗用力类手法
对抗用力类手法指两个相反方向的作用力同时作用于治疗部位的一类手法。如拔伸法、扳法等。
5. 复合用力类手法
复合用力类手法指两个以上方向的力同时作用于治疗部位的一类手法。如摇法、背法等。
(三)根据手法的应用对象分类
1. 小儿按摩手法
小儿按摩手法指主要应用于小儿治疗的一类手法。如推法、运法、掐法、捏脊法等。
2. 成人按摩手法
成人按摩手法指主要用于成人治疗或保健的一类手法。如推法、揉法、按法、扳法等。较小儿按摩手法的刺激量大,但手法名称等并无严格区别。
本教材介绍的手法以成人按摩手法为主。
此外,还有根据手法流派分类的,如一指禅流派手法、滚法流派手法、内功按摩手法等。还有根据手法组成成分进行分类,如单式手法、复合手法、复式手法等。也有根据学习环节与应用目的对象分为基础手法、局部练习手法和临床手法等。
第二节 摩擦类手法
摩擦类手法是指以指面或掌面贴附在体表作直线或环形移动的一类手法。其手法特点是贴附体表进行摩擦,运动形式既有单向直线,又有直线往返,也有环形或弧形。摩擦类手法可产生一定的热量,具有祛寒、舒筋通络、行气活血等作用。本类手法主要包括推法、擦法、摩法、搓法等。
一、推法
【操作】
1.拇指推法
用拇指指腹着力于治疗部位,进行单方向直线或弧线推动,其余四指助力。可单手推、两手推,亦可自正中向两侧分推(见图3-2-1拇指推法 略)。
2.指推法
用食、中、无名和小指并拢进行推动的一种方法。若多指分开推动,又称“梳推法”。
3.掌推法
用掌着力于治疗部位,进行单方向直线推动 (见图 3-2-2)。图3-2-2掌推法 略
【动作要领】
(1) 着力部位要紧贴体表,推动时压力要平稳着实。
(2) 速度均匀,宜缓不宜快,推动时要流畅自然。
【作用及应用】
通经活络,行气消肿,消积导滞。
拇指推法动作灵巧,接触面小,多用于头面、颈项、手足以及关节周围等,可治疗头痛、头晕、关节肿痛等病证;掌推法接触面积大,力量柔和而沉实,主要用于胸腹、四肢以及背部等,可治疗外感发热、腹胀便秘、积食癃闭、高血压病、头痛失眠、腰腿痛、风湿痹痛等病证。
【注意事项】
为防损伤皮肤,可使用按摩介质。
二、擦法
【操作】
1. 掌擦法
用掌着力于治疗部位,稍用力下压,做均匀的 上下或左右直线往返快速擦动(见图3-2-3)。图3-2-3掌擦法 略
2. 鱼际擦法
用大鱼际着力于治疗部位,做直线往返快速擦动(见图3-2-4)。图3-2-4鱼际擦法 略
3. 侧擦法
4. 用掌的尺侧着力于治疗部位,做直线往返快速擦动(见图3-2-5)。图3-2-5侧擦法 略
【动作要领】
(1) 擦法操作时动作要稳,不论是上下摩擦或左右摩擦,均必须直线往返移动,不可歪斜。
(2) 摩擦时往返距离要拉长,而且动作要连贯。
(3) 压力要均匀适中,不可太大,以摩擦时不使皮肤起皱褶为宜。
(4) 肩部放松,肘关节自然下垂,做到发力于臂,蓄劲于腕,使动作平稳而有节奏性。
【作用及应用】
祛风散寒,温阳益气,调和营卫,消瘀止痛。治疗寒性疾病。掌擦法接触面积大,产热相对鱼际擦法较慢,主要用于腰骶、四肢、肩部;鱼际擦法接触面积小,产热较快,主要用于上肢及颈肩部;侧擦法接触面积更小,产热高且快,主要用于腰骶、肩背及四肢。
【注意事项】
压力适中,呼吸自然。为防擦破皮肤,可结合使用冬青膏等按摩介质进行操作。
三、摩法
【操作】
1.指摩法
手指并拢,掌指关节自然伸直,腕关节微屈,用食、中、无名、小指指面附着于治疗部位,做环形而有节律的抚摩(见图3-2-6)。图3-2-6指摩法 略
2.掌摩法
手掌自然伸直,腕关节微背伸,将掌平放于治疗部位,以掌心、掌根部着力,做环形而有节律的抚摩(见图3-2-7)。
图3-2-7掌摩法 略
【动作要领】
(1) 上肢及腕掌放松,轻放于治疗部位。
(2) 前臂带动腕及着力部位做环旋活动。
(3) 动作要缓和协调。
(4) 用力宜轻不宜重,速度宜缓不宜急。
【作用及应用】
理气和中,消积导滞,行气和血,散瘀消肿。指摩法主要用于颜面、眼周及穴位,可用于治疗眼部疾病,也可用于美容、保健。作用于穴位时,根据不同的穴位有不同的治疗作用,如摩膻中,可宽胸理气,治疗胸闷、气喘、心悸等病证;掌摩法
主要用于腹部,能调理胃肠功能,预防术后肠粘连。若顺时针作用于腹部有通腹作用;若逆时针作用于腹部有涩肠作用。
【注意事项】
指摩法作用于颜面、眼周时常用一些供美容使用的按摩乳等,以保护皮肤并使皮肤更具有活力。
四、 搓法
【操作】
1.夹搓法
用双掌掌面夹住肢体,两掌相对用力,做相反方向的快速搓揉,同时由上向下移动(见图3-2-8)。图3-2-8夹搓法 略
2.推搓法
用单掌或双掌掌面着力于治疗部位,在来回往返搓动的同时做横向推动。
【动作要领】
(1) 搓动时两手用力要对称。
(2) 搓揉动作要快,但向下移动要慢。
(3) 操作时不宜将肢体夹之过紧,腕关节要放松,使搓揉动作灵活而连贯。
【作用及应用】
调和气血,疏松脉络,缓解强刺激手法引起的不良反应。
夹搓法主要用于四肢与胁肋部,推搓法适于背腰部及下肢后侧。可治疗肢体酸痛、关节活动不利及胸胁屏伤等病证。常作为按摩治疗的结束手法。
【注意事项】
四肢部操作应从上向下移动,不宜逆行。夹搓时施力不可过重,以免手法呆滞。
第三节 挤压类手法
挤压类手法是指用指、掌或肢体其他部位按压或对称性挤压体表的一类手法。本类手法包括按法、点法、拿法、拨法、捏法、捻法和踩跷法等。
一、按法
【操作】
1.指按法
拇指伸直,用拇指指面着力于治疗部位,垂直向下按压,其余四指助力(见图3-3-1)。图3-3-1指按法 略
2.掌按法
腕关节背伸,用掌面或掌根着力于治疗部位,垂直向下按压。可单掌也可双掌交叉、重叠进行。若力量不够,可将肘关节伸直,并使身体略前倾,以借助自身体重来增加按压力量(见图3-3-2)。图3-3-2掌按法 略
3.肘按法
肘关节屈曲,用肘尖(即尺骨鹰嘴突起部)着力于治疗部位,垂直向下按压。本法因持续时间较长,压力相对较大,又称“肘压法”(见图3-3-3)。图3 - 3 - 3肘按法 略
【动作要领】
(1) 按压方向必须垂直向下。
(2) 用力要由轻到重,稳而持续,使刺激充分达到治疗部位组织深处,切忌用迅猛暴力,以免产生不良反应。
(3) 在按法结束时,不宜突然放松,应当缓慢地减轻按压力量。
【作用及应用】
温中散寒,舒筋通络,解痉止痛,矫正畸形。
按法常用于治疗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疼痛性疾患以及风寒感冒、高血压、糖尿病、偏瘫等多种病证。指按法接触面积小,刺激较强,常在按后施以揉法,一般多用于面部,亦可用于肢体穴位;掌按法面积较大,沉实有力,舒适自然,多用于背腰部、胸腹部及下肢后侧等部;肘按法主要适用于肌肉发达厚实的腰臀部及大腿后侧。
【注意事项】
不可突施暴力,不可倾斜、滑行用力。对骨质疏松患者以及背腰浮肋部须谨慎使用,以避免造成骨折等。
二、 点法
【操作】
1.拇指端点法
手握空拳,拇指伸直并紧靠于弯曲的食指中节桡侧缘处,用拇指端按压治疗部位(见图3-3-4)。图3-3-4拇指端点法 略
2.屈指指点法
拇指屈曲,用拇指指间关节突起处或偏桡侧按压治疗部位。操作时可把拇指端抵在食指中节处以助力(见图3-3-5)。图3-3-5屈指指点法 略
3.屈食指点法
食指屈曲,用食指近端指间关节突起处按压治疗部位。操作时可用拇指紧压食指远端桡侧缘以助力(见图3-3-6)。图3-3-6屈食指点法 略
【动作要领】
(1) 力量要由轻而重、平稳持续,使刺激获得“得气”的效果。
(2) 用力宜稳,不可施用暴力、蛮力。
【作用及应用】
醒脑提神,镇静止痛。
点法对各种疼痛性疾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指点法接触面小,刺激强,易于取穴,故适于全身各部穴位,亦可用于穴位急救。
【注意事项】
Back to home |
File page
Subscribe |
Register |
Login
|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