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期,在解释按摩治疗机理上也更加全面,如张从正在《儒门事亲》中论述了按摩是汗法的一种。
明代在太医院的十三科中有按摩科。这一阶段按摩的发展有以下三方面的成就:第一,形成了小儿推 拿体系,即形成了小儿推拿特有的手法、穴位和诊治方法;第二,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卷十》中载有四明陈氏所著的《小儿按摩经》,这是现存最早的按摩专著;第三,在明朝出现了“推拿”一词,该词首见于龚云林的《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
清代在太医院中虽不再设立按摩科,但在民间按摩有了很大发展。据不完全统计,这一时期有20余本按摩专著问世,总结和发展了按摩的理论和临床实践。吴谦在《医宗金鉴》一书中将伤科手法进 行了总结与分类,称之为“伤科八法”,即摸、接、端、提、按、摩、推、拿。
1949年以前,按摩已在民间有了很大发展,形成了正骨推拿流派、点穴推拿流派、一指禅推拿流派、滚法推拿流派、内功推拿流派(平推法推拿流派)、脏腑经络按摩流派、儿科推拿流派、经穴推拿流派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高度重视中医,按摩得到空前发展。20世纪50年代,全国各地陆续办起了按摩学校、训练班、按摩专科医院、诊所,按摩被纳入了现代医疗教育体系。1957年民政部为解决当时的盲残军人就业,在北京首次举办了盲人按摩培训班,先后培训了四期学员。到20世纪60年代初,河南、山西、陕西等地相继办起了盲人按摩学校。随着盲人按摩学员的毕业,盲人按摩异军突起,队伍日渐壮大。从70年代末开始,中医院校相继设置了针灸推拿系(或专业),按摩队伍不断扩大。按摩学术研究团体相继成立,如中华全国中医学会推拿专业委员会、中国盲人按摩学会等。中国残疾人联合会还成立了中国盲人按摩指导中心,推动各地开办盲人按摩学校,并组织编写了盲人按摩中专、大专、本科不同层次的系列教材。1984年我国创办了第一个按摩期刊《按摩与导引》。按摩治疗范围已包括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疾病。同时,保健按摩也日益受到人们重视并得到快速发展。按摩研究取得了一定成就,对按摩手法、按摩作用、 按摩作用原理等有了深入认识。按摩专著大量出现,如《按摩疗法》、《中医推拿讲义》、《中医按摩学简编》、《中医按摩脏腑图点穴法》、《新推拿十八法详解》、《推拿学》等等。
三、按摩疗法的分类
(一) 根据应用对象分类
1.成人按摩
成人按摩指以成年人为对象的按摩。
2.小儿按摩
小儿按摩习惯称小儿推拿,指以小儿为对象的按摩。
(二) 根据应用目的分类
1.医疗按摩
医疗按摩是以治疗疾病为目的的按摩。又可进一步分为内科按摩、伤科按摩、妇科按摩、儿科按摩、康复按摩等。
2.保健按摩
保健按摩是以各种保健为目的的按摩。还可进一步分为自我保健按摩和他人保健按摩。还可以按保健内容分为运动按摩、减肥按摩、美容按摩、足部反射区按摩等。
(三)根据按摩手法特点分类
1. 一指禅按摩
一指禅按摩是以一指禅推法为主要手法的按摩疗法。操作时强调以柔和为贵,动作细腻,劲含而不露,有棉中裹铁的特点,主要用于治疗内科杂病以及关节疼痛等。
2. 正骨按摩
正骨按摩是以治疗骨折、脱位和软组织损伤为主的一种按摩疗法。
3. 点穴按摩
点穴按摩是以手指按、压、点、叩、掐经络穴位为主的按摩疗法,又称指针疗法、指压按摩。点穴按摩感应强、作用快、操作简单,具有较好的止痛作用。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痛症及软组织损伤的治疗。
4. 气功按摩
气功按摩是指医生在按摩手法操作时运用体内之气,通过指掌的“发放”,作用于经络穴位以达到防治疾病的按摩疗法。其手法有点、按、揉、振颤等。医生运气至臂,待臂有潮热感时以指掌抵住患者相关经穴不放,以“内动外不动”的方式,布气给患者。还可循经布气,或点穴布气,根据病情而定。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
5. 捏筋拍打按摩
捏筋拍打按摩是根据练功习武过程中常用的点穴和古代导引按摩之术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按摩疗法。其主要治疗手法是手指捏、抠、拿和拍打,刺激部位多属经脉筋腱,不同于一般的十四经穴。多用于慢性疾病的治疗。
第二节 按摩的作用及原理
一、按摩的基本作用及原理
(一)治疗疾病的基本原理
1. 糾正解剖位置的异常
当解剖位置异常时,可以出现一些病理状态。不同部位的解剖异常可表现出不同的症状。通过手法调整解剖位置,可达到治疗目的。例如:调整寰枢椎的解剖关系,治疗寰枢关节半脱位。
2. 改变系统内能
通过手法改变系统的内能,从而达到治疗目的。例如:点按内关穴,可以改善心肌供血,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3. 调节信息
通过手法,给患者一个良性刺激,以达到治疗目的。例如:在患者头部做轻柔或从重到轻的手法、较慢或从快到慢的手法可以使患者入睡。相反在患者头部做较重或从轻到重的手法、较快或从慢到快的手法可以使患者精神振奋。
以上三点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即在纠正解剖位置异常的同时,既可以改善系统的内能,又可起到调节信息的作用。
(二)治疗伤筋的作用原理
1. 舒筋通络
舒筋通络即舒展经筋,疏通经络,达到使患者肌肉放松、精神放松的目的。手法能使机体放松的原因是:①提高局部的温度;②提高痛阈;③使痉挛的肌纤维被拉长;④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使局部营养得到改善,进而使损伤组织得以康复;⑤通过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局部的肿胀,进而使损伤组织得以康复;⑥通过手法,分解粘连,进而使损伤组织得以康复。
2. 理筋整复
理筋整复即调理筋骨、整复错位,也就是纠正紊乱的解剖关系。临床中通常需要调整骨与骨的关系、骨与筋的关系、筋与筋的关系。
3. 滑利关节
通过疏通狭窄、分解粘连使瘀血消散、肿胀消除,从而达到促进肢体运动、恢复正常生理功能的作用。
以上三点同样是相互独立、相互关联的。如在舒筋通络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安全的实现理筋整复,理筋整复后才可起到滑利关节的作用。此外,在理筋整复后才有可能彻底实现舒筋通络的作用。
(三)治疗脏腑病变的作用原理
脏腑是生化气血,通调经络,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部位。按摩具有调理脏腑功能的作用。该作用主要依赖于经络与脏腑之间的联系,通过手法刺激体表的经络或穴位来实现,即所谓“推经络,走穴道”。如受寒所致的胃痛,可在胃经循行处进行拨揉或推擦的手法,以缓解胃痛;又如借助特定穴的功用,通过按揉合谷穴,治疗牙痛、面瘫等等。除此之外,直接在脏腑所在部位的体表进行手法操作,亦可实现按摩对脏腑功能的调节作用。如在腹部进行顺时针的摩腹、揉腹操作,可以治疗便秘。
按摩治疗脏腑病变是一个多向调节的过程。其中涵盖了按摩调和经络、脏腑气血以及平衡人体阴 阳的作用,不能单一的仅从某一经络对应某一脏腑的角度去理解按摩对脏腑病变的治疗作用。
二、按摩的补泻作用
补虚泻实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治则。补,即补正气之不足;泻,即泻邪气之有余。按摩的补泻作用依赖于手法的巧妙运用。按摩手法的补泻作用,是通过医生在手法操作时改变手法的用力大小、方向及速度等来实现的。一般来说,凡用力轻,层次浅,频率慢,顺着经络循行,且持续时间较长的手法为补法,对人体有兴奋、激发和强壮作用;反之,用力重,层次深,频率快,逆着经络循行,且持续时间稍短的手法为泻法,对人体有抑制、镇静和祛邪作用;此外,强度、频率与操作时间适中,在经络循行线上往返操作的手法为平补平泻法,有平衡阴阳、通调脏腑的作用。
有关按摩的补泻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按手法的刺激强度
轻刺激为补法,重刺激为泻法。
(二) 按手法的运动方向
顺时针方向为补法,逆时针方向为泻法。需要注意的是,在腹部进行手法操作时,逆时针方向施术为补法,顺时针方向施术为泻法。向心性操作为补法,离心性操作为泻法。
(三) 按手法的频率
频率缓慢的为补法,频率急快的为泻法。即所谓“缓摩为补,急摩为泻”。
(四) 按经络的循行
顺经操作为补法,逆经操作为泻法。
(五) 按操作的时间
持续时间较长为补法,持续时间较短为泻法。
必须指出的是,按摩的补泻作用是相对的,在临床应用时并非一成不变的,不能单纯地以手法的轻重、快慢、方向、持续时间等作为补泻因素,而应根据具体情况,辨证地灵活应用。
第三节 按摩的治疗原则及治法
一、按摩的治疗原则
按摩的治疗原则是按摩治疗疾病的总的法则,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原则下制定的,对按摩临床治疗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基本原则。其包括调整阴阳,治病求本,扶正祛邪,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由于疾病的证候表现多种多样,病理变化极为复杂,病变过程有轻重缓急之分,不同时间、地点 与个体对病情变化,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必须善于从复杂多变的疾病现象中抓住病变的本质,治病求本;根据正邪斗争所产生的虚实变化,扶正祛邪;按照阴阳失调的病理变化,调整阴阳;遵循脏腑、气血失调的病机,调整脏腑功能和调理气血关系;依循发病的不同时间、地点和体质,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一)调整阴阳
疾病的发生,从根本上说是阴阳的相对平衡遭到破坏,出现偏盛偏衰的结果。阴阳偏衰,即表现为阴虚或阳虚。阴虚则不能制阳,常表现为阴虚阳亢的虚热证;阳虚则不能制阴,多表现为阳虚阴盛的虚寒证。阴虚而致阳亢者,宜滋阴以制阳;阳虚而致阴寒者,则应温阳以制阴;若阴阳两虚,则应采用阴阳双补法。如应用轻柔缓和的一指禅推法、揉法与摩法,刺激特定的募穴、俞穴及其配穴能补益相应脏腑的阴虚、阳虚或阴阳两虚;而使用力量较强的摩擦或挤压类手法,则能祛邪泻实;对阴寒虚冷的病证,要用较慢、柔和、有节律的手法在治疗部位做较长时间的操作,使患者产生深沉的温热感,有温阳益气的作用。在调整阴阳时还需要注意“阴中求阳,阳中求阴”,也就是滋阴时兼以补阳;温阳时兼以滋阴,从而使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二) 治病求本
治病求本,就是寻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抓住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这是辨证论治中的一个根本原则。“标”和“本”二者是相对而言的,主要是用来说明病变过程中各种矛盾的主次关系。例如,邪正双方,邪气为标,正气为本;症状与病因,症状为标,病因为本;病变部位,在外为标,在内为本; 疾病的先后,新病与继发病为标,旧病与原发病为本。
疾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有些症状是疾病的现象,并不是疾病的本质,只有充分了解、收集疾病各个方面包括症状在内的全部情况,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从而确立恰当的治疗方法。如腰腿痛,可由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腰椎小关节错位等多种原因引起,故在治疗时不能简单地采取对症止痛的方法,而应通过全面地综合分析,找到引起腰腿痛的真正原因,然后对因对症治疗,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这就是“治病必求于本”的意义所在。
(三)扶正祛邪
扶正祛邪是指导临床治疗的一项基本原则。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就是人体正气与外邪相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邪胜于正则病进,正胜于邪则病退。因此,治疗疾病就是扶助正气,祛除邪气,改变正邪双方的力量对比,使之向有利于健康的方向发展。如治疗风寒痹阻所致肩周炎,按摩时用摇、抖等手法松解肩关节粘连即是祛邪,用按、揉、搓等手法促进气血运行即是扶正。
(四)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治疗疾病时,要根据季节、地区以及患者体质、年龄等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1.因时制宜
因时制宜是指在治疗疾病时,需根据季节气候的不同特点,考虑手法治疗原则。如冬季皮肤干燥,故直接在体表进行手法操作,易使皮肤破损,所以治疗时可在患者皮肤表面涂抹一些保护性介质,且手法力度宜较轻柔,并注意少用摩擦类手法。
2.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是指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特点,来考虑手法治疗的原则。如北方寒冷,北方人体格多壮硕,肌肤腠理致密结实,施术时手法宜重,刺激量易大才能有效;而南方多热多湿,南方人体形多痩小,肌肤腠理相对疏松,故按摩治疗时手法宜轻柔。
3.因人制宜
因人制宜是指在治疗疾病时,需根据患者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特点,考虑手法治疗的原则。若患者体质强,操作部位在腰臀四肢,手法刺激量可大;若患者体质弱,操作部位在头面胸腹或患者是老人、小儿时,手法刺激量宜小。
二、按摩的基本治法
按摩属于中医外治法之一,虽不同于药物治疗,但其基本治法亦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记载“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结者散之、散者收之”等疾病基本治疗方法,结合按摩的临床实践经验,现将按摩的基本治法总结为:温、通、补、泻、汗、和、散、清——八法,又称按摩八法。具体如下:
(一) 温法
1. 定义
祛除寒邪和补益阳气的一种治法。
2. 代表手法
摆动类、摩擦类、挤压类手法,如:按、摩、揉、擦等。
1. 具体要求
适用于里寒证。要求手法在治疗部位或穴位上连续操作,使病人有较深层的温热感。
4.应用举例
按揉中脘,擦脾俞、胃俞,可健脾和胃、散寒止痛;横擦肾俞、命门,可温中散寒、补益肾阳。
(二) 通法
1. 定义
祛除病邪壅滞不通的一种治法。
2. 代表手法
摩擦类、挤压类手法,如:推、拿、点、按等。
3. 具体要求
适用于一切气血经络壅滞不通之证。要求手法刚柔兼施,直达深层组织。
2. 应用举例
拿风池、肩井,可通气机、行气血;点按背俞穴,可通调脏腑气血。
(三) 补法
1. 定义
补益气血津液之不足,改善人体虚弱状态的一种治法。
2. 代表手法
摆动类、摩擦类、挤压类手法,如:揉、摩、一指禅推等。
3. 具体要求
适用于一切虚证。要求手法轻而柔和,不宜过重。
4. 应用举例
在中脘、天枢穴上施以一指禅推法、摩法或揉法,可补益脾胃;在气海、关元穴上施以摩法、揉法、按法,可培补元气。
(四) 泻法
1. 定义
攻逐体内积滞,通泄大便,以逐邪外出的一种治法。
2. 代表手法
摩擦类、挤压类手法,如:摩、拿、点、拨等。
3. 具体要求
多用于下焦实证。手法刺激量大,频率可由慢逐渐加快。
4. 应用举例
顺时针摩腹,点、揉天枢、神阙、长强等穴治疗便秘。
(五) 汗法
1. 定义
发汗解表、疏散外邪的一种治法。
2. 代表手法
挤压类、摩擦类手法,如:按、拿、推、擦等。
3. 具体要求
适用于外感表证。对于外感风寒者,宜先轻后重,逐渐加重刺激,使全身透汗,达到祛风散寒的目的;对于外感风热者,应轻快柔和,使腠理疏松,以达解表泄热之目的。
4. 应用举例
推、拿、按风池、风府、大椎、肩井、合谷等穴,可起到发汗解表、疏散风邪的作用。
(六) 和法
1. 定义
调和脏腑功能、气血盛衰,并兼有调和寒热的一种治法。
2. 代表手法
摩擦类手法,如:推、摩、搓、揉等。
3. 具体要求
适用于脏腑不调,气血不和所引起的肝胃气滞、月经不调、脾胃不和等证。
4.应用举例
推、摩、搓、揉胸胁、腹部和章门、期门、天枢等穴,并配以推、按、揉背部的肝俞、脾俞、胃俞等穴,能和脏腑、调气机。
Back to home |
File page
Subscribe |
Register |
Login
| N